每日經濟新聞 2023-08-25 20:22:47
每經記者 張懷水 每經編輯 陳星
8月25日,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通過線上方式舉辦第166期“經濟每月談”。
今年二季度以來,我國外貿呈現(xiàn)下滑趨勢。如何看待這一現(xiàn)象?接下來外貿走勢如何?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就上述問題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7月份我國進出口增速出現(xiàn)一定程度下滑,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國內制造業(yè)轉移是原因之一,這必然帶來貿易的轉移。
據(jù)海關總署統(tǒng)計,今年前7個月,我國進出口總值23.55萬億元人民幣,同比(下同)增長0.4%。其中,出口13.47萬億元,增長1.5%;進口10.08萬億元,下降1.1%;貿易順差3.39萬億元,擴大10.3%。
從單月來看,7月份,我國進出口3.46萬億元,下降8.3%。其中,出口2.02萬億元,下降9.2%;進口1.44萬億元,下降6.9%;貿易順差5757億元,收窄14.6%。
按美元計價,今年7月份我國進出口4829.2億美元,下降13.6%。其中,出口2817.6億美元,下降14.5%;進口2011.6億美元,下降12.4%;貿易順差806億美元,收窄19.4%。
陳文玲回應《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時表示,從前7個月外貿數(shù)據(jù)來看,進出口仍然保持正增長。單月數(shù)據(jù)的下滑和制造業(yè)轉移有一定關系。首先,這是大國競爭博弈的結果。
“其次,國內成本驅動導致制造業(yè)轉移,這從2008年就已經開始。”陳文玲表示,周邊國家采取的競爭策略與一些大國趨同,造成我國制造業(yè)轉移加速,所以帶來貿易的轉移。
“一些大量進口中國產品的國家,其本國制造業(yè)也在逐步復蘇。”陳文玲指出,這些國家產業(yè)鏈、供應鏈的恢復,對中國產品的需求實際上在下降。
此外,全球性的通貨膨脹對進出口、消費、市場的需求也是下降的。陳文玲認為,全球對電子產品,比如手機的需求就在下降。所以,消費需求的下滑也是導致出口下降的重要原因。
但是從長周期來看,我國制造業(yè)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約為30%,我們具有強大的貿易品生產能力。中國具有政策和制度的優(yōu)勢,支持外貿發(fā)展的一攬子舉措不會改變。
從存量來看,我國已成為14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主要貿易伙伴,貨物貿易總額居世界第一。陳文玲指出,中國貿易存量是巨大的,“我認為外貿總體上持平,到年底能夠穩(wěn)下來,實現(xiàn)正增長是有信心的。”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111440700762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lián)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xiàn)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