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3-19 10:14:15
每經編輯 趙慶
據(jù)新華社最新消息,3月19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經投票表決,決定易綱為中國人民銀行行長。
易綱1958年出生,今年60歲,經濟學博士,1997年至2002年任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副秘書長,在央行系統(tǒng)工作近20年,先后任貨幣政策委員會秘書長、貨幣政策司司長、行長助理、外匯管理局局長、副行長等要職。另外,易綱2014年4月被任命為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
易綱同志簡歷
易綱, 男, 1958年出生,經濟學博士
1978年至1980年,在北京大學經濟系學習
1980年至1986年,分別在美國哈姆林大學工商管理專業(yè)、伊利諾大學經濟學專業(yè)學習,獲經濟學博士學位
1986年至1994年,在美國印第安那大學經濟系先后擔任助教、副教授,其中1992年獲終身教職
1994年回國,與林毅夫等發(fā)起組建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任教授、副主任、博士生導師
1997年至2002年,任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副秘書長
2002年至2003年,任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秘書長(正司局級)兼貨幣政策司副司長
2003年,任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司長
2004年7月,任中國人民銀行黨委委員、行長助理(期間:2006年9月-2007年10月兼任中國人民銀行營業(yè)管理部黨委書記、主任、國家外匯管理局北京外匯管理部主任)
2007年12月,任中國人民銀行黨委委員、副行長
2009年7月,任中國人民銀行黨委委員、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黨組書記
2014年4月,任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中國人民銀行黨委委員、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黨組書記。
2016年1月,任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中國人民銀行黨委委員、副行長。
2016年3月,任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中國人民銀行黨委副書記、副行長。
2018年3月,任中國人民銀行行長。
易綱被評價為學者型官員,無官架子,被學界業(yè)界公認學術功底深厚。作為金融家,易綱的學問在業(yè)內有口皆碑。
微信公眾號“秦朔朋友圈”在2017年7月的發(fā)布的一篇文章是這樣描述易綱青年時期的。1978年,20歲的易綱考上北京大學經濟系,1980年三年級時被選派出國留學,分別在美國哈姆林大學工商管理專業(yè)和伊利諾伊大學經濟學專業(yè)學習,兩年本科四年研究生,獲得經濟學博士。剛去美國時,易綱身上只有2美元,當時外幣只能換這么多。他課余時間去洗碗,當時雖然免學費、免房費,但吃飯和零花錢必須得自己打工,每個星期在學校食堂洗三次碗,每次洗三個鐘頭。
拿到博士學位后,易綱在印第安那大學先后擔任助理教授、副教授,1986年的月薪是5000美元,而母親在國內任小學校長,每月工資99元人民幣,按當時匯率,還不到27美元。“在我心里她是一個全能的人,比我強多了,她管一個學校,管幾十個老師,幾百個孩子,我20多歲,一個星期只需要上兩天班。為什么中美勞動生產力差距這么大?原因何在?”這些思考影響著易綱后來從事了經濟政策和貨幣制度的研究。
據(jù)《中國經濟周刊》報道,1997年,易綱離開參與創(chuàng)辦的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由一介書生轉入仕途,出任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副秘書長。
此后,又先后出任過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秘書長、貨幣政策司副司長、司長、央行行長助理等職。直到2007年12月,升任央行副行長,開始主管貨幣政策。
“可以說,10年間,他不僅參與并影響了中國貨幣政策的制定和執(zhí)行,還從學者成功轉變?yōu)楣賳T。”社科院一位研究員如是說。
一位在央行工作的官員對《中國經濟周刊》描述了他對易綱的印象,“在央行工作的人都知道,易綱副行長從不對屬下發(fā)火,即便有錯誤,也會十分巧妙地給對方點出,并且,不會傷害到對方的自尊心。
該官員還稱,“易綱副行長喜歡看研究報告,對數(shù)字非常敏感。”
在北京的媒體圈內,記者們對易綱的評價頗為直接。“看起來有些秀氣,不像個官員,當上副行長之后仍然沒有官氣。”
1980年,易綱被北京大學選派到美國留學,1992年獲印第安那大學經濟系終身教職,并晉升為副教授。1992年年回國后任中國留美經濟學會會長。
曾赴美留學的經歷讓易綱具備了強大的國際溝通能力,2016年4月,易綱出現(xiàn)在布魯金斯學會的一場全英語討論會上,與他同臺的還有前任美聯(lián)儲主席伯南克。
“秦朔朋友圈”的文章《易綱二三事:讀書人、感恩者與責任感》曾對這場討論會作了描述。對早年就在美國獲得終身教職的易綱而言,與同樣兼具學者和央行官員角色的伯南克對陣可謂“旗鼓相當”。當時,人民幣匯率和中國改革的走向是西方社會最為關注的問題。
每當談及人民幣匯率,就會提到“三元悖論”或“不可能三角”(impossible trinity)。其含義是: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匯率的穩(wěn)定性,資本的完全流動性不能同時實現(xiàn),最多只能同時滿足兩個目標,而放棄另外一個目標。
伯南克對此表示:“中國央行很清楚,人民幣大幅貶值不是理想的,也不太可能出現(xiàn)。”他表示并不認為限制資本自由流動就是理想的舉措。“中國需要加強對資金的吸引力,例如近期中國加速開放債市就是吸引更多資金的好辦法。”
易綱則認為,“三元悖論”的理論也可以靈活運用,“即中國可以在三角的每一條邊上都取其一部分,并結合三者,總體加起來仍等于二。而我的工作就是對其做一個最優(yōu)結合。”
具體而言,易綱解釋稱,在貨幣政策方面,中國作為一個大國需要有一定獨立的貨幣政策來決定利率水平;此外,中國資本賬戶在較大程度上是可自由兌換的,只是在非常時期存在一定管理;同時,中國近年來也并不是實行完全固定匯率。“2005年開始,人民幣對美元為8.28,此后人民幣的實際有效匯率(REER)和名義匯率(NEER)都升值了30%~40%。人民幣其實是浮動的,這種匯率變化基本上是由市場力量驅動的,這有助于經濟發(fā)展。”
不過,伯南克當時也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當前中國面臨的主要矛盾——如何權衡防止貨幣貶值和推行較為寬松的貨幣政策之間的關系?他建議,中國需要更為關注財政政策,用財政政策來實現(xiàn)需求端的目標,這也不會對人民幣匯率產生如貨幣政策那樣的負面影響。
易綱回應稱,與歐美日等過于依賴貨幣政策的模式不同,中國的確在加大財政效力。“2016年中國提高財政赤字占GDP的比重至3%,相當于2萬億元人民幣的財政赤字,去年只有2.3%。因此,積極的財政政策在中國仍十分重要。”
如今正式接過周小川的衣缽,易綱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
今年1月份,易綱曾在中國金融雜志發(fā)表署名文章《貨幣政策回顧與展望》。在文章中,易綱表示,展望2018年,既有機遇也有挑戰(zhàn)。
“從國際上看,全球經濟復蘇態(tài)勢仍可能延續(xù),主要發(fā)達經濟體貨幣政策將進一步趨向正?;缆?lián)儲的進一步加息動作為各界所關注,全球利率中樞可能會有所上行。美國減稅措施和外貿政策仍會給全球經濟格局帶來一定不確定性。地緣政治風險有可能多發(fā)頻發(fā),對國際金融市場的沖擊不容忽視。”“但來自外部的不確定變化也可能向國內經濟金融領域傳導,全球經濟復蘇和大宗商品價格回暖還可能給國內物價形成一些壓力。主要發(fā)達經濟體貨幣政策取向變化也會對我們的政策空間形成一定擠壓,增大貨幣政策操作的難度。”
“從國內看,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簡政放權和創(chuàng)新驅動戰(zhàn)略不斷深化實施,中國經濟運行的穩(wěn)定性、協(xié)調性進一步增強,質量效益提高。”“但也要看到,經濟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和隱患,內生增長動力仍待強化,結構調整任重道遠,債務和杠桿水平還處在高位,資產泡沫“堰塞湖”的警報尚不能完全解除,金融亂象仍然存在,金融監(jiān)管構架還有待進一步完善。”
在2018年,央行貨幣政策要遵循四個思路:一是保持貨幣政策的穩(wěn)健中性,管住貨幣供給總閘門,保持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guī)模合理增長。二是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守住不發(fā)生系統(tǒng)性金融風險的底線。三是適當發(fā)揮貨幣信貸政策的結構引導作用,進一步優(yōu)化信貸結構。四是繼續(xù)穩(wěn)妥推進各項金融改革,充分發(fā)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有記者在3月9日央行記者會提問,如何理解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貨幣政策保持中性,要松緊適度的要求。
易綱當時曾表示,松緊適度主要看對實體經濟而言,能不能夠得到各個方面有效的支持,能不能夠創(chuàng)造一個防風險并且能夠平穩(wěn)推進金融改革的外部環(huán)境,這樣就為我們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fā)展階段,提供一個中性適度的貨幣金融環(huán)境。
易綱指出,從流動性角度來講,也要松緊適度,也要基本上穩(wěn)定。流動性方面,主要是看市場利率是不是平穩(wěn),整個的超額準備金水平是不是合適,各方面的指標是不是在合理的范圍內,這就是我們對“松緊適度”的考量。
易綱表示,針對新時代的高質量發(fā)展的要求,要更注意盤活存量,更注意優(yōu)化貨幣信貸存量的結構,這樣就能夠從一個更廣泛的角度來看合理增長以及松緊適度。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中國經濟周刊、秦朔朋友圈、央行官網、中國金融雜志等
每經編輯 王曉波
相關閱讀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lián)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xiàn)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