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8-18 00:50:29
康斯坦丁
如果一家網吧,名字叫“小藍上網”,或者叫“ofo電腦”,它是不是也能蹭上共享經濟的風口?
看到現(xiàn)在共享經濟項目遍地開花,其實很多行業(yè)或許都會捶胸頓足——感嘆自己誕生得太早了。就像剛才舉例的網吧,其實還真的是符合共享經濟的特征——提供電腦解決大眾上網需求,并占據(jù)他們的時間和金錢。
可如今,“共享經濟”實際上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被玩壞了,以至于披著“共享”的外衣卻有著各種小九九的項目層出不窮——共享健身倉、共享馬扎……這些打著“共享”名號的項目,或者是名不副實,或者是有著其他目的。而最終的結果,就是讓業(yè)界、投資者和大眾談“共享”色變。
今年8月初,北京部分小區(qū)出現(xiàn)名為“覓跑”的共享健身倉。共享健身倉看起來較小,內部配有空調和空氣凈化器、電視等設備,運動器械則分為跑步機、動感單車、橢圓機等主體倉。而在使用上,則是需要通過下載相關APP,用身份證開始進行注冊再繳納99元押金開始使用。從價格上,只要掃碼打開倉門就開始計費,價格為0.2元/分鐘——即每小時12元。
乍一看來,共享健身倉似乎是給大眾提供了一個私人健身空間。但仔細考量卻不難發(fā)現(xiàn),卻并不一定那么實用。雖然考慮到北京的天氣因素提供了空氣凈化設備,但在這樣密閉的空間內健身,是否會對健康產生負面影響尚不清楚。而且健身一般而言都是比較激烈的運動,出汗之類的再正常不過。當上一位使用者健身完畢后,如何保障下一位用戶的設備使用清潔?
此外,共享健身倉的收費還是比較貴的。與正規(guī)健身房千元左右的年卡相比,共享健身倉一小時12元的價格還是偏高,且健身設備并不完善。
至于8月中旬出現(xiàn)的“共享馬扎”,就更讓人哭笑不得了。從表面上看起來,“共享馬扎”完全就是普通的馬扎,也沒有什么智能元素,只是在上方印制了巨大的二維碼,旁邊就有“共享馬扎”的字樣。
在沒有安裝GPS的情況下,“共享馬扎”完全就是在考驗大眾的“公德心”。而且使用也太過簡單,只要掃碼即可,注冊和押金等都是浮云。打著“共享”名字的馬扎,既無智能元素,又無基本的商業(yè)模式,甚至還存在著妨礙市容整潔、妨礙交通等隱患。最終相關企業(yè)也承認,所謂“共享馬扎”其實就是為了做推廣、打廣告。
共享經濟之所以被玩壞,有著多種原因。最重要的自然是現(xiàn)在共享經濟方興未艾,有著太多可共享之物。創(chuàng)業(yè)者似乎認為只要自己搶先一步去將某些或常用、或奇葩的東西共享出來,就有希望一夜暴富——共享單車不過一兩年的時間就出現(xiàn)了融資數(shù)億美元的巨頭。
在創(chuàng)業(yè)機會越來越少的當下,共享經濟幾乎成為唯一一個門檻低且又有極大可能快速暴富的風口。自然會讓創(chuàng)業(yè)者趨之若鶩,并絞盡腦汁去尋思切入口,進而搭上共享經濟的便車。
而類似“共享馬扎”這樣的項目,本意完全不是要在共享經濟上有所作為,只是營銷、推廣從業(yè)者抓住一切熱點、機會干起老本行的本能所驅動。如“共享馬扎”單個馬扎成本不超過十元,卻能引起媒體的爭相報道、大眾的關注,最終還有極大概率去“掃一掃”,已經超額完成了推廣任務。相比此前大街上送小禮物讓路人掃碼的成本要更低,但效果卻更好!
從另一方面來看,對共享經濟缺乏監(jiān)管也是讓前者“被玩壞”的重要原因。原本業(yè)界一直主張是對共享經濟稍微放松監(jiān)管,以便其能夠成長起來對社會帶來更多的益處和改變。但監(jiān)管的缺位如今卻讓共享經濟衍生出如此多的亂象,實在是始料未及。
共享打車、共享單車都還在融資,離盈利還遙遙無期,其他項目就迫不及待地炫耀著自己的“肌肉”。共享雨傘、共享充電寶、共享健身倉、共享馬扎等或真或假的共享經濟項目,終究會在大浪淘沙之下現(xiàn)出或沙礫或真金的原形。那些經不起時間或者資金考驗的項目,終將會被淘汰。
“水落石出”后的共享經濟,只有那些真正對社會有益的項目,才能夠融入大眾的生活之中。想走偏門,想急功近利,最終只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作者為財經、科技專欄作家)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lián)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xiàn)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