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7-30 09:42:34
每經記者 李少婷 每經實習記者 林姿辰 朱鵬 每經編輯 魏官紅
救命,救命!
浸泡在不斷上漲的積水中,淋著傾盆大雨蜷縮在屋頂,趟著湍急的水流緊急轉移……在一個個瀕臨絕望的瞬間,被困災民最渴望的莫過于救援隊伸出的一雙援手,那是生的希望。
截至7月29日12時,此輪強降雨造成河南1391.28萬人受災,因災遇難99人,仍有失蹤人員在進一步核查當中。超出預期的災情緊緊揪著人們的心,在特大暴雨面前,應急救援體系,這個日常在公眾視野幾乎“不可見”的鏈條,突然成為輿論焦點,在大救援中連接著無數人的生命。
這無疑是一場高難度救援,破紀錄的降雨強度、短時間成災廣泛、基礎設施運行受限……
這也是社會參與度極高的大救援,除了消防、武警等官方應急救援力量,還有沖鋒在一線的全國各類民間救援隊和志愿組織、難以估量的網絡志愿者,從在線文檔到小程序,從地圖標記到自研平臺,科技向善的力量集中釋放。
不過,這場難度空前的大救援也暴露出應急救援機制的弱點,通信不暢使得受困者成為信息孤島,應急通信的遲滯造成救援行動卡頓,應急管理壓力飽和使得早期調度有心無力,而熱心的非專業(yè)救援者散兵式救援難免會讓自己也變?yōu)槭芾д?hellip;…
面對自然,人類一再印證著自己的渺小。若災難再次發(fā)生,應急救援一定還會啟動,下一次,如何做得更好?
“摸黑”救援中的全社會應急動員
手機鈴聲響起,陳艷濤迅速接起來。這樣的動作在7月21日已經重復了2000多次,對面的人有一個共同訴求:救命!
作為洛陽市神鷹救援隊的一員,陳艷濤參與過不少自然災害的救援工作,但這次河南雨災程度之深,救援工作之難,遠超全隊人員想象。
特大暴雨引發(fā)一系列災情,城市內澇、農村被淹,影響范圍廣泛,加上雷暴天氣難以精準預測,使得救援有時候較疫情時期更有難度。
疫情要堵,把病毒隔離,而雨災要疏,受困人員需要轉移至安全地帶。
通信和交通是救援工作最大的攔路虎,從鄭州到新鄉(xiāng)、鶴壁、濟源、安陽……水到之處,一片狼藉,在這些地方,沖鋒舟、皮劃艇比汽車更為需要。而信號中斷、救援信息接收受阻令人頭疼。不知道求助者在哪里,知道了卻又很難迅速抵達,這直接降低了救援的效率。
這是一場高難度救援,但同時也是一場社會參與度極高的救援。據鄭州紅十字會統(tǒng)計,截至7月21日,來到鄭州的救援隊大概已有四、五百支。
從全國各地到達河南進行支援的志愿者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舒冬妮 攝
救援力量仍在壯大。
“現在緊缺的物資有什么,預計明天晚上或者后天一早出發(fā),支援河南。”一位志愿者在“新鄉(xiāng)衛(wèi)輝對口救接”微信群中詢問。7月26日,河南特大暴雨引起全國范圍關注的第7天,微信群里已處滿員狀態(tài),求助信息仍源源不斷,但已經從以被困人員求助為主轉向了以救援人員求物資為主。
一位參與救援的志愿者加入了眾多信息溝通微信群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舒冬妮 攝
不論是從物資還是人員角度,這都是一場自發(fā)的“全社會救援”: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不忍同胞在水中孤立無援,來自全國的救援隊和物資涌向河南。
網絡的救援力量更是難以量化。災區(qū)退回至無網狀態(tài),但億萬網友在互聯網中為受災的同胞織了一張網:微信群、在線文檔、小程序在救援的信息收集階段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高德地圖、抖音等平臺緊急開通河南暴雨互助通道,微博超話“河南暴雨互助”目前已有近2萬條帖子以及超14萬名志愿者。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一個名為“信息統(tǒng)計組”的微信群從最初的40人發(fā)展至滿員,利用金山文檔在線協(xié)作平臺經手超過2萬條求助信息,后來作為召集人的群主實在坐不住,作為藍天救援隊的一員沖到了鄭州一線。
復旦大學博士后老師聯合GIS救援地圖和志愿者團隊開發(fā)“鄭州緊急一鍵救助通道”,包含一鍵救助、救援端口、救援分發(fā)跟蹤和庇護所數據點等信息。
河南交通廣播作為河南省的應急廣播,在22日上午搭建了精準救助的小程序,通過網絡收集求助信息,再核實、統(tǒng)一調度救援,聚集網絡志愿者超過300組。
河南人、在校生“Manto”利用騰訊在線文檔建立了《待救援人員信息的文檔》,24小時內更新了270多版,起始團隊32人左右,經過網友擴散,參與的人數太龐大,已經無法統(tǒng)計具體數字……
信息孤島中的救援鏈條卡頓
“緊急提醒!已核實,17:44。”微信群中,一條求助消息經志愿者核實后發(fā)送出來,很快,另一位志愿者回復了“1”表示收到,這意味著求助被接收,志愿者將負責聯絡救援隊或者物資,以響應求助需求。這幾乎是所有信息整理環(huán)節(jié)的微信群的運作模式,災情剛開始時,群內信息仿佛爆炸一般。
志愿者們設立信息互通格式 圖片來源:微信截圖
毋庸置疑,社交群組在信息整理環(huán)節(jié)發(fā)揮了巨大作用。“(暴雨成災后)我就趕快把群二維碼傳播出去,在各種論壇、微博以及其他一些軟件,然后人員迅速加入進來。群里有一位參與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志愿者提出,可以分組、分工,散播救援信息。”“信息統(tǒng)計組”的群主介紹道。
救援隊隊員們正在登記電話信息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韓陽 攝
但問題在于,微信群的信息全靠人工轉發(fā)及核查、對接,一些求助信息遲滯,缺少優(yōu)先級分類,造成人力浪費和后續(xù)的救援無序。河南交通廣播在7月22日上線了線上求助信息收集平臺,試圖通過統(tǒng)一平臺解決這一問題,但在新鄉(xiāng)等地災情信息整理中,微信群仍然是主力。
“難點就是信息不通暢,主要是這一點,包括網上的很多信息,無形之中,這份愛心可能起到反作用,因為很多轉發(fā)的都是以前的信息。”來自河南本地的救援隊長牛振西表示,信息不通暢是這次救援與此前多次救援相比最突出的困難。
鄭州市紅十字水上義務救援隊隊長牛振西正在指導新隊員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韓陽 攝
求助信息在微信群里“滿天飛”,這一方面是短時間內受困人群過多的客觀情況造成的,另一方面則是因為越是災情嚴重的地區(qū),越是通信不暢,求助者只能通過發(fā)短信給災區(qū)外的朋友傳遞求助信息。
通信不暢,救援也難以做到亂中有序,應急響應機制狀況頻出。
首當其沖的是救援隊對接政府部門受阻。從程序上看,救援隊應該先與河南省應急管理廳取得聯系,并報備自己的裝備情況和人員數量,取得相關函件后,再由應急管理廳根據各地區(qū)的情況調遣隊伍,等隊伍到達各區(qū)縣指揮部后,再由鄉(xiāng)鎮(zhèn)具體分配任務。
這是一條權責分明,看似清晰的救援隊組織鏈條。但在基站損壞、信號微弱的情況下,這根鏈條開始斷裂:許多救援隊無法打通應急管理局的電話;而那些能夠聯系到應急管理局的救援隊發(fā)現,各區(qū)縣的指揮部電話常常顯示忙線。
邁過對接的難關,災區(qū)信號中斷、救援信息接收受阻更讓人頭疼。
“我在鄭州這兩天,手機基本處于癱瘓狀態(tài)。”平頂山市永安應急救援隊隊長直言,許多進入災區(qū)的救援隊發(fā)現手機沒有信號,使得隊內溝通不暢,既打不通求救者電話,也無法及時聯系后方進行人員和物資的調配。
對講機、無線電和發(fā)短信成為隊長們可選的替代方法。如果對講機壞了或沒電了,就只能暫緩救援——7月23日早上,在等待新鄉(xiāng)應急管理局發(fā)函的空檔,新鄭市藍天救援隊的秦隊長就正在頭疼怎么搞到新的對話機。“船上本來有四部傳話機,現在壞了兩部,得協(xié)調找到新的。”
另外,洛陽市神龍水上義務搜救隊隊長楊紅山發(fā)現,即便接收到了求救信息,他們也難以與求助者聯系,只能實地搜索。而一些求助信息十分模糊,也延遲了救援工作的開展。“從我這么多年的救援經歷看,因為沒有信號聯系不到當地部門進行報備的情況不多,到了災區(qū)什么也不知道,需要自己在災區(qū)里現找求救人員的情況很少。”楊紅山說道。
擔心到達災區(qū)后電話不通影響救援,洛陽市神鷹救援隊的隊長臨出發(fā)時反復囑咐后方指揮中心接好電話。但這也形成了一副令人無奈的畫面:前方隊伍一直在信息半孤島里艱難搜索求救者,而陳艷濤手中的電話,始終響個不停。
民間力量里無奈的散兵式救援
“統(tǒng)一管理救援力量的是應急管理廳,但是應急管理廳力量也很有限。”鄭州紅十字會一位內部人士坦言,要將社會救援力量統(tǒng)一起來,但現實的問題是,應當擔此重任的應急管理部門身負重壓,能發(fā)揮的統(tǒng)一和協(xié)調的能力有限。
按理說,救援隊和應急管理局是救援開展的兩股重要力量——前者奔赴一線、調配后方人員,后者則負責把握救援力量投放的大方向。志愿者則是二者都可以參與調配的有利力量。但是,在通訊不暢的背景下,大型救援隊和應急管理廳都是有苦難言,而對于志愿者的統(tǒng)籌管理,也是鞭長莫及。
7月20日,車輛在鄭州街頭涉水前行 圖片來源:新華社
這是罕見的情況,在楊紅山此前的水上救援經歷中,救援隊直接與政府方面對接,規(guī)模比較小,三五個救援隊在政府的協(xié)調下分工后能很快完成任務。但這次災情范圍太大了,救援隊伍也太多了,給協(xié)調調度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
為了能最大程度接收求助信息,不少救援隊將聯系電話公布,但在災情緊急之時,這反而成了有序救援的阻礙。
“這幾天情況太亂了……我這個電話公布在網上了以后,一天電話就不停,想統(tǒng)計信息(分優(yōu)先級)就來不及了。”楊紅山表示,求助信息應有專人分級,再按照從緊急到不那么緊急的情況,有序救援,但災情嚴重、通信不暢,救援很難有序。
鄭州某工地因雨水漫灌成“海”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韓陽 攝
大型救援隊在前線救援飽受通信和溝通之苦,熱心的民間救援隊也因通信問題無法得到信息同步。他們在一次次撥打應急管理廳的電話未果后越發(fā)坐不住了,最后索性跳過報備這一步,一窩蜂涌向災區(qū),由此,救援隊散兵式作戰(zhàn)的問題開始出現。
7月22日傍晚,一只來自山東的救援隊因不熟悉路況,遇到不知深淺的積水,車子熄火被困,救人者反成被救者;同日下午,另一位參加過九江抗洪的志愿者,來自河南武警消防的退伍軍人,也因道路積水與其他乘客一同在新鄉(xiāng)東站被困。
在這次災情的大規(guī)模救援行動中,散兵式的志愿者和救援隊有很多,他們滿腔熱血地涌向重災區(qū),但受制于專業(yè)裝備和救援經驗,反成被困者。楊紅山告訴記者,“這幾天,好多志愿者打電話要加入我們救援隊,那些沒有專業(yè)技能的我都拒絕了,但也攔不住他們自己組織幾個人就跑去救人。”
“咱們是來救災的,各種困難都會遇到,都要有應對能力,不能光靠熱情,更多的是技能,要量力而行,幫忙而不添亂。”楊紅山提醒道,救援要先保證自保,才能去救別人。
一位來自河南非重災區(qū)的應急救援協(xié)會負責人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介紹,應急救援協(xié)會的成員都是非專職但很專業(yè),每周還需要訓練或演習,“應急救援這個東西真不是那么簡單的,功夫都下在平時,自發(fā)性的志愿救援一定要量力而行,實際上這種情況光靠熱血是不行的,還是得專業(yè)的人來做專業(yè)的事,不然可能還會耽誤救援的效率”。
一線救援反思:不能靠手機、不能靠微信
在與十余支參與河南雨災救援的民間專業(yè)救援隊的溝通中,通訊不暢是頻繁被提及的痛點問題。
“通過這次大災,以后,我覺得排在第一位的是,通訊一定要保障,而且不能靠公共通訊,不能靠手機,不能靠微信。”前述應急救援協(xié)會負責人接連用了三個“不能”,“每座城市都應該在城市的最高處建一個保障性信號基站,不論刮風下雨,必須保證通暢,一旦出現險情,所有的救援隊伍統(tǒng)一用一個信號頻道,只有溝通的問題解決了,才能一呼百應”。
救災中的應急通信并不是難以攻克的新問題。四川省地震多發(fā),對于搶險救災有著較多經驗,據四川省綿陽市應急管理系統(tǒng)的一位內部人士介紹,通訊暢通由三大運營商來維護,如果線路斷了,運營商就需要將應急通訊車開到現場以加強信號。
“我們救災很多時候都是斷電、斷通信、斷路,就算是斷路,運營商的工作人員人工背都要背到現場,要保證現場可以使用衛(wèi)星電話。”該內部人士介紹道。
7月24日,在河南省衛(wèi)輝市區(qū),救援人員使用鏟車轉運物資
圖片來源:新華社
“運營商建立了多方位的應急通信體系,但面對突然來的暴雨,路面全是積水的環(huán)境,斷電難以恢復的情況下,部分地區(qū)的應急通信保障確實有難度。”一位通信行業(yè)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此次河南暴雨出現的很多困難情況,是以往沒有預料到的,導致部分地區(qū)通信恢復較慢。
據通信行業(yè)人士介紹,目前主要的應急通信方式主要是衛(wèi)星電話、應急通信車、無人機應急通信。衛(wèi)星通信受限于特定終端設備,海上漁民配備得較多,一般手機接收不到此類信號,多為官方組織機構配備。日常的應急通信車,遇到暴雨洪水,大面積的積水區(qū)無法通行。無人機應急通信雖然便捷,但目前造價較高,只能覆蓋極個別重點區(qū)域。
河南暴雨暴露出了當下在應急通信準備上的缺陷,業(yè)內人士認為,在城市的制高點構建能夠提供基本通信服務的應急網、規(guī)劃獨立供電的通信設備、通信網和衛(wèi)星網融合是日后應急通信能力提升的方向。
應急廣播應當在沒有通信的時候發(fā)揮作用,但在這次暴雨成災的緊急狀況中并未見效果。
其實,從體系建設層面,我國在多年前已經注意到應急廣播建設工作的重要性。
2020年11月,國家廣電總局、應急管理部聯合印發(fā)《關于進一步發(fā)揮應急廣播在應急管理中作用的意見》,災害事故多發(fā)易發(fā)頻發(fā)地區(qū)應急廣播平臺應于2022年底前全部建成,應急廣播主動發(fā)布終端人口覆蓋率95%,截至2020年年底,全國省級應急廣播平臺已建成6個。
據記者統(tǒng)計,目前建成省級應急廣播平臺的包括浙江、江蘇、湖北、安徽、福建、遼寧、四川。而此次受災的河南省于2020年9月才開始對《應急進行時》和《河南應急廣播災情發(fā)布平臺》項目進行推介,直至去年12月,河南省廣播電視局在鄭州召開全省應急廣播體系建設座談會,部署下一步河南應急廣播建設事宜。
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不見的投入
河南的特大暴雨將應急救援帶入了大眾的認知。
突發(fā)性事件是小概率事件,常被大眾忽視。而運轉不暢的應急救援鏈條就像是隱藏在日常社會運轉中的“灰犀牛”,有著致命的威脅。
應急救援包括從預警、信息反饋、響應、處置救援直至最終結束,五個環(huán)節(jié)環(huán)環(huán)相扣,涉及多個職能部門以及多級管理機構的協(xié)作。山東省東營市消防救援支隊戈海波在《我國消防救援部門應急救援機制研究》(以下簡稱《研究》)中這樣介紹。
突發(fā)性事件的應對,在很大程度上依賴預案及預案的實施。
據上述綿陽應急管理系統(tǒng)內部人士介紹,一旦預警達到橙色或紅色級別,地質災害隱患點的監(jiān)測員就需要報告,而國土資源部門在預案中對于人員向何處轉移、安置以及相應的方式都有規(guī)劃,針對每個隱患點都有預案。
7月27日,救援人員駕駛橡皮艇、沖鋒舟等在衛(wèi)輝城區(qū)搜救被困群眾
圖片來源:新華社
儲備也十分重要。在此次的救援中,救援隊最需要的交通工具是皮劃艇和沖鋒舟,但現實是,這類物資十分短缺。“中原地區(qū)用皮劃艇、沖鋒舟是想也不敢想的,我們下一步要考慮考慮,之前都沒有發(fā)過那么大水,不太需要這種東西。”河南新鄉(xiāng)衛(wèi)濱區(qū)應急管理部門人士對記者表示,由于缺乏經驗,救援在物資儲備上存在遺憾。
除了關鍵的物資,救援力量也需要儲備。前述綿陽應急管理系統(tǒng)內部人士表示,當地政府部門有12支專業(yè)的救援隊伍,全部專業(yè)救援力量約在2000人左右,根據災害的級別來進行相應數量的調度,而調度的數量也是有相應預案的。
應急救援是各部門協(xié)作的工作,整個鏈條的順滑轉動是需要磨合的,未經充分演練的預案在沒有經驗的支撐下,不免會流于表面。
戈海波在《研究》中提到,我國應急協(xié)同能力有待進一步加強,部門分割、條塊分割等問題造成了應急聯動能力不足,影響了協(xié)同應急和合成應急。具體來說,在應對突發(fā)性事件過程中,往往側重于所轄部門的力量處置,盡管消防、環(huán)保、衛(wèi)生等部門可以進行聯動,但尚未達到聯合協(xié)作和統(tǒng)一調度的程度。
在此次河南特大暴雨的應急救援中,物資調動被詬病較多,受制于嚴格的登記制度,各地紅十字會、政府等部門在物資收發(fā)上相對謹慎,這是必要的,但存在影響靈活性的問題?!睹咳战洕侣劇酚浾吒S的運送物資志愿者團隊就遇到了載著物資不知送往何處的問題,而針對災區(qū)的物資需求情況,為了呈現得更加精準,網友甚至自發(fā)構建了一個“地圖”。
網友開發(fā)的物資需求對接程序截圖
對協(xié)作的訓練越多,應急救援的鏈條轉動得就越高效。“四川本來就多災多難。我們綿陽市的應急救援體系在5·12后都在逐步完善。加上這幾年每年都有洪災,比如2018年的7·11,2020年的8·11、8·17,這些都是很大的救援行動,動用了消防、武警、還有調度裝備,整體來說指揮還是比較有序的。”前述綿陽市應急管理系統(tǒng)人士介紹道。
應急部門的建制和資源投入也直接影響著應急能力。“救援設備以及技術設備的采購需要多方努力,投入有個過程。”該人士表示,受制于經濟增長,當地對防災減災的投入預算有限,但每年都在增加,相較以前已有長足的進步。
“目前我國各級政府嚴格執(zhí)行預算財政制度,應急準備金往往嚴重不足,在突發(fā)性事件發(fā)生時應急資金保障往往捉襟見肘。”戈海波在《研究》中指出。
應急救援,既是救急,也是救命;分秒必爭,又需要專業(yè)到位。在此次河南特大暴雨災害中,我們看到了風雨同舟、守望相助的力量,但也需要直視,應對大災之際,應急救援機制仍有不完善之處,如何建立結構合理、運轉高效的應急響應機制?如何能將傷亡降至最低?如何為突發(fā)事件提供更多的后援力量?仍需要進一步總結、反思。
(每經記者丁舟洋、舒冬妮,實習記者可楊、李佳寧,實習生湯小權對本文亦有貢獻)
記者手記丨希望我們有更強大的能力抵御下一次災難
語速飛快,幾乎是所有受訪應急救援隊的共同特點,救援工作需要長時間高度緊繃。他們承載著受困者對安全的期待和渴望,也是應當被記住的平民英雄。
我們對應急救援鏈條運轉的關注,源于在現場和電話里與救援隊隊員的一次次交流。在了解他們的救援事跡時,我們發(fā)現“有心無力”的無奈不止存在于不在現場的關注者中,也廣泛存在于現場救援人員之間。
作為災難發(fā)生后的“保命”環(huán)節(jié),應急救援的高效實施無疑至關重要,稱之為事關生死也毫不夸張。這次河南暴雨成災有諸多意外,應急救援存在諸多挑戰(zhàn),超出預期的特殊情況帶來了沉重的痛感。
敬畏自然,這是一位救援者囑托記者傳遞給社會的。人之渺小在于肉身凡體,而人之不容小覷在于反思能力。因此,懷著對每一位救援工作者和志愿者的敬意,我們將這篇報道呈現于此,希望應急救援體系的構建和運轉能受到更多的重視,希望我們能有更強大的能力抵御下一次災難。
記者:李少婷 實習記者:林姿辰 朱鵬
編輯:魏官紅
視頻編輯:朱星運
視覺:鄒利
排版:魏官紅 馬原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