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券報 2018-01-27 07:29:10
某基金公司合作的一家國有大行,2016年年初至今,委外投資中權益投資占比已經從5%逐步升至15%。該行委外投資總體規(guī)模近萬億元。另一家大行2017年委外投資時嘗試性地在權益市場做了配置后,2018年也決定委外投資時加大權益類投資規(guī)模。該行人士表示,2018年會拿出500億元投資權益類公募基金。增量委外資金入場,將增加包括公募基金在內的機構對市場的影響力,從而吸引更多的機構資金入場,由此形成良性循環(huán)。
伴隨A股回暖,銀行、保險“膽子大了”。相應委外資金紛紛從固定收益向權益投資傾斜。而這些大部隊加倉A股,或推進A股機構化進程。
“委外投資規(guī)模較大的大行在2015年下半年就已經開始提升權益投資占比了。”南方一家基金公司人士王覃(化名)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其所在基金公司合作的一家國有大行,2016年年初至今,委外投資中權益投資占比已經從5%逐步升至15%。該行委外投資總體規(guī)模近萬億元。
所謂委外是指銀行、保險等機構將資金委托給自身之外的資管機構管理。由于資金風險偏好低,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委外投資幾乎全部投向固定收益類產品。權益市場回溫;大資管新規(guī)征求意見稿要求去杠桿,打破剛兌,銀行委外投資中很多非標投資難以為繼,多重因素疊加,銀行、保險等機構委外投資明顯向權益投資傾斜,而投研能力強的大行則引領了這股潮流。
王覃認為,2017年A股市場體現了委外資金的價值取向。“一般來說,除非短期內出現大的回撤,委托機構都不會干涉基金經理操作。”他說,受托管理的基金經理可以專心基本面研究,不受或少受市場短期風向影響,堅持長期投資。這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2017年的藍籌白馬行情。
無獨有偶,另一家大行2017年委外投資時嘗試性地在權益市場做了配置后,2018年也決定委外投資時加大權益類投資規(guī)模。該行人士表示,2018年會拿出500億元投資權益類公募基金。
受托機構方面,上海一家公募基金權益投資人士向記者表示,某股份制商業(yè)銀行2018年委外資金投資A股的規(guī)模大約在200億元-300億元。同時部分績優(yōu)大型私募持續(xù)受到銀行委外資金青睞。“與我們合作的銀行此前的產品到期后都續(xù)做了。”某股票型私募人士說。
受益于港股的火熱行情,機構委托基金公司投資時免不了“欽點”港股,保險機構資金表現突出。
據中國保險業(yè)協會數據,截至2017年12月28日,保險企業(yè)舉牌標的中,超過一半為港股。自主投資之外,保險企業(yè)委托投資亦顯示出對港股情有獨鐘。香港中環(huán)資產管理某基金經理告訴記者,近一兩年保險資金投資港股熱情高漲。“銀行委外資金,有一部分來自于理財。打破剛兌之前,理財資金有剛兌預期,這使得部分銀行委外投資時傾向保守。但保險資金配置可以更靈活,目前接洽的保險機構配資港股的熱情頗高。”他說。
“近期有很多保險機構找過來,希望我們能發(fā)行人民幣基金。”一家業(yè)績優(yōu)異的香港私募人士稱。該機構資管規(guī)模約6億美元,目前只在香港發(fā)行美元基金。2017年該私募業(yè)績突出,2018年伊始就收到包括保險機構在內的眾多內地機構邀約。另一家內資背景的香港私募表示,2017年6月就收到了一筆規(guī)模2億元人民幣的保險資金,成為相應保險機構的港股投資顧問。
據了解,保險機構對香港機構投資者的研究頗為全面,一家新近設立的香港本地私募告訴記者,不久前內地一家保險機構并不忌諱他們“新生兒”的身份,希望2018年可以為其管理部分資金。
銀河證券研究院院務委員、投資研究部執(zhí)行總經理鞠厚林預測,2018年A股的機構化程度進一步增強。瑞銀證券中國首席策略分析師高挺在對A股2018年整體展望時指出,機構化是2018年A股的重要趨勢。隨著MSCI的加入,國際投資者和國內機構投資者比重不斷增加。
委外資金加碼權益投資,為A股機構化增添動力。2018年1月華泰證券發(fā)布研報表示,來自銀行的委外投資有5至6萬億元,委外投資整體規(guī)??捎^。
目前多數銀行委外投資中,權益投資占比不超過10%。若權益投資配比提升到15%,料產生超過千億元增量資金。
“我們與委外機構一般簽的是三年期合同。相較于散戶投資者,委托機構更注重長期投資,對基金經理更了解。管理委外資金的基金經理因此更容易堅持自己的投資理念,不被市場噪音干擾。”上述內資背景香港私募人士告訴記者,委外資金被認為是市場上的“聰明資金”。“聰明資金”增加使得賺錢門檻越來越高,因為在此過程中,機構投資者相較于散戶的比較優(yōu)勢凸顯。
2017年80%的公募基金賺到錢。增量委外資金入場,將增加包括公募基金在內的機構對市場的影響力,從而吸引更多的機構資金入場,由此形成良性循環(huán)。
(來源:中國證券報 記者:吳娟娟 圖片來源:攝圖網)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