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券報 2014-11-05 11:04:21
管理期貨私募(CTA)產品爆發(fā)式增長成為對沖基金市場發(fā)展一大亮色,但隨之而來的風控問題也逐漸暴露于鎂光燈下。
基金平臺模式“雙刃劍”
期貨資產管理業(yè)務一直被外界認為是期貨公司的“盤中大餐”,然而現實卻是,基金公司在其中大快朵頤。就在劉增鋮事件發(fā)生后,一些市場人士也對基金期貨專戶的平臺模式提出了質疑。
彭麗娜認為,基金期貨專戶的平臺模式通常被認為是比較可靠、成熟的通道,是投資人最值得信賴的管理人,但劉增鋮清盤事件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基金專戶的短板,基金公司缺乏期貨產品運作管理的經驗,在風控上往往只是采取事后預警、止損線的安排,而缺乏深入對期貨私募基金的策略、持倉品種、持倉比例、倉位等事前、事中風控細節(jié)的嚴格限制與監(jiān)督。同時,對投資顧問的遴選、盡調也需要進一步完善。
“主觀交易主要是靠人的判斷和理解,特別是過去實戰(zhàn)中總結出來的盤感和理解,一些操盤手對某一個期貨品種非常偏愛,喜歡博取趨勢性行情,加上十倍杠桿,作對了方向盈利很可觀,作錯方向虧損也很嚴重。而程序化交易最大的好處是計算機能夠克服人的私心、貪婪,不會因為理念、心態(tài)、情緒的變化去影響操盤。”海通期貨總經理徐凌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這次劉增鋮事件也表明了市場和投資者不夠成熟之處,對于不同策略的CTA產品應當建立不同的預期,可以更為理性的態(tài)度去看待不同類型產品的虧損和盈利。事實上,一些以對沖、套利為基本策略的CTA基金則體現出厭惡風險、追求絕對收益的特點,通常在一個組合或者策略中,進行期貨和現貨對沖、宏觀與微觀對沖、股票和股指對沖,雖然賺錢不是最多,但風險一定是相對可控的,回撤相對是比較低的。
上海一家基金公司專戶負責人也對記者坦言,在發(fā)展期貨專戶的早期,的確與一些私募合作了一些高風險高收益類型產品。這類合作雖然短期增加了公司通道業(yè)務,但實則是把“雙刃劍”。隨著對CTA不同策略以及私募認識的深入,公司已經盡可能回避與激進型投顧的合作,目前高風險高收益型產品所占比重已不足10%,未來隨著一些產品合同到期,比重將進一步下降。對于這類產品,公司對于產品的運作情況也給予了特別的關注。雖然這類產品的客戶主要來自于投顧,但一旦發(fā)生虧損清盤事件,對于基金公司的品牌形象仍將構成傷害。公司所擬定的策略是今后主要與風控意識較強、長期業(yè)績穩(wěn)健的一些知名私募合作。經過這起事件的洗禮之后,同行公司的風控基本原則預計也會相應地提高。
彭麗娜表示,由于多空和保證金杠桿機制,期貨私募基金本身是高風險高收益的投資品種,投資者在選擇這類產品前應該做好虧損,甚至本金完全虧損的心理準備。隨著私募行業(yè)的成熟,期貨私募產品陽光化進程的推進,操盤手(投資顧問)也將會過渡到真正的基金經理角色,通過積累長期投資經驗,完善風控體系,做有責任心,讓投資者放心的私募基金管理人。
民生期貨市場發(fā)展部副總經理屈曉寧也認為,不能因為一次風險事件就否認CTA產品的發(fā)展,因為單一產品的不完善并不能代表整個市場,投資者也從相對陌生到逐步接受,對CTA的認識也將逐步深化。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