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05 00:47:21
每經記者 楊玨軒 發(fā)自廣州
去年10月,P2P平臺倒閉潮突然爆發(fā),“團”被認為是重要的助推力量。一名前團長曾向記者表示,在倒閉潮起始階段,問題平臺中至少三分之一是組團投資者。
關于P2P領域的團,《每日經濟新聞》于2013年10月24日曾在《P2P網貸變形:厭惡卻又離不開的 “團”》一文中有過詳細報道,“團類似于團購,一般投資者充值沒有利息,靠投標獲得收益。團集少成多,把團員的資產作為一個整體,分為暗標和明標兩種情況投標?!苯M建團是為了獲得更高收益,積聚起來的資金使其擁有更多議價空間;對于平臺而言,團的資金也充滿誘惑力。
然而,P2P領域投資團的高息偏好,助長了不合理的高息競爭,也使行業(yè)陷入不理性的瘋狂。最后多米諾骨牌倒下,團長被萬夫所指。鏡頭拉近,細看之下,團長與一般投資人并無太多區(qū)別,大多是想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獲得更高收益,初心也許并不那么險惡。可以肯定的是,這些曾經在投資人中具有號召力的人物已經很難聯(lián)系上。
最早團長轉型經營平臺
潘春雨從去年3月份開始就停止了網貸投資,“我應該是第一個團長?!迸舜河旮嬖V《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當時團比較火,但我并不看好其他團長所投的平臺,收益率已經明顯超出正常范圍。我投的網貸平臺收益率相對低一些,團員心里不平衡,要求我去投一些更高息的平臺,但我不能接受。所以,在組團投資P2P最紅火的時候,我退出了?!?/p>
2013年6月,潘春雨開始轉型經營平臺,據其介紹,他負責前期籌建的平臺總成交額已達16億元?!扒捌诨I備和運營都是我負責,但不算創(chuàng)始人,只是個運營者。在整個網貸行業(yè),我們的發(fā)展算是可以的。”潘春雨說。
潘春雨的急流勇退使他避免了幾個月后倒閉潮的碾壓。對于那些事后飽受詬病的團長,潘春雨認為,他們本質可能也不是想著去騙誰,只是識別平臺的能力稍差,或者被平臺的一些利益所蒙蔽。
潘春雨告訴記者,當時活躍的團長一共五、六人,一般是比較活躍、有號召力的投資人,但能力不一定杰出,“團長有兩個職能:,一個是考察、挑選平臺;另一個是跟平臺談收益,誰愿意做這個事情,誰就可以當團長,與識別能力、財務經驗等無關。”
潘春雨向記者表示,以前的團長基本都隱匿了,“沒人知道他們在做什么,有傳聞說躲起來了,有傳聞說有些被抓了。投資人對這些團長不太信任,但我覺得,如果不是出于惡意,也沒有觸范刑法,團長是可以去選擇其他發(fā)展道路的。”
知名團長轉向眾籌
衡燦是當時最為知名的團長之一,而他組團所投的平臺最后被立案偵查,身為團長的衡燦瞬間被投資人的口水淹沒。
記者與其取得聯(lián)系表明來意后,衡燦第一句話就是:“我不想再多說什么,我已經有了新的生活和事業(yè)?!?/p>
衡燦告訴記者,當時組團考察并不是他一個人去,他會召集當地的投資人一起去看平臺,如果大家覺得平臺可靠,就一起投資,都是自愿決定的?!拔抑荒芩阋粋€領投人,我組團投資的平臺,我個人也都有投資,每家平臺都套了幾十萬元。出事了所有人都罵我,我也很委屈。”
“出發(fā)點是好的,想把大家召集起來拿到更高的獎勵,但事情沒有那么簡單,可能已到違法的邊緣。我自己也思考了很多,肯定不能再繼續(xù)下去了?!焙鉅N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衡燦透露,他目前做的是眾籌,相對于P2P而言,眾籌的風險更加可控?!癙2P把所有的風險都放在自己身上,承擔本息。如果平臺不承擔這些風險,那就開不起來,無法吸引投資人。而且新平臺的利息不高也沒有投資者進來。所以新平臺的套路都是給出高息,炒人氣,承擔本息風險,再慢慢降息。目的不純的平臺,利息高到一定程度就跑路了。而眾籌不同,眾籌把風險轉嫁出去,也無利息壓力。”
投資權威變身維權代表
團長曾經是投資人中具有號召力的權威?,F在,投資人權威多以維權代表形象存在。
龍威是目前最知名的投資人維權代表之一,他所代表維權的東方創(chuàng)投案被譽為網貸第一案。龍威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他曾與衡燦有過一面之緣,“我去考察一家平臺時遇到他們。他們投資的那家平臺損失了1000多萬元,團長損失了七八十萬元?!?/p>
對投資人的這種心態(tài),龍威認為很正常,因為行業(yè)草創(chuàng)之初,投資人都比較外行,缺乏判斷能力,同時又缺乏有效的學習途徑,在投資人較迷茫時,就希望從一些比較可靠懂行的人口中獲得一些信息。
龍威告訴記者,現在有許多維權代表,但做得成功的極少。很多時候一個平臺就有好幾個維權代表,維權代表之間經常意見不統(tǒng)一,難以形成合力,所以牽頭的人多反而不是什么好事。
對于維權代表真正起到的作用,龍威顯得很謹慎:“這種案件屬于刑事案件,起訴方是檢察院。從起訴、審查到結案,投資人都無法插手。我們所能起的作用是通過各種途徑不斷促使案子的進程快一些。只是一些輔助性的作用,但比沒有強。”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lián)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