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 2012-04-06 08:55:51
見微知著。昨天A股大漲,出乎不少市場人士的意料。這不,早上筆者收到同行的短信說“消息面喜憂參半”,下午的短信則說“N大利好刺激下A股大漲”。事實上,筆者的判斷力還不如他們,在早上開盤前還以為周四或許是慘烈的一天。
為什么會以為是慘烈的一天?一個原因是新股發(fā)行制度改革,會導致新股上市估值趨低、供給增大,未來上市這個資質(zhì)本身的價值會進一步降低這也是市場化改革的必然方向。相比于不知何時真正入市、入市也不知道會不會買的QFII,證監(jiān)會對基金賺錢效應的模糊表態(tài),筆者認為,發(fā)行制度變更是更重要的改革。
但是,市場對發(fā)行制度微調(diào)的在意程度,明顯小于對QFII入市的關注。不過,如索羅斯在《開放社會:改革全球資本主義》第1章《思維與存在》中指出的,市場對信息的理解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扭曲、而非傳統(tǒng)金融理論所以為的那樣全面。如果我們假設QFII所得到的投資額度今天就入市,那么他們會買什么股票呢?看一下A、H股對價就會發(fā)現(xiàn),銀行、保險等藍籌股的A、H股股價大多持平甚至倒掛,而不少小公司股票A股股價遠高于H股。但周四市場中上漲居前的多是小公司股票,上漲靠后的多是大公司股票。
市場為什么會這樣?筆者認為,這可能與投資者對信息的理解角度有關。曼德爾布羅特在《市場的錯誤行為:風險、破產(chǎn)與收益的分形觀點》第9章《長期記憶性:從尼羅河到市場》中指出,傳統(tǒng)的金融理論認為,只有今天的信息和對明天的預期才會影響市場,而事實上,市場存在長期記憶性,即久遠以前發(fā)生的事件仍然在今天影響參與者的決策。其舉例說,在1929年大崩盤之后,對風險的理解深深印在投資者的腦海中,以至于直到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都已經(jīng)退休的1987年,市場才又一次遭遇60年來的首次大跌。
從長期記憶性的角度來說,A股投資者顯然對資金的流入更有印象,而對QFII以價值投資為主的投資風格缺乏了解,對發(fā)行制度的改革可能導致的估值體系變更也并不熟悉。由此市場昨天出現(xiàn)大幅上漲。
不過,以上對長期記憶性的理解可以說是生搬硬套,其中為結果找原因的成分居多。通過主觀的辯證、而非數(shù)量的統(tǒng)計,理解一兩天的市場波動無異于磨磚作鏡。在此,筆者只是希望這種對長期記憶性的考量,能夠給理解市場行為的努力提供多一些的工具。 (作者單位:信達證券)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xiàn)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jīng)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