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1-24 22:45:00
每經特約評論員 曹中銘
步入2022年,滬深股市震蕩加劇,市場表現低迷。與之相對應的,還有新基金發(fā)行遇冷。在此背景下,多家基金公司拿出巨資自購旗下基金,甚至于有基金經理也加入自購行列,個中不乏明星基金經理。個人以為,明星基金經理掀起自購潮固然有吸引投資者方面的考量,但對于公募基金而言,盈利能力比什么都重要。
據統(tǒng)計,今年以來截至1月18日,共有6家基金公司自購旗下基金產品,涉及金額高達2.85億元。比如南方基金就動用了2億元資金自購南方MSCI中國A50互聯互通ETF聯接基金。此外,陸彬、杜猛、李曉星等明星基金經理也紛紛開啟自購。比如,擬由陸彬管理的匯豐晉信研究精選基金,陸彬及公司研究團隊就出資600萬元認購。
對于公募基金行業(yè)而言,2021年是具有標志性意義的一年。一是公募基金規(guī)模突破25萬億元大關,與2020年相比,增幅超過25%。二是成立新基金數量創(chuàng)出歷史新高。2021年成立新基金1847只,比2020年增加466只,為歷史最高。更多新基金的成立,意味著會有更多資金進入資本市場。三是新基金募資規(guī)模超百億元的情況居高不下。2021年百億規(guī)模的新基金多達22只,雖然不及前兩年,但數量上并不少。而且,提前結束募集并啟動比例配售的新基金多達141只,也凸顯出2021年度新基金發(fā)行的火爆。四是權益類基金規(guī)模占比大幅上升。相對于2018年的18%,2021年這一比例已大幅提升至38.03%。這對于二級市場而言無疑是利好消息。
客觀上講,明星基金經理加入自購大軍,個中不無吸引投資者、擴大基金規(guī)模與“跑馬圈地”的意味。事實上,盡管2021年公募基金發(fā)行火爆,但出于自身利益方面的訴求,相關基金也采取了不少措施,像下調管理費費率即是其中之一。數據顯示,2021年有51家基金公司的98只產品下調管理費費率,其中,超過半數產品下調幅度超過50%,甚至不乏基金產品將某一時段的管理費費率下調至0的案例出現。
公募基金自1998年誕生以來,其所取得的發(fā)展成果是不言而喻的,但也催生出諸多方面的問題。比如基金管理費提取問題就一直遭到市場詬病。盡管也有基金下調管理費率,但畢竟只是少數,且只限定于某一時段。整體而言,公募基金旱澇保收的管理費提取模式并沒有發(fā)生本質上的變化。再如基金同質化問題,同樣頻頻引發(fā)市場的質疑。這既表現在基金產品的設計上,也表現在基金公司的跟風上。一只新產品出來后,往往會有眾多類似的產品大量出現。這既影響了基金行業(yè)的創(chuàng)新,也影響行業(yè)的發(fā)展。
事實上,無論是明星基金經理自購也好,還是下調管理費費率也好,其對于投資者的吸引力都是較為有限的。對于公募基金而言,要想提升行業(yè)的吸引力,在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提升公司治理水平的同時,首先需要做好人才培養(yǎng)、人才引進、人才儲備等方面的工作?;甬a品能否為持有人帶來豐厚的回報,運作得好不好,“人”的因素是至關重要的。喪失了這一點,一切都免談。
其次,產品創(chuàng)新不可或缺?;鹦袠I(yè)一大短板即是同質化有余而創(chuàng)新嚴重不足。大量同質化產品的存在,常常導致投資者在選擇投資標的時有無所適從之感。推出更多創(chuàng)新型產品,不僅是行業(yè)發(fā)展的需要,也是吸引投資者的需要。
當然,對于公募基金而言,盈利能力比什么都重要。盈利能力差,休談什么回報持有人了,就連是否能夠存續(xù)也會是大問題。明星基金經理之所以受青睞,說到底還是其投資業(yè)績不俗的緣故。而投資業(yè)績的背后,與基金經理的研究能力、投資決策能力以及盈利能力密切相關。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