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A股終止增持頻繁上演 專家:加強約束機制

中國證券報 2019-06-03 07:19:27

隨著增持期限進入“倒計時”,一些公司的增持主體不僅是“零增持”狀態(tài),而且干脆宣布終止增持計劃。業(yè)內人士表示,有必要從制度層面進一步加強對這類行為的約束與懲戒。

002.thumb_head

圖片來源:攝圖網

在去年市場行情回調的背景下,A股掀起了新一輪上市公司“增持潮”,但隨著增持期限進入“倒計時”,一些公司的增持主體不僅是“零增持”狀態(tài),而且干脆宣布終止增持計劃。多位業(yè)內人士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有必要從制度層面進一步加強對這類行為的約束與懲戒。同時,從對投資者負責任的角度出發(fā),建議增持主體在披露計劃前先把資金落實到位。

終止數(shù)量創(chuàng)近年新高

據中國證券報記者不完全統(tǒng)計,截至6月2日,今年A股已有15家公司發(fā)布終止增持計劃的公告,創(chuàng)近年新高。具體來看,2018年只有6家,2017年和2016年各有1家,2015年不到10家,2014年為2家。

值得一提的是,從時間看,前述15家公司中,有12家是在4月份以來宣布終止的;從增持主體看,除了控股股東、實控人及其一致行動人,上述終止增持計劃更多牽涉上市公司的“董監(jiān)高”人員。

從終止原因看,1家因股價超過擬增持價格上限無法增持,1家因被暫停上市無法繼續(xù)交易,其余13家基本為“由于金融市場環(huán)境變化、融資渠道受限等原因,增持股份所需資金未能籌措到位。”

從增持實施情況看,宏圖高科等有6家公司發(fā)布終止增持計劃公告時,相應的增持主體還處于“零增持”狀態(tài);銀鴿投資、亞聯(lián)發(fā)展等8家做了部分增持,但與增持計劃設定的目標尚有較大差距。比如,銀鴿投資董事高管擬耗資2000萬元-4000萬元增持公司股份,擬終止前增持了549.50萬元;亞聯(lián)發(fā)展公司實控人擬增持的金額不低于3億元,擬終止前增持了8554.55萬元。

部分終止增持計劃涉及金額較大。比如,粵泰股份控股股東或其一致行動人擬增持股份金額介于4億元-10億元,擬終止前未有增持;融鈺集團董事長尹宏偉擬增持金額為5億元到10億元之間,增持股份占總股本的比例不低于5%,終止前通過控制的公司累計增持了993.87萬股,占融鈺集團股本的比例為1.18%;陽普醫(yī)療實控人鄧冠華及公司高級管理人員擬增持金額為1億元到10億元,終止前部分高管通過員工持股計劃做了增持,增持金額為1748.30萬元,實控人未增持;*ST雛鷹控股股東、部分董監(jiān)高、證券事務代表及其他部分核心管理人員擬合計耗資不低于5億元進行增持,終止前控股股東、實控人侯建芳增持了約3863.83萬元,其他主體未增持。

此外,據記者統(tǒng)計,從發(fā)布增持計劃到宣布終止計劃這個期間內,上述15家公司中有12家的股價為下跌狀態(tài),累計下跌幅度均超20%,有的更是遭遇股價“腰斬”。需要注意的是,有的公司在發(fā)出終止增持計劃的公告后,股價出現(xiàn)大跌。

落實好資金安排

鑒于終止增持的原因多與資金籌措相關,是否有必要把資金落實好再發(fā)布增持計劃?中國證券報記者就該問題采訪了多家上市公司董事長、高管,觀點一致認為有必要做好資金安排再披露增持計劃。

江蘇某上市公司董事長告訴記者,“資金安排主要有三種情況。第一種是增持計劃披露前已把資金籌措好。第二種是資金安排有了一個初步的框架,但還沒落實到位。第三種是資金根本沒著落,先發(fā)一個增持計劃公告再說,這種情形在后面籌集資金時很容易出問題。我覺得,第二種情形比較多。”

北京某上市公司高管認為,“從嚴肅性以及對投資者負責的角度看,增持肯定是應該先落實資金安排的,不然的話,其實它就會成為一個無根之水,沒有辦法執(zhí)行。有些根本就不是為了要真正增持,而是為了一時對股價有影響,所以就沒想過資金安排,這個出發(fā)點是不負責任的。”

華昌達董事長陳澤直言,“增持計劃應該提前安排好資金,按計劃實施增持。但由于一些公司股價長期低迷不振,大股東為提升股價,會公告大額增持,但實際未準備好資金,最后只象征性增持一些。”另一位來自北京的上市公司董秘表達了類似觀點,“不少增持主體其實沒想好資金安排,而是為了托股價。”

對于是否適合加杠桿進行增持,上述受訪人士多持謹慎態(tài)度。“杠桿增持也是一種方式,但是杠桿比例不宜過大,以免股價波動太大造成被動平補倉的風險。一旦股價持續(xù)下跌,杠桿增持風險很大。”

加強約束機制

不可否認,一些增持計劃會因客觀因素終止或擱淺,比如年報、半年報披露窗口期、重大資產重組停牌期、股價超過擬增持價格上限、相關增持主體從上市公司離職等,但不排除一些目的不純的“忽悠式”增持。因此,分析人士認為有必要加強對責任主體的懲戒,而不僅僅是道義譴責。

多位受訪人士表示,尚需建立強有力的約束機制。“其實從法規(guī)上并沒有嚴格來說一定不能終止增持計劃,只不過要求有合理的解釋。目前好像也沒說籌集不到資金是一個不合理的原因。所以,從法規(guī)上來說不能直接監(jiān)管或處罰,又或者是限制這些大股東的。”前述上市公司高管認為。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認為,大股東增持向來是受監(jiān)管鼓勵的,但不排除一些增持計劃除了穩(wěn)定市場信心外,還有配合市場炒作的目的。從制度層面看,對于未能兌現(xiàn)的增持計劃,很難鑒定是主觀行為,還是客觀行為,這讓一些增持主體鉆了漏洞。對投資者而言,索賠會面臨取證難的現(xiàn)實問題,建議理性投資,立足公司基本面,而不是盲目跟風參與概念炒作。

陳澤直言,“作為上市公司大股東、董監(jiān)高承諾的事項,如不能如實履行,應該作出一定處罰。”

北京市通商律師事務所合伙人靳明明表示:“如果違反增持承諾,交易所可能會采取一些監(jiān)管或懲戒措施,比如下發(fā)關注函、警示函、通報批評或公開譴責等。監(jiān)管機構應該有一些更具體的懲罰機制來約束‘忽悠式’增持行為,但需要從技術層面厘清‘忽悠式’與‘非忽悠式’的界限。”

中國證券報記者 吳科任

責編 趙慶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xiàn)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增持 中止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免费va国产高清不卡大片,笑看风云电视剧,亚洲黄色性爱在线观看,成人 在线 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