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e公司 2019-01-16 21:53:24
昨日在港交所上市的微盟集團今日大跌近17%,未能逃脫近期次新股破發(fā)的“魔咒”。事實上,去年以來在港股上市的次新股多數破發(fā),即使是大名鼎鼎的騰訊系上市公司也紛紛中招,不能幸免。
圖片來源:攝圖網
在新經濟泡沫不斷破裂和國內外資本市場異常波動的外部環(huán)境下,近期港股市場的新經濟股表現低迷。
1月15日,在港交所敲響了上市鐘聲的微盟集團,為騰訊系再添新軍,不過今日大跌近17%,難逃近期次新股破發(fā)的“魔咒”。事實上,去年以來在港股上市的次新股多數破發(fā),即使是大名鼎鼎的騰訊系上市公司也紛紛中招,不能幸免。
微盟集團一直被外界認為要做中國的salesforce(簡稱:SaaS),其成立于2013年4月,目前是中國中小企業(yè)云端商業(yè)及營銷解決方案提供商,也是騰訊社交網絡服務平臺中小企業(yè)精準營銷服務提供商。
知名國際調研機構Frost&Sullivan報告顯示,按2017年收益及付費商戶數量計,微盟集團是微信上最大的中小企業(yè)第三方服務提供商,市場份額15.3%。作為微信生態(tài)最大服務商,微盟不僅業(yè)務上與騰訊息息相關,同時騰訊也是股東之一,公開資料顯示,騰訊通過Tencent Mobility持有微盟約3.431%。
對于與騰訊的關系,微盟集團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兼高級副總裁游鳳椿在上市儀式后表示,目前與騰訊在社交廣告及第三方開發(fā)服務上都有深度合作,預計未來會在小程序及大數據上有更深度的協(xié)同。他相信,只要更融入騰訊生態(tài)及有更多的協(xié)同,未來雙方的合作亦會更穩(wěn)固。
微盟的基石投資者包括有上海雙創(chuàng)基金全資控股的上海文棠、萬達控股的丙晟科技和匯付天下。資料顯示,丙晟科技是由萬達、騰訊、高朋聯(lián)合成立的專注于智慧商業(yè)的合資公司。游鳳椿表示,與丙晟科技會在智能零售的數字化上有深度合作。
在騰訊以外,微盟此次IPO的背后還有一個豪華的股東陣容,如GIC(新加坡政府主權基金)、凱欣資本、國和投資、SIG等,較強的股東陣容使微盟集團的發(fā)售獲得了投資者的青睞,其中國際發(fā)售獲超額認購,占全球發(fā)售股份總數約92.1%。
微盟上市第一天股價表現也令人驚喜,與多數新經濟企業(yè)上市首日破發(fā)相比,微盟上市首日開盤價較發(fā)行價大幅上漲,盤中更是一度漲22.15%,最終收報2.93港元,較發(fā)行價上漲4.64%。
不過,近來新經濟股寒風凜冽,微盟也難以獨善其身,在今日午后其股價快速跳水,一度跌幅接近30%,收盤跌16.72%報2.44港元,已跌破2.8港元發(fā)行價,成交放大至2.38億港元。
風險方面,致富證券認為,公司依賴騰訊平臺和服務開展其業(yè)務,如果騰訊失去其現有領先市場地位,或者騰訊云數據或托管服務無法正常運行等,或公司業(yè)務、經營業(yè)績及財務狀況產生重大負面影響。
港交所修訂后的主板《上市規(guī)則》在2018年4月正式生效,為新經濟公司的上市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事實上,從2017年底開始,騰訊系企業(yè)就開始密集上市,掀起新經濟公司上市的小高潮。其中,2017年9月至11月上市的有眾安在線、易鑫集團和閱文集團,而在2018年內地公司赴港上市浪潮中,有14家公司閃現騰訊的身影,其中包括映客、小米集團、美團點評、同程藝龍、華興資本、海底撈、夢創(chuàng)天地等。
從股價表現來看,騰訊參股的赴港上市公司多數已經破發(fā),股價“潛水”。其中易鑫集團破發(fā)幅度最大,目前收盤價較發(fā)行價大跌75%。眾安在線、閱文集團破發(fā)幅度分別為56%和35%。
美團點評于2018年9月上市,是去年港股市場上最為令人矚目的騰訊系公司之一,其發(fā)行價為69港元,今日收盤為44.6港元,破發(fā)幅度也達到35%。根據招股書的信息顯示,騰訊是美團的最大股東,總持股比例約20%,但大部分是B類股,騰訊實際只占據有不到10%的投票權。
創(chuàng)夢天地于2018年12月6日上市,是中國休閑手游市場發(fā)展的重要推手及龍頭廠商。公司股東資源豐富,在現有股東及高管中,騰訊持股24.31%為第二大股東,王思聰持股3.98%、日本索尼及京東各以500萬美元投資為基石投資人。其今日微漲收報5.95港元,仍略低于招股價6.6港元。
不過,盡管新經濟股的寒冬仍未過去,但騰訊系公司并未放緩上市的步伐。據市場消息,騰訊有份投資的內地最大在線電影票務服務平臺貓眼娛樂已進行上市聆訊,最快于本月內上市,預計集資3億美元至4億美元。
根據貓眼娛樂去年9月的申請文件顯示,騰訊持股16.27%,美團點評持股8.56%。2018年6月底止半年,貓眼娛樂收益18.95億元人民幣,按年增長超過一倍;虧損由1.18億元人民幣擴至2.31億元人民幣。按非國際財務準則,半年經調整虧損凈額2070萬元人民幣。
證券時報·e公司 記者:鐘恬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