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頭條

每經網首頁 > 頭條 > 正文

今年新發(fā)基金超前兩年總和 “奔私”潮下基金經理是否夠用

每日經濟新聞 2015-12-16 01:23:54

今年成立了不少被動投資的基金產品,因此基金經理“一對多”不足為奇,最典型的莫過于天弘基金旗下基金經理劉冬,其以一己之力管理旗下34只今年成立的指數型基金(A份額和C份額分開計算)。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宋雙    

每經記者 宋雙

2015年還沒過完,但全年基金發(fā)行數量已經達到1243只,超過了2014年和2013年的總和,堪稱極速擴容的一年。不過投資者或許已經發(fā)現(xiàn),常常見諸報端的都是基金經理紛紛辭職,行業(yè)人才捉襟見肘,那么基金公司如何應對基金數量迅速增長的一年?難道真是一邊猛發(fā)產品,一邊人員不斷流失?目前公募基金經理情況究竟如何?

新發(fā)基金今年已達1243只

從上半年的分級基金再到年底的保本基金,基金公司壓抑已久的發(fā)行熱情在2015年井噴,當然市場也很配合,投資者投資欲望一旦激活,久久都沒有熄滅。

對比就能看出今年的瘋狂。根據東方財富Choice統(tǒng)計,2014年成立基金556只(A、B、C份額分開計算,下同);2013年為583只;而2015年以來截至12月13日,新基金數量已達到1243只,輕松超過前兩年總和。

久違的新基金“牛市”,從中我們可以總結出不少特征。

第一,6月市場巨變,但當月成立基金數量最多,這或許也能表明市場情緒當時達到頂峰。6月一共成立基金245只,而A股行情恰好也在6月經歷重大轉折,因此數量雖然多,但有些規(guī)模并不盡如人意。一方面投資者已經心生退意,另一方面基金發(fā)行因已排上日程而并未改期。應該說,整個二季度都是今年基金發(fā)行最高峰,4月和5月分別成立109只和182只,整季成立新基金536只。一季度反倒是成立新基金數量最少的一季,1~3月分別成立45只、51只和70只,總計166只。盡管三季度行情不在,但基金公司發(fā)行熱情并未明顯減退,成立新基金270只。四季度新基金發(fā)行迎來單月最低點,10月份僅成立33只,不過11月又迅速反彈,成立170只。截至12月13日,四季度一共成立新基金265只。

第二,類型上看,混合型基金今年大爆發(fā)。今年以來成立的新基金,混合型數量達到835只,其中偏股混合型基金數量達到508只,傳統(tǒng)的股票型基金僅成立90只。這一方面是混合型基金對股票型基金的“替代”作用;另一方面也是在下半年市場震蕩極不好把握的情形下,針對A股投資環(huán)境的調整。此外,今年貨幣基金雖不見爆發(fā)式增長,但發(fā)行平穩(wěn)貫穿全年,可見貨幣基金作為現(xiàn)金管理工具的概念已深入人心。而保本基金“牛市”也是年底發(fā)行市場焦點。相較而言,QDII基金還是一貫的平淡,今年只有9家基金公司發(fā)行QDII。

第三,基金公司產品數量差距拉大。雖然今年發(fā)行市場整體火爆,但發(fā)行最多的還是大型基金公司,發(fā)行數量超過30只的多達11家;全年發(fā)行呈個位數、甚至一只不發(fā)的也不是沒有,而這些多數都是次新基金公司和小型基金公司。目前鵬華穩(wěn)居發(fā)行冠軍,達到70只;此外天弘52只,易方達50只,廣發(fā)45只,南方41只,博時40只,中歐33只,招商32只,富國32只,工銀瑞信31只。這些基金公司基本都是頗具實力的大中型公司。次新基金公司中,前海開源引人矚目地迎來爆發(fā)式增長,達到33只;并且是以主動型權益類基金為主,偏股混合型基金12只,股票型基金5只。不過整體來看,發(fā)行數量較多的基金公司,其發(fā)行的產品主要以被動投資的指數型、分級基金為主。例如天弘今年發(fā)行的基金中,有33只都是指數型。今年的發(fā)行大戰(zhàn),很多時候也是指數標的的搶奪大戰(zhàn)。

第四,產品創(chuàng)新較少。今年公募基金最大的創(chuàng)新,或許就是定增基金的問世。除此之外,并無極具創(chuàng)新、震動行業(yè)的新產品。而公募定增基金從無到有,目前仍是非常小的一類。今年基金公司大多忙著跑馬圈地,最多是擴建之前較為“小眾”的產品線,如量化對沖、保本基金等。當然創(chuàng)新也分真創(chuàng)新和偽創(chuàng)新,做真正有價值、投資者也看得懂的產品才是王道。

今年基金經理凈增188位

公募行業(yè)蓬勃發(fā)展是好事,但對于目前人才流失狀況嚴峻的基金公司來說,是否有充足的人手來管理新老產品?

Wind資訊統(tǒng)計顯示,今年以來一共新增了482位基金經理,但離職基金經理數量為294位,因此凈增188位。凈增基金經理人數最多的是中歐基金,一共新增9位。此外,富國、匯添富、華安、南方、嘉實、博時、國投瑞銀、鵬華、上投摩根、融通、中郵創(chuàng)業(yè)、前海開源、天弘、中融和創(chuàng)金合信等基金公司凈增基金經理均在5位以上。

當然不能簡單地將今年成立的新基金和凈增的基金經理一一對應,但今年新發(fā)的基金中,基金經理“一對多”、“多對多”也是常態(tài)。

如上所述,今年成立了不少被動投資的基金產品,因此基金經理“一對多”不足為奇,最典型的莫過于天弘基金旗下基金經理劉冬,其以一己之力管理旗下34只今年成立的指數型基金(A份額和C份額分開計算)。

目前還能實現(xiàn)“一對一”管理的基金已經非常少了。今年成立的基金中,權益類主動型基金實行“雙基金經理”制、“三基金經理”制的不少,甚至還有“四基金經理”制。這些基金經理往往搭檔合作管理一系列混合型基金,因而這些基金的同質化或許不可避免。

每位基金經理平均管理3只基金

整體來看,截至12月13日,106家基金公司旗下基金經理一共1203位;同期基金數量為3890只,平均每位基金經理管理3只基金。當然,這只是一個非常初級的平均數,實際情況并不均衡,但看起來情況還不算糟。

有7家基金公司的基金經理數量超過30位,最多的是嘉實,為39位;其次是華夏38位,富國37位,博時34位,鵬華32位,工銀瑞信和南方均為31位。而有55家基金公司旗下基金經理不足10位。

公募行業(yè)人才流失包括不少元老,截至12月13日,僅有18家基金公司還擁有10年以上管理經驗的基金經理。而按照Wind資訊分類統(tǒng)計,任期在4年以上的基金經理就可以算作準“元老”了。按照“4年以上管理經驗”的標準,目前旗下這類基金經理數量最多的是嘉實、工銀瑞信、華夏、華安、建信、南方、富國、廣發(fā)、銀華和鵬華基金公司。而一批新基金公司旗下的基金經理,任職經驗還不到一年,如新沃、紅土創(chuàng)新、永贏、上銀、紅塔紅土和嘉合。

公募基金經理熱衷“奔私”,那么誰最愛轉公募呢?答案是券商,盡管數量非常有限。目前在任的1203位基金經理中,有38位來自券商。招商基金旗下4位基金經理來自第一創(chuàng)業(yè)證券,而浙商基金、中歐基金、金鷹基金、融通基金均有2位基金經理來自券商。

 

【延伸閱讀】管理人出手難擋清盤 55只迷你基金徘徊“生死線”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lián)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xiàn)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基金經理“奔私”潮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免费va国产高清不卡大片,笑看风云电视剧,亚洲黄色性爱在线观看,成人 在线 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