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23 00:47:07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席大偉 發(fā)自成都
每經記者 席大偉 發(fā)自成都
快遞行業(yè)“最后一百米”配送難題懸而未決。近年來,市場上先后出現(xiàn)了貓屋、自提點、便利店代收等多種模式。但最終,人們將目光投向了智能快件箱。
昨日(4月22日),由三泰電子全資子公司成都我來啦網格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打造的“速遞易”業(yè)務處理總量突破1000萬件。《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電商加速發(fā)展的背景下,經過數年的前期鋪墊,智能快件箱身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認可,且正在悄然地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種種跡象表明,智能快件箱市場或將面臨新的轉折。
快件箱“平臺效應”初顯
一年前,智能快件箱并不為眾人所知。如今,在學校、寫字樓、居民小區(qū)等地,都能看到一排排智能快遞箱的身影。“隨著知曉度和普及率的提升,快件箱逐漸通過了新產品的原始投入期,進入成長期。”四川省快遞協(xié)會秘書長賀澤俊指出。
目前,僅成都市面上就包括3種以上的品牌智能快遞箱。賀澤俊表示,“品牌智能箱企業(yè)的增加,擴大了行業(yè)平臺,為整個行業(yè)的推進帶來了便利。但最終能夠獲得認可的,一定是實力雄厚、產品口碑良好的公司。”
昨日,成都我來啦公司市場部經理覃明剛告訴記者,“‘速遞易’剛開始推廣的時候,遇到過很多阻礙。工作人員每次都要為對方詳細介紹‘速遞易’是什么、有什么好處、怎么使用,推廣進度并不快。現(xiàn)在感覺有所改變了,物業(yè)公司基本都知道智能快件箱是什么,再談合作就容易很多。”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走訪發(fā)現(xiàn),成都錦繡東方小區(qū)一共有100多個“速遞易”智能快件柜,而華宇·蓉國府小區(qū)內則不到百個。不少快遞員認為,需要配置更多的智能快件箱,搭建更大的平臺,才能保證應有的效率。“快件量大的時候,智能箱僅能滿足一家快遞,就算平時也只能放2、3家快遞的快件。”一位韻達快遞員說,其所負責區(qū)域的快件量在一年時間內,從每天200、300件,增加到一天700多件。
上述快遞員透露,目前其負責區(qū)域的產品仍在免費試用期,但聽說在5月即將以每票0.2~0.3元的價格收費。“圓通、申通、中通、韻達都在使用‘速遞易’,投遞箱的確為我們減輕了業(yè)務負擔,收費可以理解。但是,我們希望有更多的箱子供快遞公司使用。”
在成都理工大學校園內,一位正在用智能快件箱投遞物品的快遞員也告訴記者,使用智能箱投遞幾個月以來,日常效率得到提升,校園快遞“擺地攤”的現(xiàn)象有所緩解。他提到,“在快件量夠大的情況下,交納使用費是可以接受的。”
需求“催促”快件箱前行
今年初,國家郵政局發(fā)布《關于提升快遞末端投遞服務水平的指導意見》提出,鼓勵和引導快遞企業(yè)因地制宜與第三方開展多種形式的投遞服務合作;鼓勵企業(yè)探索使用智能快件箱等自取服務設備,提高投遞效率。官方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快遞處理量達到92億件,其中來自電商的快遞單數占60%左右。顯然,電商發(fā)展帶來的巨大市場需求“催促”著智能快件箱的前行。
“智能快件箱推廣是國家相關部門的重點任務之一。”賀澤俊告訴記者,“智能快件箱前期投入比較大,研發(fā)和初期推廣過程比較緩慢。不過,當企業(yè)跨過前期阻礙,產品改進完善,用戶量穩(wěn)定之后,下一階段的進度就會更快。”
“‘速遞易’今年的目標是完成1萬個網點布放。”這句話是三泰電子董秘兼成都我來啦公司 (速遞易)董事長、總經理賈勇近日不斷提及的。此前,據三泰電子公告稱,截至2013年12月31日,公司實際布放“速遞易”設備1524套。
賈勇表示,“理論上來講,希望大家都能用上智能快件箱。不管是小區(qū)、工廠、學校、寫字樓還是社區(qū),只要有包裹的地方就有‘速遞易’。以成都為例,目前已經達到800多個網點,今年成都地區(qū)加上去年的量總計要完成1500個左右。”
實際上,在“速遞易”準備大規(guī)模擴張的同時,一些公司另辟蹊徑選擇了重點突破的戰(zhàn)略。近日,記者從一家科技公司解到,該公司正準備在成都布放智能快件箱,最初將以大學為重點突破口。成都另一家智能快件箱公司負責人也表示,將以深圳、廣州、上海、成都等快遞業(yè)較為成熟的地區(qū)作為重點挖掘對象,隨后再考慮面向全國市場。
“不同的公司具有不同的發(fā)展理念,但智能箱的發(fā)展離不開規(guī)模。技術并不是無法逾越的鴻溝,只有形成規(guī)模壁壘,其他公司才難以超越。”賈勇表示,“網點數僅代表一個數字,而真正的用戶體驗才是絕對數。”據“速遞易”成都、重慶以及部分廣州、深圳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4月22日上午11點,通過“速遞易”送達客戶手中的快件量超過了1000萬件。
業(yè)內人士認為,第三方公司介入智能投遞箱市場“看起來很美”,但卻難以匹敵大型電商自建物流的沖擊。對此,西南財經大學天府學院物流管理研究所所長李俊松表示,“目前,京東等電商都在自建末端配送體系,這是因為國內的物流發(fā)展速度沒有跟上電商的進度,于是電商選擇了自建。從國際發(fā)展趨勢來看,電商企業(yè)的配送業(yè)務仍然呈現(xiàn)出第三方外包的趨勢。”
推App客戶端時機是關鍵
在解決“快遞最后一百米”的問題上,除了采用智能快件箱外,還有淘寶貓屋、便利超市代收等多種方式。據了解,智能快件箱是目前解決方案中使用率和普及度相對較高的一種模式。同時,又因其正處于成長期,具備較大的未知性,引發(fā)外界許多猜想。此前,就有業(yè)內人士猜測,三泰電子正在搭建App平臺,擬試水電商。
“如果沒有足夠的人知道‘速遞易’、體驗過‘速遞易’,那么推出App也是白搭。”在賈勇看來,平臺搭建并不單靠App,每一臺‘速遞易’進入小區(qū)都能形成一個平臺,直接與客戶交流。據了解,目前每天通過‘速遞易’送達的快件在10萬件左右,處于行業(yè)內領先水平。對此,賈勇表示,“雖然擁有原有業(yè)務的技術優(yōu)勢,但正如三泰電子此前發(fā)展銀行自助柜員機一樣,‘速遞易’在一年多的時間里,也經歷了摸索、改變觀念、建立標準和快速前進的發(fā)展階段。在500天內,‘速遞易’計劃達成日均處理量突破100萬件的目標。”
賈勇表示,“當務之急是做好‘速遞易’,并且獲得足夠大的客戶群,然后才有條件推出App。在大家都能感受到智能快件箱快捷安全的時候,App會自動成為一種不可或缺的需求,到時公司可以提供給客戶更多選擇。”
至于App平臺有何功能,會不會涉足電商的問題,賈勇回應稱,“App客戶端最開始可能只有包裹服務,一旦時機成熟,可以考慮增加其他功能。”按賈勇的話來說,技術層面并不是問題,最重要的是建立平臺并且捆綁住客戶使用。“如果客戶需要我們去做電商,那又未嘗不可。”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lián)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xiàn)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