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6-19 01:25:03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胡健 發(fā)自北京 實習記者 葉燕婷 發(fā)自深圳
每經記者 胡健 發(fā)自北京
“國五條”落地已近三個月,房價仍在迂回上漲。
昨日(6月18日),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的70個大中城市住宅銷售價格數據顯示,5月新建商品住宅價格環(huán)比綜合指數比4月份上升0.91%,但環(huán)比上漲的城市數量已從最高點的68個回落到65個,環(huán)比漲幅在4月出現回落后繼續(xù)收窄。
偉業(yè)我愛我家副總裁胡景暉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房價上漲勢必引來政策繼續(xù)干預,北京6月初在資金監(jiān)管與預售證發(fā)放方面出臺執(zhí)行細則便是最好的說明。他判斷稱,未來其他地方或將效仿北京出臺更嚴格的監(jiān)管措施,以引導市場預期。
環(huán)比漲幅連續(xù)兩月回落
全國房價漲幅略有放緩。
國家統(tǒng)計局數據顯示,5月70城新建商品住宅價格環(huán)比綜合指數比4月份上升0.91%,漲幅進一步趨緩。二手住宅平均價格環(huán)比指數為100.49,比4月降低0.03。
國家統(tǒng)計局城市司高級統(tǒng)計師劉建偉指出,5月新建商品住宅價格環(huán)比漲幅比4月縮小的城市有34個,其中福州、鄭州、廣州、成都的縮小幅度均在0.6個百分點以上;二手住宅價格環(huán)比漲幅比4月縮小的城市有30個。
與之前數月一線城市領漲不同,5月房價環(huán)比上漲最快的是三線城市桂林,漲幅為2.9%,而一線城市中的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環(huán)比漲幅分別為1.6%、1.7%、1.5%、1.9%,相比4月均有所回落。
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研究員鄭紅玉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3月份將成為本輪房價上漲中環(huán)比漲幅最大的月份。
據鄭紅玉預測,房價同比漲幅將繼續(xù)擴大,預計將于今年四季度或明年一季度見頂,但環(huán)比漲幅將不斷縮小。
中原地產監(jiān)測數據顯示,5月國內主要城市成交量繼續(xù)小幅回落6%,但依然高于去年月均水平。
業(yè)內對調控預期存分歧
盡管環(huán)比漲幅有所回落,但同比情況不容樂觀。數據顯示,70城新建商品住宅價格同比上漲5.65%。
“自2012年二季度同比降幅持續(xù)收窄,至2013年1月份同比止跌回升后,漲幅不斷擴大。”鄭紅玉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如果今年樓市信貸不收緊,房價必然繼續(xù)上漲,特別是一線城市。”中原地產研究總監(jiān)張大偉指出,自2012年以來,信貸規(guī)模增長較快,成為房價反彈的重要推手。
鏈家報告認為,新一輪調控遏制了房價過快上漲,但市場下行趨勢并未形成,本輪調控效果明顯不及2011年。
繼出臺“國五條”執(zhí)行細則后,北京出臺了新的限價方案,即對報價明顯高于項目前期成交價格和周邊在售項目價格,且不接受指導的商品房項目,可暫不核發(fā)預售許可證書或暫不辦理現房銷售備案。
胡景暉認為,未來其他地方或將效仿北京出臺更嚴格的監(jiān)管措施,以引導市場預期。
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卻稱,在目前實體經濟增長勢頭趨緩背景下,短期內不太可能進一步加大調控力度,包括按揭貸款政策和稅制變動等。決策者可能根據未來房價走勢在必要情況下繼續(xù)執(zhí)行以行政手段為主的措施,如限購或限價。
關于5月國家發(fā)改委所稱房產稅“今年會有具體動作”,胡景暉表示,推進房產稅改革試點,無論對于幫助地方政府盡快擺脫對土地財政的過分依賴,還是平抑房價和租金,都將起到重要作用。
深圳房價創(chuàng)3年新高 調控及保障房建設難題待解
編者按
5月,69城房價同比上漲,深圳房價創(chuàng)3年新高,一線城市地王頻現……新一輪上漲已經到來?
一邊是房地產調控不斷加碼,另一邊卻是地王頻出、房價不斷上漲的現實。歷年來地產調控大棒是否都變成了繞指柔?中國的房地產調控還有哪些招數可使?中國地產市場走勢又將如何?
每經實習記者 葉燕婷 發(fā)自深圳
近日,深圳市規(guī)劃和國土資源委員披露,深圳5月新房均價已高達22322元/平方米,創(chuàng)下2010年3月以來的新高。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查詢深圳房地產信息網數據獲悉,今年前5月,深圳新房月均價都高于去年18900元/平方米的年均價,而其中單價突破2萬元大關的也有3次。
調控與房價的“糾葛”/
今年深圳的房地產市場到底有多火爆?半年內,熱盤遭搶購,萊蒙水榭春天開盤四小時,八成房源已被搶購;萬科翰鄰城、金地名峰等項目更是在夜間悄然開盤,當晚銷售均達九成。除此之外,二手房市場3月份爆發(fā)的上萬套成交量也讓人記憶猶新。
歷年資料顯示,從2005年起,深圳新房成交均價一路從7040元/平方米上漲至18900元/平方米,2010年這個數字更是達到20205元/平方米,2011年至2012年稍有回落。
另外,買房難問題也較為突出。從2005年到去年底,深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1494.40元增加到40742元,增幅達89.5%。同一時期,深圳住房均價由7040元/平方米漲到今年5月的22322元/平方米,漲幅高達217.1%,收入增幅遠遠落后于房價漲幅。
而根據中企資本周刊 “盤點十年房價”數據顯示,1993年到2012年,全國城鎮(zhèn)平均房價10年間從2381元/平方米上漲到5791元/平方米,10年上漲143%,年均遞增10.3%。其中,北上廣深四個一線城市的漲幅更是分別達到365%、500%、261%、233%。
就在房價一路上漲的這幾年,國家房地產調控政策不斷加碼。
其中,稅收政策是調控的重心之一。2005年起對非普通住宅的交易及持有期限未滿5年的普通住宅的轉讓征收5%的營業(yè)稅;2011年起在重慶、上海兩地實施房產稅試點,并確定今年內將擴大試點范圍;2013年2月的“國五條”要求“二手房交易個稅按個人所得的20%征收”。
信貸方面,十年間二套房首付由30%上升至60%;2010年房價瘋漲時,銀監(jiān)會要求商業(yè)銀行暫停發(fā)放第三套房貸;2011年開始要求嚴格實施差別化住房信貸。
在土地方面和住房建設上,2005年至今國務院多次要求增加住房建設用地和普通住宅的供應;2006年“國六條”中明確規(guī)定新增住宅供應必須符合“70/90標準”。
其中,“限購令”被普遍視為殺傷力較大的應急性調控手段。2010年4月 “新國十條”(《國務院關于堅決遏制部分城市房價過快上漲的通知》)出臺后,包括北上廣深等49個房價過高的城市相繼頒布限制家庭購房套數的規(guī)定,被稱為“限購令”。
一線城市“地王”頻出/
知名地產專家和評論人、亞太城市研究會房地產分會會長陳寶存認為,地價漲小產權確權、農地流轉、宅地上市會讓幾乎所有的老百姓獲得收益,農民帶著土地產生的財富也可以進城了,這對城鎮(zhèn)化是個良性的過程,土地應該大量放出。
事實上,土地供應量卻在不斷下降。從2011年的21.8萬公頃到今年的15.08萬公頃,國家已連續(xù)3年降低全國住房用地供地計劃。而數據顯示,2012年全國300個城市實際共推地15.8億平方米,同比下降8.2%,其中住宅用地推出5.4億平方米,同比下降17.3%。
去年,深圳住宅用地全年累計供應僅50萬平方米,同比減少61%,降幅最大。而在商辦類用地方面,深圳全年累計供應量也不超過百萬平方米,同比減少78%。
陳寶存認為,土地供應減少,政府沒有足夠的資金,新的土地的收治和“七通一平”工作隨之難以高效開展。他表示,現在北京都是通過銀行貸款來做土地收儲,土地整備速度跟不上,導致一線城市開發(fā)商想拿地政府也拿不出來,或者只拿出毛地,不給凈地,開放商拿地成本大大增加。
今年一線城市的土地供應依然維持“僧多粥少”的情況,各大開發(fā)商為一塊地舉牌拼殺數百輪的并不鮮見。5月份,廣州白云區(qū)同寶路8號、10號地塊,番禺萬博商業(yè)區(qū)地塊四,海珠區(qū)一臨江地塊分別刷新了同地區(qū)的樓面地價紀錄,“地王”接連不斷地出現。5月29日,上海長寧區(qū)新華路街道71街坊地塊又以46億元的成交價刷新了上海今年以來的總價“地王”紀錄。
地王頻出也令土地出讓金呈現爆發(fā)式增長。據中原地產統(tǒng)計,前5月北上廣深的土地出讓金已接近去年一線城市的土地出讓金總額,同比上漲350%。其中,北京與上海的土地出讓金均超過500億元。
對此,北京中原地產市場研究部總監(jiān)張大偉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土地市場價格是滯后市場的,實際這一輪地王的出現是因為去年以來房地產市場價格的上漲,不僅房價上漲了,開發(fā)商資金寬裕了,整體市場的預期也出現了扭轉。
同時,易居房地產研究院數據顯示,5月10個典型城市在土地成交面積同比增幅45%的情況下,土地成交均價同比暴增215.7%,達3015元/平方米。業(yè)內人士表示,整體而言,地價最終會體現在房價上,供應量上不去,資金相對充沛的開發(fā)商只能以高價搶地,最終還是購房者承擔不斷推高的房價。
保障房建設仍存難題/
中國房地產學會副會長陳國強分析,調控政策的初衷是限制樓盤均價,但實際上只是推遲了高價樓盤的開盤時間,打亂了新房上市的節(jié)奏,致使當地出現新盤供應不足的狀況。今年“國五條”20%個稅推出后,減少了二手房的上市量和成交量,市場因供給不足出現“量跌價漲”的怪圈。
另外,由于各項調控政策都在試水初期,效果也難以達到預期。如房產稅,目前試點城市只針對新購置的住房征收,并未對投資客已持有的多套住宅下手。陳國強表示,如果未來仍然只涉及“增量”而不觸動“存量”,或稅率稅基無明顯的上升,那么短期內對房價的影響比較有限。
在抑制投機性需求方面,采取了征收個人所得稅、調高按揭成數、加息等措施。陳寶存則認為,在相關交易環(huán)節(jié)加大征稅力度,表面上在一定程度內抑制了炒房,實際上卻是阻止了房源的流通和房地產市場的配置,不少賣主將稅收成本轉嫁到買主頭上,最終又刺激了房價的上升。
中投顧問房地產行業(yè)研究員韓長吉則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我國樓市發(fā)展體系不完善,監(jiān)管不到位等加劇了房價調控的難度。另一方面,財富效應過度集中于樓市,投資與剛性需求結合在一起,更加導致調控難以發(fā)揮實質性作用。
保障房缺失一直以來都被視為房價不斷攀升的原因之一。中國房地產與住宅研究會副會長顧云昌曾尖銳地指出:“保障房的問題有五個:誰投資、誰建造、怎么建、保障誰、怎么管,現在還沒有搞清楚,光是把任務定出來了。”
2010年,《國務院關于堅決遏制部分城市房價過快上漲的通知》提出,當年完成建設保障性住房300萬套、各類棚戶區(qū)改造住房280萬套的工作任務,共計580萬套的目標,最終完成情況大打折扣,根據國土資源部發(fā)布2010年全國住房用地供應計劃執(zhí)行情況公告顯示,保障性住房(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用地完成計劃的65.2%;棚改房用地完成計劃的40.2%。
2011年,國家對于保障房建設的規(guī)模要求進一步擴大,“十二五”期間計劃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和棚戶區(qū)改造住房3600萬套,其中2011年新開工建設1000萬套。
財政部曾在《廉租住房保障資金管理辦法》中明確指出,2008年起,土地出讓凈收益資金中將有不低于10%的比例用于廉租住房保障。而公開信息顯示,2012年,全國保障性安居工程財政支出3800.43億元中,來自土地出讓收益支出的僅為593.01億元,對比1.95萬億元的當年全國300個城市土地出讓金,用于保障性住房的土地出讓金占比僅為3.04%,遠遠未達到10%的標準。
近幾年由于大面積的保障房建設,帶來的是財政投入資金和住房用地的壓力不斷增大。以深圳為例,2012年新開工保障房7.3萬套,建設資金總需求140多億元,而統(tǒng)計的資金缺口高達110億元。為了籌資,政府推進企業(yè)利用自有用地、城市更新用地等存量土地建設保障性住房并用企業(yè)集資、商品房配建保障房等方式解決資金和土地問題。
陳寶存認為,這些保障房數量是上去了,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首先各類職工集資建房與普通老百姓關系不大;其次目前大量的保障房是開發(fā)商在建商品房時配建的。保障房建設由開發(fā)商完成,建得越多,商品房成本越高。反過來老百姓對房價預期提高,最后保障房、商品房都會漲價。
多因素助推一線城市房價/
近期,由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課題組完成的 《土地制度改革與新型城鎮(zhèn)化》報告提出多種土地改革方案,包括改革土地招投標拍賣制度為零地價或低成本價供地、地方政府的賣地收入歸中央、政府不再參與基礎建設、公共設施以外的土地征收、出讓過程等。
但對于此方案,很多業(yè)內人士并不買賬,認為方案過于理想化。張宏偉認為,減少土地收入后,地方政府財政收入將大幅減少,在找到新的可替代“盈利”模式之前,這種財政結構很難改變。陳寶存也表示,城鎮(zhèn)化過程中,土地出讓金存在是必要的。它是政府治理土地的資金來源,另外,目前的保障房建設、教育、水利水電等都要要從土地出讓金中拿出,“零地價”是不合理的。
未來房價如何?張宏偉認為,一線城市供需面緊張,未來房價上漲是必然的。
根據中原地產研究中心統(tǒng)計數據顯示,全國主要的一二線城市中,截至6月初的庫存為171.73萬套,相比年初的180萬套減少了5%,四個一線城市的住宅庫存也從年初的22.7萬套減少到19.98萬套。
同策咨詢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一線城市商品住宅的供求比平均值為0.63,巨大的市場需求,加上供應有限,使得一線城市住宅市場陷入供不應求的局面,出清周期持續(xù)下降。
張宏偉表示,目前所有的調控政策更側重于打擊投機性需求和完善整個征稅體系。只要投資性需求不過多地干擾房地產市場,房價的漲跌還是取決于市場需求。陳寶存亦表示,城鎮(zhèn)化過程中,剛需導致房價上漲是一個趨勢,但必須嚴格控制漲幅。
“高房價有利窮人”論缺乏起碼溫度
◎鄧海建
樓市永遠是個不斷“見證奇跡”的地方。奇跡不僅有價格,還有宏論。6月8日,獨立經濟學家、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教授金巖石接受媒體采訪時稱,“如何建立合理的住房體系?就應該讓豪宅賣出天價,然后政府有錢了,就能給窮人建保障房。高房價不是為了讓富人發(fā)財,而是讓窮人能住上房子。”6月17日,《人民日報》針對此說法刊文稱,高房價竟然成為有利于窮人住上房子的借口,實屬奇談怪論。
這幾天,網民將“高房價有利窮人”形容為“流氓強暴有利于良民提高戰(zhàn)斗力”。被譽為“索羅斯中國門徒”的金巖石,在被主流媒體批為奇談怪論、歪理邪說之后,還是連發(fā)兩條微博,自證清白,堅稱“市場是買賣雙方的博弈,成交即合理,高房價傷及貧民,故保障房是政府的良心”!他還反問,“《人民日報》文章的主導思想依然是讓商品房巿場承擔保障責任,為政府的失職開脫。請公論:保障房責任由誰承擔?豪宅補公租何錯之有?”
先來分析兩個核心問題:第一,高房價真不是讓富人發(fā)財嗎?國家信息中心報告曾指出,1998年至2006年,以現價計算的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長10.2%,而現價住宅銷售額的增長卻達到32.6%。按照今年官方公布的“2012年基尼系數為0.474”比照,房地產業(yè)突飛猛進的那些天量貨幣,果真流到窮人那里去了嗎?第二,“豪宅補保障”的說法靠譜嗎?中國的保障房,不是靠土地出讓金建設起來的。不妨看看政策吧——2011年年中,財政部、住建部就聯合發(fā)出通知,強調將公共預算、公積金增值部分以及土地出讓收入的10%作為保障性住房的建設資金。但根據機構測算,土地出讓金和公積金收益部分相加,大約可籌集到保障房所需資金的20%到25%。剩余的,還有巨大資金缺口。換言之,高房價對保障房做出的“貢獻”,怎么都算不上“主流”。
金巖石的邏輯,也許確有獨辟蹊徑之處,但這樣的論調,顯然缺乏起碼的溫度,顯得乖戾而悖逆現實——尤其是在房價居高不下、宏調亟待轉身的背景下。6月18日,國家統(tǒng)計局發(fā)布2013年5月份70個大中城市住宅銷售價格變動情況,數據顯示,5月70大中城市中65個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價格環(huán)比上漲,桂林漲幅最高,為2.9%,64個城市二手住宅價格環(huán)比上漲,漲幅最高的是北京,為1.7%。這個時候,如果繼續(xù)放任“漲價有理”、放任價格泡沫的崩盤風險,傷害的恐怕不僅僅是窮人而已。也正是基于這樣的價值判斷,大多經濟學者認同 “高房價危及經濟大局”之說。
這些年,圍繞買房與賣房的經濟學驚人之語層出不窮:比如早期的 “每個人都想買房的觀念非常錯誤”;2008年底,有專家說“現在買房就是愛國”;此后是“未婚女青年”、“丈母娘”等“推高房價”的各色歸因說;即便是2013年,“國五條”出臺,各種“謹防誤傷”的諄諄教誨也時有耳聞……老總搭臺、專家唱戲,語不驚人死不休,反正吹牛不上稅、扯淡無下限。
誠然,經濟學家的“夢囈”,可能都會找到模型或依據。但在所謂的絕對理性之上,還應該有溫熱的“窮人經濟學”。正如學界人士所言,經典社會學家早就論證過,人類理性及理性決策根本上是建立在非理性基礎之上。譬如一旦離開信任,活躍在市場上的理性經濟人就連一張合同都簽不下來,而信任、特別是死心塌地的信任,顯然是非理性的。最簡單的例子就是——當代經濟學就是以“理性的不完善”為邏輯起點的。那么,當我們的經濟學家在理性的帽子下胡言亂語或信口開河的時候,其情感與心理究竟何以皈依、這樣的經濟學觀點又有多少工具意義?
中國的經濟學家都不是喝理性的西北風長大的,就像中國的房子與價格也必得放在國情下考察一樣。為什么專家的立場與觀點會成為輿論風暴?除了真知灼見之外,或者也與專家話語權的濫用、房地產領域復雜角力等大有干系。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