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23 01:33:34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李玉敏 發(fā)自北京
每經記者 李玉敏 發(fā)自北京
隨著經濟周期的下行加上利率市場化的開啟,銀行的高利潤增長不在,同時一系列的挑戰(zhàn)向大行襲來,大行也面臨著轉型。大行的壓力來自哪里?具體怎么轉型?國有大行如何去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專訪了中國農業(yè)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向松祚。
告別高利時代
NBD:十年以來,五大行成績斐然,不少人認為目前銀行業(yè)最好的日子已經過去了,對此您怎么看?
向松祚:什么叫銀行最好的時期,這是需要考量的。銀行利潤、收入、資產規(guī)模的高速增長是不是就是銀行最好的時期,我想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看法。但有一個基本判斷,銀行的資產規(guī)模高速擴張,收入和利潤高速增長這個時期確實已經過去。
今年以來,銀行在三個方面的壓力比較突出。第一是金融的脫媒化的趨勢。現(xiàn)在社會融資渠道多元化了,債券、信托、保險、證券、PE、VC等。這些渠道多元化以后,老百姓不愿意把錢單純地存在銀行,這對銀行的壓力非常大。
第二是利率市場化。尤其是人民銀行在今年兩次不對稱降息以后,普遍感受到巨大的壓力。一些優(yōu)質的客戶要求銀行把貸款利率下浮到底,存款又要求上浮到頂,客觀上利差就縮小了。這對國有四大行或者五大行的壓力都比較大,因為大行的優(yōu)質客戶量都比較大。在貸款利率的上浮不及中小金融機構把這個政策用到頂,這樣必然導致利差下降。
第三是風險的上升。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貸款率都有所上升,過去我們長期是雙降,今年總體的情況可能會維持一升一降。但是從地區(qū)看,特別是從分支行來看,可能不良就是“雙升”的。有一些地區(qū)和行業(yè),目前的數(shù)據(jù)顯示,暴露得還不是很充分。
NBD:今年由于穩(wěn)增長的需要,地方政府再掀起來新一輪的投資熱潮,國有大行地方融資平臺的貸款一直比較高,目前地方政府已經高負債運轉了,您怎么看其中的風險?
向松祚:從銀行整體來講,顯然國有大行抗風險的能力要強一些。從銀行的全局來看,我覺得中小銀行特別是一些農村商業(yè)銀行和城市商業(yè)銀行,他們的風險或者說抗御風險的能力比國有大行要弱。資本金、網(wǎng)絡、優(yōu)質客戶等各個方面相對弱,從平臺貸和政府干預來講,他們受的影響更大。這幾年國有大行,對大客戶、大項目信貸的權力基本上往上收了。
總體來說,我個人判斷,80%的平臺貸是好的,支持的項目都是城市的基礎設施軌道交通和一些好的工業(yè)園區(qū)。也許有20%左右未來會出一些問題。我們既不能低估平臺貸的風險,也不能夸大。
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
NBD:目前包括國有大行在內的銀行業(yè)高利潤的貢獻因素主要是凈利息和中間業(yè)務收入,銀行新的利潤新增長點到底在哪?對于大行來說是縣域經濟、海外市場、信用卡、私人銀行等還是其他領域?
向松祚:銀行業(yè)務轉型,也不是一兩年就能轉過來的。在五到十年的時間內,中國銀行的利潤收入主要來源還是靠存貸利差。大家要有一個很清楚的認識,銀行在社會融資中的主導性下降是一個逐步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講,利潤在各個銀行之間有一個重新分配。四大國有銀行的份額肯定是下降的,從資產、貸款總量、存款總量來看,很多銀行的份額都在下降。
從整個社會來看,銀行業(yè)在社會融資體系中的占比是下降的,國有大行在銀行業(yè)中的份額也是下降的。轉型肯定是在快速地發(fā)生,中間業(yè)務收入來自哪里?目前看來主要是代理業(yè)務,代理收費,保險、基金、信托等,還有比如說同業(yè)的拆借和債券的承銷。
從國際經驗來講,未來主要的中間業(yè)務收入應該主要來自于信用卡、銀行卡支付結算等,未來銀行的收入要更多的轉向,那就要有很多創(chuàng)新,不能單一,現(xiàn)在各家銀行在信用卡領域的競爭,也是很激烈的。
“訂悅2013”—— 《每日經濟新聞》大征訂活動,訂報有禮。http://m.ship-bio.com/corp/2013dingyue/index.html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lián)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xiàn)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