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熱公司

每經網首頁 > 熱公司 > 正文

珠三角“廉價代工”沒落樣本:港臺集團連關5家鞋廠

2012-07-20 01:09:13

該集團曾為全球知名體育品牌代工,創(chuàng)始人為素有“鞋王博士”之稱的知名港商鄧劍群,員工最多時有2萬余人。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卓志強 廣東東莞攝影報道    

Graywatermark.thumb_head

每經記者 卓志強 廣東東莞攝影報道

“我最終決定,等7月結束,就離開東莞回老家。”7月11日見面剛坐下,徐明財(化名)就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道。

上世紀90年代初,徐明財來廣東打工,大部分時間服務于港臺集團有限公司 (現已更名為安域亞洲;00645,HK)。該集團曾為全球知名體育品牌代工,創(chuàng)始人為素有“鞋王博士”之稱的知名港商鄧劍群,員工最多時有2萬余人。

6月29日上午,該集團旗下的東莞長安宵邊勇榮橡膠廠(以下簡稱勇榮廠)貼出通告,稱工廠將于2012年7月31日正式結業(yè)解散。

“十幾年的老員工了,多少有感情在里面。”徐明財說。

勇榮廠是港臺集團在內地的最后一家工廠,主要業(yè)務為制鞋。之前,該集團在廣東的其他5家鞋廠已先后關門。

雖然最新消息顯示,借殼港臺集團的安域亞洲董事會決定把勇榮廠繼續(xù)經營下去,但徐明財認為昔日的知名鞋業(yè)代工廠——港臺集團已成歷史。

突如其來的解散通告

7月11日,東莞市長安鎮(zhèn)宵邊第二工業(yè)區(qū)的勇榮廠門口,依然張貼著招聘信息。廠區(qū)運轉有序,看不出要結業(yè)解散的跡象。

上述招聘信息顯示,勇榮廠成立于1990年底。一位員工介紹,目前他們主要為Merrell邁樂、Timberland品牌的鞋生產鞋底。

6月29日的那份結業(yè)解散通告,曾打破了這里的寧靜。

“因生產成本近年持續(xù)上升,而客戶在產品價格上卻不能相應上調,導致我廠今年生產經營發(fā)生嚴重困難,在可見的將來,惡劣的經營環(huán)境將無法改善。”通告如此解釋結業(yè)解散的原因。

通告還表示,勇榮廠是港臺集團堅守到最后的一個工廠,公司最高領導李總裁(李志強)鄭重承諾,所有干部和員工將會依法獲得足額的經濟補償金,在離職前結清所有的薪資。

通告的落款,有勇榮廠負責人黃煥東及李志強的親筆簽名。

盡管徐明財連說“可惜”,但他并不感到特別驚訝,“在這之前,我已經見證了港臺集團其他5家工廠關門。”

在勇榮廠之前,港臺集團在珠三角的其他5個鞋廠已先后關閉。

港臺集團1992年在港交所上市,當時的集團主席是鄧劍群。

早在1982年,港商鄧劍群便來到內地開設制鞋加工廠,并于1987年與臺商合資在內地設廠,生產運動鞋,3年之后在深圳龍崗區(qū)籌建 “港臺鞋城”,這便是港臺集團的最初形態(tài)。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風頭最盛的時候,港臺集團擁有員工25000人,營業(yè)額20多億港元,年產名牌運動鞋超過2500萬雙。

港臺集團一度在內地擁有6家工廠,深圳、東莞各有3家。深圳有位于龍崗的港臺制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港臺制鞋)、位于平湖的漢添鞋業(yè)有限公司(又名平湖鞋城)、平湖東柏鞋材貼合廠;東莞則有塘廈宏業(yè)制鞋有限公司、宏發(fā)鞋材有限公司、勇榮廠。

港臺集團年報顯示,2007年該集團獲得“滿意的成績”(年報中語),營業(yè)額為1.02億美元,股東應占溢利較上財政年度增長36%至760萬美元。

5家鞋廠已先后關門

伴隨著全球金融危機的降臨,港臺集團的業(yè)績開始走下坡路。

在港臺集團2008年年報中,時任董事會主席的李志強在開篇寫道:“港臺集團經歷了極其艱難的一年。與其他的外銷加工廠一樣,港臺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zhàn)。這一年,港臺集團將員工數目銳減了2000至7000多人。”

同時,港臺集團在深圳的港臺制鞋還經歷了一次搬遷。

徐明財介紹,2008年中,由于深圳地鐵修到龍崗,剛好需要港臺制鞋所在的地塊,港臺集團便決定將這里的生產設施遷移到東莞。

在搬遷前,港臺制鞋是港臺集團的主要營運基地,數據顯示,截至2007財年,其產能占港臺集團一半左右。而在2008財年,港臺集團出現了8年來首次虧損,虧損額410萬美元。

“當時集團給了員工自主選擇權,但很多人不愿意去(東莞),因為他們在深圳工作多年,不少人都安家了。”徐明財說,這次搬遷,造成了一部分員工流失。

與此同時,在人力成本上升、全球金融危機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港臺集團的業(yè)績進一步下滑。

這種狀態(tài)在2009年雪上加霜。由于未能與主要客戶達成一套可行的定價模式,港臺集團宣布,不再為占該集團營業(yè)額60%的主要客戶生產原設備制造鞋類產品。港臺集團由此與20多年的老客戶Reebok停止了合作關系,并大量關廠,遣散員工。

港臺集團最終決定,“由于本集團來年之營業(yè)額將因最大客戶訂單減少而大幅下跌,本集團董事決定加快重組的步伐并暫停集團于深圳的所有生產業(yè)務及東莞兩廠之生產業(yè)務。”

至此,該集團在內地的工廠,唯剩勇榮廠一家。

斷臂求生難挽狂瀾

截至2010年3月31日止的財年,港臺集團營業(yè)額雖從上一年的6400萬美元大幅下跌至1800萬美元,但溢利升至230萬美元,高于2009年的30萬美元。

記者梳理年報發(fā)現,這主要得益于該集團遣散員工壓縮了人力成本,且出售多余的設備與資產等。

經過這次“斷臂求生”后,港臺集團對重振旗鼓抱有很大信心。

“港臺要突破這個困局,要么就將產業(yè)基地轉移到生產要素成本較低的國家如印度或孟加拉等,要么就要重新整合,脫離‘出口加工廠’之角色,全面提升在產業(yè)鏈和價值鏈之地位。”該集團在2010年年報中說。

但這些努力難挽頹勢。至2011年3月止的財年,港臺集團的營業(yè)額為2909.9萬美元,按年增長60.9%;但錄得純利79.7萬美元,倒退了65.3%。

至今年3月止的財年,其營業(yè)額為2797萬美元,按年下降4%;錄得虧損則達到154萬美元。

“港臺集團一步一步走下來,是有很多原因的。”徐明財說,一是經濟不景氣,另外,在成本優(yōu)勢上,它和另一制鞋集群地福建的工廠是沒法比的,比如,港臺集團一雙鞋至少得開13美元以上,但福建部分工廠只要12美元。徐明財還認為,李志強在用人上也出現了一些失誤。

東莞市外商投資企業(yè)協(xié)會常務副會長黃日榮在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認為,與港臺集團類似的代工廠其實都存在共性,它們所做業(yè)務的附加值不高,而成本又很高,“負擔太重了,產品賣不到錢,工廠就轉移或關門,這是沒辦法的事。”

他補充說,即便政府出臺補救或扶持措施,也只能“短期內渡一渡難關”,長遠來講,還得靠企業(yè)自身。

廠保留 港臺集團成歷史

盡管結業(yè)解散通告發(fā)布了出來,但還是“生死未卜”。

7月4日,一份發(fā)自安域亞洲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安域亞洲)董事會的函件,下發(fā)到勇榮廠高級管理層的手中,稱“本公司對于貴工廠在作出結業(yè)解散的決定前未有與本公司討論有關事宜感到錯愕。”

安域亞洲和勇榮廠究竟有什么聯(lián)系?

據了解,李志強是港臺集團前董事會主席兼控股股東,但在2011年初,寶橋融資有限公司就已代表STARCROWNCAPITALLTD,收購了港臺集團股本中全部已發(fā)行股份,李志強本人于去年2月16日辭任了港臺集團執(zhí)行董事等職務。

今年4月,港臺集團更名為安域亞洲。

安域亞洲在借殼港臺集團后,主營業(yè)務正在發(fā)生改變。本月初,安域亞洲發(fā)出公告稱,正與獨立第三方就可能收購一家位于印尼的物流公司大部份股權進行協(xié)商。

安域亞洲稱,7月3日,才從李志強處獲悉了勇榮廠上述結業(yè)解散的消息,但是,“在作出任何關于貴工廠前途的決定前,本公司希望澄清其打算貴工廠繼續(xù)經營業(yè)務的意向。我們需時去搜集相關資料及與你們討論,以評估工廠的業(yè)務和運作情況。我們希望你們在此刻對貴工廠保持現狀,并向其客戶和員工發(fā)布一份補充通告,通過他們早前通告里提及貴工廠于2012年7月31日結業(yè)解散乃是一個初步的決定,必須得到其最終控股公司的同意方可作實。”

該份函件的落款人,為安域亞洲董事葉侑瓚。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查閱安域亞洲公告發(fā)現,葉侑瓚已于今年6月13日被委任為該集團行政總裁。安域亞洲董事會依然委托李志強代管集團的事務。

“港臺集團是今年被安域亞洲收購了才更名的。李志強是以前的老板,早就退出了,董事會委托他管理。”勇榮廠負責人黃煥東也如是告訴記者。

或許因為安域亞洲的介入,對于“工廠將于7月31日結業(yè)解散”的消息,黃煥東回答記者說:“沒有啊,繼續(xù)經營啊。”

昨日,記者從徐明財處獲悉,安域亞洲董事會已決定,勇榮廠繼續(xù)經營。工廠員工將得到工齡補償,獲得補償之后,員工有自主選擇權,是走是留都可以。

“盡管安域亞洲還支持保留這家工廠,但港臺集團已成歷史了。”徐明財說。

·記者觀察

珠三角“廉價代工”走到盡頭?

不久前,與港臺集團同處東莞市長安鎮(zhèn)的索納電子廠倒下。

這不是孤例。位于虎門鎮(zhèn)的玩具巨頭——冠越玩具廠也已宣布關門,這家成立于1995年的工廠,曾經的幕后老板為“香港首富”李嘉誠。

公開資料顯示,無論是電子還是玩具,服裝還是制鞋,2008年以來,外資企業(yè)大量撤離珠三角的報道屢見不鮮。

“基本上都站不了腳啦。”厚街鎮(zhèn)泰成玩具廠老板方柏金直言,一方面是金融海嘯的影響、歐洲債務危機,另一方面是我國的經濟增速也在放緩。

方柏金說,現在代工廠面臨的主要問題是訂單和人手。他的訂單情況也是每況愈下,今年較去年又少了1/3;人手方面,即便加了工資,招人還是很難。另外,供求問題也非常嚴峻,供大于求致使企業(yè)之間競爭惡劣。

“政府要我們轉型,但怎么轉呢?”在方柏金看來,目前比較好的方法依然是“產業(yè)西遷”,壓縮人力成本。

但東莞市外商投資企業(yè)協(xié)會常務副會長黃日榮認為,“你轉到其他省份,人力成本終究也會趕上來的。過個兩三年,可能也是一樣的了。”

暨南大學特區(qū)港澳經濟研究所所長陳恩認為,代工廠的沒落,雖有宏觀經濟面的影響,但更主要的原因還在企業(yè)本身。

他特別指出,不能簡單地說“廉價代工”模式已走到末路,因為代工本身也是有層次的,比如臺灣地區(qū)也有代工產業(yè),但它是“高級代工”,是高附加值的代工。

“目前珠三角的這些工廠,要考慮如何提高附加價值,怎樣延伸產業(yè)鏈,如何提升產品內銷的比重,這才是根本的。”陳恩說。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聯(lián)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

15152247316 廣州:020-89660257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lián)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免费va国产高清不卡大片,笑看风云电视剧,亚洲黄色性爱在线观看,成人 在线 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