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商訊推薦

每經網首頁 > 商訊推薦 > 正文

多維度推動人口高質量發(fā)展 讓“生育”回歸輕松、自然

2024-11-01 14:56:13

生育支持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這已經成為各界共識。

10月28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推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若干措施》),出臺了13條具體措施,降低生育、養(yǎng)育、教育成本,確保育齡人群懷得上、孕得優(yōu)、生得好、養(yǎng)得起。

據了解,隨著經濟社會發(fā)展和人口年齡結構變化,我國總體上已由人口增量發(fā)展進入減量發(fā)展階段,實現適度生育水平、構建生育友好型社會已經“箭在弦上”。

事實上,針對“不愿生”、不能生”,除了政府部門頻頻出臺相關鼓勵政策外,醫(yī)療機構、醫(yī)藥企業(yè)等相關方也在“把脈問診”,試圖破解背后困境,讓原本“輕松”的生育褪去隱形的焦慮,讓更多女性獲得更為自然、輕松的生育力。

政策加碼:13條舉措出臺

進入10月,與生育相關的官方信息變得密集起來。

10月17日,中國人口與發(fā)展研究中心微信公眾號發(fā)布消息稱,中國人口與家庭發(fā)展狀況抽樣調查已進入組織實施階段,該調查將獲得婚育觀念、婚育行為及其影響因素的新數據。

據了解,本次調查將聚焦影響群眾生育意愿和生育行為的主要因素,了解家庭在生育養(yǎng)育方面的現實困難和需求,全面分析“不想生、不敢生”的原因,為完善生育支持政策和激勵措施、有效解決群眾“急難愁盼”、促進生育政策落地見效提供科學依據。在此前的2017年、2019年、2021年,國家衛(wèi)健委已連續(xù)組織開展了3次全國性生育養(yǎng)育調查。

對我國生育率研究多年的分析人士認為,對各個省市而言,人口結構存在差異,相關生育政策就不能“千遍一律”,而是要結合本省市的具體情況來研究部署。“生育意愿與文化結構有關聯(lián),這對后續(xù)出臺真正貼近需求的政策有一定推動作用,是好事情。”該人士直言。

10月28日,國務院辦公廳又印發(fā)《若干措施》,圍繞強化生育服務支持、加強育幼服務體系建設、強化教育、住房、就業(yè)等支持、營造生育友好社會氛圍4個方面出臺了13條具體舉措。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圍繞“鼓勵生育”所出臺的政策,不僅數量眾多,力度也有持續(xù)加強趨勢。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優(yōu)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fā)展的決定》明確提出,將婚嫁、生育、養(yǎng)育、教育一體考慮,切實解決群眾后顧之憂,釋放生育潛能。

2022年7月,多部門聯(lián)合發(fā)布的《關于進一步完善和落實積極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導意見》指出,深入實施一對夫妻可以生育三個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將婚嫁、生育、養(yǎng)育、教育一體考慮,完善和落實財政、稅收、保險、教育、住房、就業(yè)等積極生育支持措施,加快建立積極生育支持政策體系。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也提出,要健全人口發(fā)展支持和服務體系,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和激勵機制。

此外,多個地方政府也在積極完善生育支持政策。比如江西贛州市上猶縣就出臺規(guī)定,明確對生育二孩、三孩的家庭分別給予7000元、13000元的一次性獎勵。

種種跡象顯示,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的重要性、迫切性已經空前。

認知強化:生育力的“黃金期”

政策加碼的背后,是數據的持續(xù)走低。

2017年到2023年,中國出生人口已連續(xù)7年下降,2023年生育率較2017年下降35.4%。一位在生殖醫(yī)學領域研究多年的人士表示,生育率走低的重要原因是育齡人群“不敢生”,這在一線城市更為明顯。“3歲以上的孩子有幼兒園、9年義務制教育,但3歲之前的養(yǎng)育則要完全靠家庭,這對很多家庭來說是一種壓力。”

國家衛(wèi)健委披露的2023年數據顯示,我國3歲以下嬰幼兒數量約4000萬,有30%的家庭有托育需求,建設托育中心,緩解育齡人群的托育負擔,成為實際需求。

國家層面的保障已經在行動。2021年至2024年,中央預算內投資下達了49.1億元支持建設130個縣級以上托育綜合服務中心、62個公辦托育機構和12萬多個普惠托位。

多位生殖醫(yī)學專家看來,生育率走低的另一個原因在于對“生育力”的認知不足。生育力,指的是個體生育后代的能力,主要包括3個層次:順利懷孕的能力、健康度過孕期的能力、保證子代健康的能力。

決定備孕的那一年,吳青34歲,到女兒出生,她已經40歲,那6年時間里的細節(jié)她不愿再回憶,只有幾個數字被刻進了心底:8次懷孕,7次胎停。

在醫(yī)學上,胎停是指胚胎生長到一個階段停止發(fā)育,西南地區(qū)一三甲綜合醫(yī)院婦產科醫(yī)生表示,近年來胎停和反復流產的患者越來越多,最多的時候,因胎停的流產手術占比達30%。

“在一些社交媒體上,充斥著60歲女性生孩子的極端個例,這會形成錯誤引導。實際上,女性的生育力是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下降,這是自然趨勢,胎停等異常妊娠問題與高齡往往會有關聯(lián),21歲至35歲才是女性的黃金生育期。”上述人士生殖醫(yī)學專業(yè)人士表示,婚戀年齡延后,我們更需要將科學知識轉化為常識,提高全民對生育力的認知。

“34歲的我竟然卵巢功能早衰了。”今年5月,王文芝將自己的體檢結果曬在社交平臺上,引起了小范圍的熱度,讓她沒想到的是,還有幾個她同齡姐妹也被查出“卵巢功能早衰”。

正是對“生育力”認知上的偏差,讓不少女性忽視了對生殖健康系統(tǒng)的日常呵護。據上述西南地區(qū)三甲醫(yī)院婦產科醫(yī)生介紹,針對人工流產手術對生育力的破壞,目前醫(yī)療系統(tǒng)基本普及了PAC服務(流產后關愛服務》,內容包括通過向接受人工流產手術的女性宣傳避孕知識、幫助落實有效避孕方法,以降低重復流產率。

此外,也有企業(yè)在著手保護女性生育力。比如跨國藥企歐加隆,其長效可逆皮下埋植避孕方案依伴儂®(依托孕烯植入劑)、口服避孕方案欣媽富隆®(去氧孕烯炔雌醇片)和媽富隆®(去氧孕烯炔雌醇片)能幫助廣大女性預防非意愿妊娠,守護孕育的土壤,保護自身的生育力。值得一提的是,欣媽富隆®(去氧孕烯炔雌醇片)還是目前中國獲批上市的唯一擁有月經周期調控和避孕雙重適應癥的復方短效口服避孕藥。

而在即將到來的第七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下稱“進博會”),歐加隆為中國家庭帶來了一份從‘治療、保護到保存’的聚焦女性“生育友好”的健康創(chuàng)新解決方案。

破解“無奈”:輔助生殖助力

生育率下降的另一面是“不能生”。

不斷推后的婚戀規(guī)劃蠶食著適齡生育的空間。我國不孕癥發(fā)病率從2007年的12%上升至2020年18%,并且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勢。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婦產科醫(yī)院生殖醫(yī)學中心數據顯示,2022年的患者平均年齡為33.4歲,較2019年增長了1.5歲,其中40歲以上患者增加了48%左右。另一方面,相關腫瘤疾病呈現年輕化趨勢,導致喪失生育能力的人也越來越多,有調查顯示,約7成年輕腫瘤患者有生育意愿。

“不孕不育癥的治療方法包括常規(guī)藥物治療、手術治療,輔助生殖技術則是最終治療手段。”上述生殖醫(yī)學專業(yè)人士表示,輔助生殖技術包括人工授精技術(用人工方法將精液注入女性體內以取代性途徑使其妊娠)、體外受精-胚胎移植技術(IVF-EF技術)及相關衍生技術。

“對于不能生的育齡群體而言,輔助生殖技術是圓夢的好路徑,每年有30萬名試管嬰兒出生,就是力證。”該人士表示。

盡管被稱作“最佳路徑”,但相比自然孕育,這條路走起來依然顯得“痛苦”。3年前,王麗通過輔助生殖技術生下兒子,回憶起長達2年的“試管之路”,她依然能感受到焦慮和不確定帶來情緒煎熬。流程長、注意事項多,不只身體會痛,心里更難熬。”

事實上,輔助生殖技術的全流程參與企業(yè)也在不斷嘗試技術革新,力求提升成功率的同時降低女性痛苦。比如歐加隆,針對輔助生殖過程中的卵泡發(fā)育預處理,其短效口服避孕藥的月經周期調控功能可以為輔助生殖的促排卵拮抗劑方案做好預處理準備,優(yōu)化輔助生殖結果;其自有生殖管線普麗康®(重組促卵泡素β注射液)與歐伽俐®(醋酸加尼瑞克注射液)已經在輔助生殖領域被廣泛使用,今年又攜手本土創(chuàng)新公司積極探索改善治療體驗的創(chuàng)新解決方案,在研長效促卵泡激素藥物SJ02將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更多元的助孕選擇。

另一方面,輔助生殖高昂的費用也給不少家庭帶來阻力。

根據《中國高齡不孕女性輔助生殖臨床實踐指南》測算,女性在35歲及以下時,平均需要3個治療周期成功活產,單次取卵周期價格約3.3萬元-4.2萬元。這意味著育齡女性成功活產一次至少需要花費10萬元。

不過這一阻力已有緩解之策。2023年以來,我國部分省份將輔助生殖納入醫(yī)保報銷,解決有生育意愿家庭“不能生、不敢生”的困擾,助力人口長期均衡發(fā)展。2023年7月1日,北京將輔助生殖16項技術納入基本醫(yī)保門診甲類報銷范圍。截至2024年10月10日,已經有23個省份將輔助生殖納入醫(yī)保報銷支付范圍。

商業(yè)保險的補充支付也是一個重要手段。以女性健康為主要業(yè)務的跨國藥企歐加隆積極攜手合作伙伴探索創(chuàng)新商業(yè)合作模式,以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其與鎂信健康共同推出的“好運有加”患者權益項目,通過費用補償型醫(yī)療團體保險,為接受輔助生殖技術的家庭提供了實質性的經濟支持,讓更多家庭能夠承擔相關費用,實現生育夢想。

隨著頂層設計的持續(xù)完善,不論是提高生育保險的報銷比例,還是延長生育津貼的享受期限,增加女性產假和男性陪產假的時間,都是為了讓生育變得更為“輕松”;不論是加強“適齡生育”理念教育,提升“生育力”的認知,還是不斷迭代輔助生殖技術,都是為了讓生育能更加貼近“自然”。

而“輕松”和“自然”,本就是生育的底色。

責編 蒲禎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免费va国产高清不卡大片,笑看风云电视剧,亚洲黄色性爱在线观看,成人 在线 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