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 2023-07-11 15:11:43
新華社石家莊7月10日電(記者馮維?。?ldquo;到底是‘立早章’還是‘音十章’?”“岳父為什么被稱作‘泰山’或者‘丈人’?”“‘冒’字的上半部分寫成‘日’或者‘曰’,對嗎?”……最近,一位頭發(fā)花白、精神矍鑠的老人在短視頻平臺上火了。他旁征博引國學經(jīng)典、名句名篇,講解著一個個易錯字詞,吸引了眾多網(wǎng)友的關注。
老人名叫張圣潔,退休前是河北省社會科學院語言文學研究所的所長,幾十年來,一直從事古籍整理和學術研究等工作。
張圣潔的家位于石家莊橋西區(qū)一條繁華的城市主干道附近。“兩張書桌、一塊白板、四面墻的圖書……這些支撐著我讀書、寫作、錄課,更是我的‘伙伴’。”張圣潔稱,在鬧市中,也要靜心享受閱讀。
張圣潔在翻閱圖書。新華社記者馮維健攝
“當年在南開大學讀書時,我泡在圖書館里抄寫格言、名句達4000多條。”張圣潔說,年少時打下的基礎,對他現(xiàn)在進行國學科普依然有用。
年輕時,張圣潔做過6年老師,但如今要面對鏡頭,拍短視頻進行國學科普,剛開始他心里也打鼓。
“做了一輩子教學和學術研究,一開始我對短視頻平臺有一定偏見。”張圣潔坦言,“那時候,我覺得短視頻平臺上的內容零敲碎打,不成體系,跟寫論文、出專著相比,算不得真學問。”后來一次偶然的經(jīng)歷,改變了他的認識。
2021年,一次在北京和出版界朋友餐前閑聊,張圣潔看著面前幾位年輕人,拋出了問題:“‘子在川上曰’后半句是什么?”結果在場的人中,好幾個讀錯了字音。等到張圣潔講解這句話的出處、字音和字義時,有人覺得有意思,就拍成了短視頻發(fā)到抖音平臺,沒想到效果很好。
隨著身邊鼓勵張圣潔用短視頻科普國學的聲音增多,尤其是看到其他學者發(fā)布的科普視頻,雖然短小精悍,但傳播很廣,張圣潔也萌生了試一試的想法。
張圣潔在介紹文學著作。新華社記者馮維健攝
隨后,幾位出版界的朋友帶著攝像器材到張圣潔家中,錄制了一些視頻素材,剪輯后再發(fā)到抖音平臺上。沒想到,第一條就收獲了3.2萬個贊,約8000名網(wǎng)友在這條視頻下方留言。
“一場專門的學術講座,也就一二百人聽。一條1分鐘的短視頻,竟然有這么多觀看人次。”這讓張圣潔倍感振奮。
經(jīng)過一年多的努力,他的抖音賬號發(fā)布了近120條國學科普視頻,吸引了5.6萬名粉絲持續(xù)關注著他的更新。
張圣潔的老同事、老同學在網(wǎng)上看到,也覺得他做得不錯,向他發(fā)消息表示鼓勵。“其中有幾位我很敬重的前輩,看到這些信息,我想自己沒有白費工夫。”張圣潔說。
為了更準確地傳播國學知識,張圣潔對待短視頻制作越來越嚴苛。有時為了講透一個知識點,要查幾個小時資料。做過兩次腰椎間盤手術的他,腰部置入兩塊鈦合金板和六根釘子,最忌久坐。“但有時讀起書來,也就忘了疼。”
張圣潔在展示自己參與編寫的著作。新華社記者馮維健攝
“有一次,我在講解一個典故時,把人名‘子路’說成了‘子貢’,有網(wǎng)友留言,指出了我的錯誤。”張圣潔說,這讓他很欣喜,馬上發(fā)信息置頂更正,向大家表達歉意,并向提出意見的網(wǎng)友表示感謝。
“有人說我是抖音上的‘一字師’,但我覺得,不少網(wǎng)友才是我的‘一字師’。”張圣潔說,聞過則喜,教學相長。做學問就是要知錯必改,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
張圣潔說,在與網(wǎng)友的互動中,自己越做越覺得學問不夠,還要時時補課。他也希望更多的網(wǎng)友提出問題,大家互相交流探討,在各抒己見中促進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xiàn)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jīng)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