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40周年—經濟轉型

每經網首頁 > 40周年—經濟轉型 > 正文

每經專訪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huán)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從出版一本書面臨擔責到商品價格全面放開

每日經濟新聞 2018-08-16 19:27:47

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huán)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師從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其對中國改革開放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有更深刻的認識,在回憶每一次改革的歷程時,他都是娓娓道來,如數家珍。

每經記者 李彪 每經編輯 楊翼

改革開放40年,中國大地日新月異,創(chuàng)造出了一個個奇跡,令世界矚目。GDP規(guī)模從幾千億增大到八十多萬億元,增長220多倍,開創(chuàng)了“中國速度”。

四十年描繪的這幅絢麗畫卷,也是一段值得敬畏的歷程,每次改革都是一次思想的碰撞,每步前行都是智慧的結晶。歷史總是能給人心里留下很深的烙印,親歷過改革開放澎湃激蕩歲月的人,無論曾經站在歷史的哪個角落,都有自己不同的感受和領悟。

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huán)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師從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其對中國改革開放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有更深刻的認識,在回憶每一次改革的歷程時,他都是娓娓道來,如數家珍。

改革開放初期,計劃經濟占主導,即使到了上世紀80年代后期,吳敬璉想出版一本《論競爭性市場經濟》,一開始都未能如愿,最后一波三折,在出版社領導承擔巨大壓力之下才出版。

“那個時期馬洪、吳敬璉等學者開始提出市場經濟的一些理念,但當時不為多數人認可。”李佐軍對《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說。

歷史的年輪從來不會停止前進步伐。以價格改革為例,李佐軍介紹,從當時的政府定價,到如今一般商品的價格基本完全放開,生產要素價格也是基本放開,并且價格改革還在向前推動。

摸索、碰撞才有市場經濟認識

NBD: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度的初期,社會各界對于市場經濟有什么看法?

李佐軍:改革開放初期,我國是計劃經濟體制,經濟體制改革主要是針對計劃經濟進行。剛開始怎么改,方向在哪里,大家都不太清楚,后來經過不斷研究、摸索、碰撞才有了對市場經濟的認識。
那個時期,馬洪、吳敬璉等學者開始提出市場經濟的一些理念,但并不為多數人認可。上世紀80年代后期,吳敬璉出了一本書叫《論競爭性市場體制》,這本書出版遭遇到很大困難,期間經歷了不少挫折,最后能出版,出版社承擔了很大壓力。

事實上,上世紀90年代初,對于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都還有爭論。直到1992年,小平同志說“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這句話說出來之后,結束了對于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的爭論。
到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NBD:市場經濟發(fā)展伴隨著民營經濟的蓬勃成長,其中經歷了哪些過程?

李佐軍:中間經歷了比較復雜、艱難的過程。改革開放前,城市是國有經濟,農村是集體經濟,民營企業(yè)在改革開放前是不允許存在的。改革開放后,農村率先實行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農民成為獨立的生產主體,后來在此基礎上,有一部分農民開始辦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城市方面,80年代初期也有一些個體戶,但當時還是受一定限制,比如雇工數量限制等。在改革開放初期,民營企業(yè)可謂是在博弈中逐步成長。

1992年后,民營企業(yè)開始得到了比較好的發(fā)展。到后來,我國加入WTO,國際市場放開,民營企業(yè)又獲得了一些好的外部發(fā)展環(huán)境。

NBD:民營企業(yè)發(fā)展,涉及到的所有制問題,這期間經歷了哪些重大的改革措施呢?

李佐軍:所有制問題,農村和城市不一樣,農村是集體所有制,改革開放后,通過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改革,后來搞股份合作制改革。最近幾年,農村的土地改革又有一些進展,又強調農村的“三權分置”改革,總的來說,農村所有制改革經歷了幾十年逐步演化的過程。

城市中牽涉到所有制改革的主要對象就是國有經濟,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后期,最早搞了承包制,資產經營責任制,股份制,后來再到公司治理結構的優(yōu)化調整,建立現代企業(yè)制度。黨的十五大、十六大在國有經濟戰(zhàn)略性調整、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非公有制經濟的地位和理順收入分配關系等一系列重大問題上,進一步做出創(chuàng)造性的理論貢獻。十八大以后,提出國有企業(yè)混合所有制改革,改革又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中國經濟未來是樂觀的

NBD:改革過程中,最重要一項是價格改革,經歷了哪些過程?

李佐軍:價格總體是逐步放開,改革路線是比較明確的,總體比較順利。在改革放開前,完全由政府定價,在改革開放初期,最開始農產品價格通過農村流通體制改革開始放開,比如農村集貿市場。

1988年前,價格改革主要是采取“雙軌制”,大部分商品有計劃價格,又有市場價格。1992年后,我們要搞市場經濟,價格肯定是要放開,到十四屆三中全會后,價格尤其是商品價格基本放開了。

上世紀90年代中期后,價格有商品價格還有生產要素價格,其中土地價格、資金價格、勞動力價格、能源價格等沒有放開,放開的是生活商品的價格。此后,生產要素價格逐步放開,但到現在為止,有些還沒有完全放開,價格改革還沒有全部完成。

NBD:有哪些改革令您印象深刻?

李佐軍:按時間來,第一是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我們的改革是從農村率先取得突破、取得成效,打開中國改革開放局面的就是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推動整個農村改革后,再推動了城市改革。

其次是黨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由此,有了非常明確的目標和路徑。

再次是十五屆三中、四中全會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包括推進國有經濟戰(zhàn)略性改組等。

最后是十八大之后強調全面深化改革,改革的范圍大大拓寬,改革的頂層設計明顯加強了。

NBD:您如何看待今天的中國經濟,以及未來的走勢?

李佐軍:目前的中國經濟可用三句話概括:處于增速換擋中,處于經濟轉型中,處于動能重塑中。

增速換擋是指,2010年以來到2020年前后,總體上是處于增速換擋階段。

經濟轉型是指,發(fā)展模式轉換、經濟結構調整。原來,我們是粗放發(fā)展模式,現在要走到集約發(fā)展、高質量發(fā)展、可持續(xù)發(fā)展模式上。

動能重塑則是指,過去我們主要依靠三駕馬車拉動,主要依靠要素驅動。現在要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新的動能就是三大發(fā)動機:制度變革,結構優(yōu)化,要素升級。

我認為,中國經濟未來是樂觀的,原因是我們有十幾億人,都想追求美好生活,這就是發(fā)展最強大的動力。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lián)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免费va国产高清不卡大片,笑看风云电视剧,亚洲黄色性爱在线观看,成人 在线 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