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9-19 12:49:23
隨著盜墓題材的興起,一些“亞文化”已逐漸被中國觀眾接受。但對恐怖片、驚悚片,災難片、乃至“邪典電影”來說,中國市場仍然是一個“沒有開墾”的荒地。
每經編輯 每經影視 余澤人
每經影視 余澤人
《釜山行》以爆炸式的速度在互聯網上傳播,確實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作為一部出產自韓國的“僵尸片”,《釜山行》讓一貫被中國觀眾“冷落”的恐怖類型再次走入大眾視野之中。就在前不久,同樣“重口味”的日本電影《寄生獸》獲得了4700多萬票房,成為日本真人電影在華上映的票房冠軍。除了高口碑之外,觀眾更多反應了對這種類型電影的認可和期待。
僵尸片、怪物片,恐怖片,在嚴格的電影審查制度下,這些電影似乎都有些“登不上大雅之堂”之嫌。但作為一種類型,它始終以刺激的感官體驗吸引年輕觀眾。
隨著青春片的集體“遇冷”,“小清新”仿佛成為過去時,“重口味”在金秋時節(jié)一夜爆紅,給票房不景氣的2016年一些新的啟示,“大尺度”電影究竟能否在中國出現,它的突破口又在哪里?
“套路”片引爆韓國暑期檔
《釜山行》的故事并不復雜,從電影的編劇和制作角度來說,它也“非常傳統”。
影片講述了單親爸爸石宇帶著女兒秀安乘坐高速列車往釜山,而隨行的一位女乘客僵尸病毒發(fā)作并肆虐整個列車,使乘客都悉數變成了僵尸。幸存的隊伍自發(fā)組成團體,用智慧和武力保護家人,并逃往唯一的安全地帶釜山。
實際上,作為一種類型電影,僵尸片誕生在美國,為西方比較流行,目前大多數的僵尸片,都處于一個后現代的語境下,描述著科技、生化給人帶來的危害。而這種影片的影迷一般有一個小的圈子。在中國,80年代中期香港導演林正英曾制作出大量帶有中國特色的“僵尸片”,并取得了一定的票房成功。
但《釜山行》從今年7月在韓國上映以來,就一直保持著非常好的成績。
韓國最大的搜索引擎Naver顯示:《釜山行》到目前為止(2016年9月18日)觀眾觀影人次超過1100萬人,而韓國的人口總共就5000多萬,相當于五分之一的人看過這部電影。從評論上來看,主流的電影雜志和網站評論都在8分左右,上,基本都打到了4分以上。
通過評論媒體《cine 21》可以看到,韓國主要電影媒體的評價都認為《釜山行》是一個合格的暑期檔僵尸類型片,主要不滿的地方在于:影片有些為了超級大片的效果羅列了過多的刻意渲染。僵尸行為和能力的不一致,男二號死了之后,故事就陷入了簡單的逃難模式,使趣味性有所降低。
著名制片人、編劇杜俊也分享同樣的看法,他認為這部影片在戲劇結構安排上有一些問題,弱化了主題,但總體來說,質量尚可。
作為一部驚悚類的僵尸片,《釜山行》有著很高的商業(yè)價值,從創(chuàng)作角度來看,它與一般的同類電影一樣,存在著某種“規(guī)律”和“共性”。
“首先需要一個‘殺手’、‘怪物’或者‘超自然的東西’,它強大,不可逆,而人則非常渺小。其次,這樣的故事需要發(fā)生在一個密閉的空間里,比如《釜山行》里的火車。”杜俊說道:“這個‘密閉’空間值得是敘事環(huán)境,另外,里面需要有各種社會特點你的人,而最終經歷歷險之后,人會改變并獲得救贖。”
本土化劇情、配合營銷或成為最大“推手”
《釜山行》這次在網絡上廣為流傳,引起網友的追捧和思考,互聯網和自媒體“功不可沒”。
上海電影協會副會長石川認為,對這部電影喜愛的人,一種是哈韓的,另一種則是cult片的影迷。電影借助互聯網的形式傳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如果觀察中國電影這幾年的變化,會發(fā)現中國也很少引進這樣的影片,因為這種類型的電影往往有一些暴力和血腥元素。因為上不了院線,所以網絡化的傳播也是被動的,但這卻反而吸引了年輕群體的熱捧,因為驚悚片、恐怖片的主要受眾群體還是年輕人。
“《釜山行》在亞洲范圍內是十分大膽的做法,因為僵尸片本來就是西方的概念,但這部影片還是相比比較‘接地氣’的,用有些含蓄的手法描述了親情,除了普世價值觀之外,還有東方人特有的表達方式。比如男二號在死時,就看了看妻子,然后說了自己給未出生的孩子起的名字。”杜俊認為,《釜山行》脫離了北美的模式,同樣也不同于香港的“林正英”模型,屬于非常具有原創(chuàng)性的僵尸片。
“電影史上有很多經典的僵尸片,相比之下,《釜山行》算的上剛合格,但是,這種現象級的片子卻值得人們的注意。”上海大學影視學院副教授則葛穎認為,這部電影在中國的火爆,其背后存在著有背后“推手”的可能性。
“在網絡論壇上,有很多關注Cult片(“邪典電影”)、恐怖片、怪物片的小群,影迷們會在小群上交流,而《釜山行》則把這些群悉數‘打通’。”葛穎說道,這次的傳播資源清晰度高、翻譯準確、傳播及時,像有一個正規(guī)的團隊專門“經營”過。
每經影視記者發(fā)現,《釜山行》在9月初時,就以爆炸性的趨勢在網絡上擴散,之后又自媒體等形式“宣傳”,因為影片的口碑不錯,所以吸引了不少觀眾。
葛穎表示“最近有一系列電影都通過這種方式呈現出來。比如前段時間羅宏鎮(zhèn)的《哭聲》,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追捧。而《釜山行》很早之前就‘預熱’過,那時資源很難找到,很過聽到的觀眾都想看,這似乎在進行著一場饑餓營銷。但這究竟是影迷的自發(fā)行動,還是某種商業(yè)模式的創(chuàng)新,目前不得而知”。
僵尸片上映?可能又不可能
隨著盜墓題材的興起,一些“亞文化”已逐漸被中國觀眾接受。但對恐怖片、驚悚片,災難片、乃至“邪典電影”來說,中國市場仍然是一個“沒有開墾”的荒地。
杜俊表示,這些類型都屬于一種“亞類型”,是其電影工業(yè)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后才會出現的。這種電影的主要觀影人群是年輕人,除了追求感官刺激之外,他們對未來的生活有一些迷茫和恐懼,而影片中未知的事物則能引起他們的思考。“僵尸片的發(fā)展,和社會思潮、人們的經濟需求有一定關系。”
在韓國,電影工業(yè)已經相對成熟,每年都有很多好的商業(yè)電影讓大家記住,在《釜山行》之前,《鐵線蟲入侵》和《流感》也是非常好的災難片和恐怖片。
,“近些年很多韓國電影產業(yè)模仿美國好萊塢,取得了不俗的成果,類型片進步相當快,制作技術也已經能夠達到好萊塢的制作水準。所以出現了一系列影片,例如奉俊浩的《漢江怪物》就是很好的例子。”石川認為,《釜山行》的成功,得益于韓國電影工業(yè)20年的發(fā)展結果。
但作為世界第二大票房,中國電影在全面開花的同時,也面臨著無法產出好的恐怖片、災難片的尷尬場面,《寄生獸》的引入,《釜山行》的熱捧,是否意味著這種類型的電影的春天即將到來?
杜俊對記者表示,浮躁的環(huán)境是中國無法做出合格恐怖片的“罪魁禍首”,“很多人和對恐怖片理解存在偏差,實際上,恐怖驚悚只是其外因,而內核中真正表達的,還是親情與愛。”
“中國觀眾對這類電影是有需求的,因為基數太大,所以什么片都會有人看。尤其是這種類型。一部1100萬觀影人次的電影已經算是很大的成功了,而中國一個《寄生獸》就有4000多萬的票房,對于恐怖片僵尸片,受眾群體哪怕在小,也會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基數。”杜俊認為,只要認真把電影做好,上院線還是有可能的,
“中國觀眾的容忍度是很高,到頭來總會出現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但拍電影是需要精心磨礪的,像《釜山行》那樣,除了扎實的劇本外,還需要有正確的價值觀。”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