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29 12:53:21
財經評論員蘇培科認為,當務之急,中國股市必須要進行綜合治理,用長效機制讓市場信心恢復。
每經編輯 趙慶
1929年美國股市的大崩盤,被人形象地表述為:“屠殺百萬富翁的日子”。因為當時美國的市值從890億美元跌到150億美元,股市中只有幾十萬的參與者。但目前中國股市的參與者數以億計,截止2011年底,滬深兩市的A股賬戶已經超過了1.6億戶,但從A股賬戶市值分布表來看,100萬以上的賬戶僅60萬戶左右,還不到總賬戶數的1%,而60%以上均為0-5萬元的賬戶。但就在這幾年,A股流通市值的大幅縮水讓中低收入者損失慘重。如此看來,中國股市的持續(xù)性下跌不是在屠殺百萬富翁,而是在“割韭菜”。
難怪新任中國證監(jiān)會主席郭樹清說低收入者不適合炒股。如果在這個長期只重圈錢的市場里炒股猶如在“捐錢”,最后連錢捐給誰你都不知道,這就是中國股市的悲哀。
中國股市之所以淪落到今天這樣的地步,也怪不得投資者,是管理層和上市公司長期作繭自縛的結果,管理層急于在資本市場鋪攤子、上市公司急于在股市圈錢,導致中國股票市場成為全球最大和最成功的圈錢場,也是全球跌幅最大的股票市場之一,在這種巨大的反差之下,中國股市除了人為地制造融資功能之外,投資和資源配置功能都已經喪失。上市公司高頻率地圈錢,導致整個A股市場的存量資金被越抽越少,再加上中國A股市場的“全流通”時代和全流通壓力全部來臨,如此龐大的股票供給和巨額的資金抽離,由不得投資者過度樂觀,再加上下半年的中國經濟基本面人們普遍看淡,中國股市在目前似乎沒有太多的看漲理由。
當務之急,中國股市必須要進行綜合治理,用長效機制讓市場信心恢復。
暫緩大盤股發(fā)行
首先,應暫緩大盤股的發(fā)行,讓市場進行必要的休養(yǎng)生息,而且暫緩大盤股發(fā)行也有助于中國經濟結構轉型。
在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的當下,應該讓資本市場支持實體經濟轉型,讓股票市場資源配置的功能充分發(fā)揮出來。但怎么支持?怎么發(fā)揮?我建議,在目前股市信心不足的情況下先不妨先停一停大盤股的發(fā)行,尤其在“成本分置”的全流通時代限售股減持壓力太大,若再推大盤股上市融資顯然是雪上加霜,應該將支持這些大型國企、央企的資金用于支持中小板、創(chuàng)業(yè)板和新三板,讓資本市場為中國經濟的未來爭取戰(zhàn)略制高點服務,如果上交所一味地去發(fā)行大盤股,會將資本配置到傳統(tǒng)型、“夕陽紅”的大企業(yè)身上,這不利于支持中小型和創(chuàng)新型企業(yè)的發(fā)展,這與目前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的戰(zhàn)略目標相悖。為了支持實體經濟的結構轉型,融資結構應該適當調整,而上交所可以借此機會來大力發(fā)展交易所債券市場,鼓勵大中型企業(yè)通過債券融資的方式來解決資金問題,別再把直接融資的壓力全拋給股市和股民。
調整監(jiān)管理念重改發(fā)行制度
其次,監(jiān)管理念要調整,別總把板子打在散戶身上。
在監(jiān)管者看來,中國股市的諸多非理性因素都是由“散戶主導”引起的,于是將風險的板子很自然地打在了散戶的身上,風險教育的矛頭往往都是對準散戶,可是這種口號式、語錄式的風險教育并不奏效,反而市場在風險教育下更加瘋狂。顯然,僅僅只是口號和形式的風險教育很難落實,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利益也就自然成了無人信服的空頭支票。
從發(fā)行制度和最近調整的諸多游戲規(guī)則來看,監(jiān)管部門在有意偏袒機構投資者,認為機構定價和申購行為相對理性,新股的三高似乎是散戶所為,其實這是一個重大的認識誤區(qū)。他們誤以為新股的過度炒作和“三高”是散戶非理性追逐而導致,將制度不健全導致的市場弊端全部推給“散戶主導的市場”,并錯誤地認為是機構主導的定價機制不完善,于是一味地偏袒機構投資者。其實大錯特錯,新股發(fā)行的“三高”主要是主承銷商操控的,由于“直投+保薦”的利益驅動,保薦機構一定會做高發(fā)行價、抬高上市價,再加上超額募集還可以獲得更多提成和承銷費,從而他們會千方百計地制造新股發(fā)行的“三高”,如果不叫停“直投+保薦”模式,新股發(fā)行的“三高”問題會永遠存在。但監(jiān)管部門卻視而不見,反而對于網下配售獲得的股份取消了鎖定期,在以增加新股首日流通量的借口下堂而皇之的解禁,畸形的新股發(fā)行仍將繼續(xù),一批“特殊身份”的資金將會高度壟斷一級市場的新股申購,會繼續(xù)讓中國股市的一二級市場割裂下去,新股發(fā)行仍將成為某些機構和個人快速獵取財富的渠道。
從新股剛一上市就被機構賣出的行為來看,機構投資者對新股的定價和參與依然是投機性的,他們主要是為了賺取新股發(fā)行價與上市價的價差,并沒有打算長期持有,對公司基本面和對未來的股價并沒有信心,否則就不至于快速了結。
深交所曾公布的統(tǒng)計數據顯示改革后發(fā)行的18只新股平均每只獲得118家配售對象的報價,較改革前提高了69%,每家配售對象的平均報價申購數量增至650萬股,較改革前增加了72%。顯然,機構投資者參與網下認購的積極性確實在大幅提高,其根本原因在于此次新股發(fā)行體制改革過度偏袒了機構投資者利益,網下配售比例超過了50%,而且取消了3個月的限售期,機構投資者當然高興了,畢竟機構參與新股炒作套利的周期大幅縮短了,獲得網下配售的機構投資者不用再心驚膽顫三個月,只要新股上市把價格炒起來就可以迅速套現,而且普遍獲利豐厚。深交所的統(tǒng)計數據也證明了這一點,改革后上市的12只新股,網下配售機構首日賣出比例平均為52.41%,上市11個交易日合計賣出比例平均為63.08%,而上市首日機構投資者買入比例平均為1.58%,僅高于改革前的1.08%。顯然機構投資者參與新股認購主要是為了短炒和投機套利,只為賺快錢,并非按照價值投資的理念來買入持有。因此,新股發(fā)行體制改革在制度上過度偏袒機構投資者是一個錯誤。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