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新視界 2024-11-14 12:19:07
停更1000余天,李子柒歸來。11月12日下午4點30分,李子柒攜最新“漆器”非遺作品全網發(fā)布,正式回歸大眾視野。不到20分鐘,“李子柒回歸”話題沖上微博熱搜第一。截至北京時間11月13日6:00,在微博、嗶哩嗶哩、抖音、微信視頻號和小紅書等平臺,李子柒兩條新發(fā)布視頻的累計播放量超2.6億次,點贊量超1170萬次,轉發(fā)量超268萬次,評論量超76萬次。截至同一時間,兩部新發(fā)布作品在X、YouTube、Facebook、Instagram的海外播放量總計740萬次,總點贊量超過50萬次,總轉發(fā)量超過3.1萬次,總評論量超過7.2萬次。
停更三年間,鄉(xiāng)村短視頻賽道風云四起,在“每人只有15分鐘成名時間”的網紅圈,李子柒的“代餐”層出不窮。男版“李子柒”張同學火了、第二個“李子柒”江尋千出圈、康仔農人也清新出道……可喧囂過后,人們還是會持續(xù)呼喚李子柒的回歸。
李子柒擁有著全網四大平臺超過8000萬的粉絲體量。在海外的主流平臺YouTube上,她停更后,粉絲量不減反增,三年期間海外平臺漲粉500萬。眾多網友留言,在李子柒的視頻里,可以看見美學中國,看見鄉(xiāng)村雅致,看見非遺絢麗。
李子柒回歸首日已連更兩條!有網友問:“是不是存了很多存貨呀?”李子柒在評論區(qū)曬出剪輯畫面并回復稱:“再等等,我還在剪!”
人們?yōu)槭裁聪矚g李子柒?
鄉(xiāng)村的美,像一支清遠的笛,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李子柒的短視頻捕捉著鄉(xiāng)村美好,把遠方的遠還給鄉(xiāng)村。
她的短視頻,飽含著中國鄉(xiāng)村美學,舒展著田園生命,人們在這里窺見理想的生活,邂逅“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美好向往。小院、農作物、竹林、野花等鄉(xiāng)野風物,讓鄉(xiāng)村的晨昏日常生出萬般美好。李子柒打撈出鄉(xiāng)村秀色。鏡頭里,四川山村的四季流轉、辛勤勞作、一日三餐,靜靜流淌。身著傳統(tǒng)服飾,在鄉(xiāng)村小道,她或摘春花秋果,或踏雪尋梅,展現著大美鄉(xiāng)村。
她的短視頻,讓鄉(xiāng)愁如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無論是煙火十足,還是質樸真摯,李子柒的短視頻抓住了鄉(xiāng)土的“根”。她用當代視聽語言展現那些數千年來生于斯、長于斯的千千萬萬人的真實生活,激活了生活細節(jié)中的鄉(xiāng)愁。七夕節(jié)做花餅,中秋節(jié)做月餅,到了年關,制紅燈籠、剪窗花、做臘味,親人團聚,舉杯小酌,“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的詩意,引發(fā)情緒共鳴。她的作品,讓潛藏在人們文化記憶中的鄉(xiāng)村文化符號重回大眾視野,讓故鄉(xiāng)的面貌從一種模糊的悵惘,變得清晰,治愈鄉(xiāng)愁。
她的短視頻,打撈著鄉(xiāng)村生活的二十四節(jié)氣,記錄著生命的十二時辰。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二十四節(jié)氣體現了古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李子柒的作品,遵循農時,照見流動的節(jié)氣。春光明媚,采摘鮮花正當時,加入面粉, 一道鮮花餅留住春光。夏日炎炎,櫻桃掛樹,淘洗發(fā)酵,制作美味果酒,留下夏天的秘密。秋天紅柿已成,去皮烤制,香甜的味道是秋日記憶。冬日里,抹去白霜,采摘白菜腌制,家常菜里盛滿鄉(xiāng)村生活的滿足味。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李子柒帶網友們邂逅鄉(xiāng)村生活的簡單、真實和自然,讓人們窺見生活本身就是一門藝術,每個人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找到詩意。
在賽博空間打造田園牧歌,是這幾年網絡熱門賽道。而貫穿于衣食住行各方面的非遺元素,毫無疑問是這種中式生活美學的點睛之筆。
在2021“中國非遺年度人物”的頒獎詞中,這樣評價李子柒:“鄉(xiāng)野山澗,她在春綠秋黃里用一餐一飯的影像講述四季流轉的中國故事。釀作繡工,她在傳承實踐中讓生活在世界各地的人們感受非遺技藝的中華智慧。”
當非遺技藝與李子柒相遇,可以說是一種相互成就,他們以各自的“慢節(jié)奏”,成就了一部部現象級的“大爆款”。
在詩意的“田園牧歌”背后,悠久燦爛的中華文明是根本。詩意的中國鄉(xiāng)村里,有人與人之間溫良恭儉讓的道德傳統(tǒng),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tài)理念,有“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的文脈傳承……這也許只是李子柒的短視頻中那些不經意卻動人的轉場。
幾千年來中華民族辛勤與智慧的結晶,成就了視頻之外的文化“天賦”。無論是靈動明艷的蜀繡,抑或典雅秀麗的活字印刷術,無論是百味之王的古法制鹽,抑或刺激味覺的古法釀造醬油……我們看到了非遺技藝與滋養(yǎng)它們的土地之間,那種水乳交融的意味。而這種風光、技藝、勞作與人之間和諧的美感,或許才是“田園牧歌”最動人的地方。
熱忱與耐心“復刻”,讓互聯(lián)網一代對傳統(tǒng)的感知更直觀、更全面也更具體。比如,我們或許見慣了蠶絲被,但當李子柒從養(yǎng)蠶開始展示蠶絲被的制作過程時,當中所涉及的養(yǎng)蠶、煮繭、剝繭、拉網、疊網、捶打等流程,刷新網友的認知。用身邊隨手可得的原料,經過一道道工序的加工與改造,制成一件件兼具實用性與審美性的物品……李子柒把非遺幕后開放給網友“參觀”,令人感嘆和佩服古人對生活的細心觀察與大膽聯(lián)想。
在復出前的這段日子里,李子柒步履不停。今年3月,浙江溫州木活字印刷術傳承人王法萬在采訪中說,李子柒經常與他進行交流;而今年7月,一張李子柒站在成都古蜀蜀錦研究所門口的照片,更是將網友對李子柒新作的期待感拉滿。11月12日新發(fā)布的視頻,她將鏡頭對準漆器打磨、上色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展現非遺背后蘊藏的匠心。
從四川出發(fā),中國向世界打開一扇美麗的窗,讓人看見煙火生活、鄉(xiāng)村秀色,是對外文化傳播中值得研究的樣本。
這里有古老、詩意、美好的中國。在向世界展示東方生活時,也許不需要重復許多人傾向的獵奇路線。不妨以雅為線索,還原流觴曲水的雅。在這種寧靜與詩意中,或許人們想到的是李白的中國、杜甫的中國。
歷史文化的風雅中,沉淀著生活智慧的美。中國非遺與全球網友之間,或許存在著生活方式、文化背景等諸多層面的隔閡,但通過鏡頭語言打通這些障礙,就可以提煉出一種跨越山海共通的美覺體驗。
流量之上,中國青年蓬勃向上。著急“變現”的時代,卻有這樣的網絡清流,沉下心、俯下身,學技藝、長本領。這種“非不能也,是不為也”的態(tài)度,展現出中國青年的新面貌新力量。
我們?yōu)槭裁聪矚g李子柒?或許《人民日報》的一句評論說出了答案:“傳播中國文化,講好中國故事,活出中國人的精彩和自信,是李子柒帶給我們的生活啟示。”
【本文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撰文/ 邊鈺 成博 編輯/郭書瓊 責編/謝夢 審核/姜明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