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 2024-09-03 09:41:36
谷雨時節(jié),細雨綿綿。79歲的向元貴撐著傘,一如既往踩準時間,踏進鐵牛街天青苑川劇團,熟絡地和老戲友們打招呼。
自2006年6月,天青苑川劇團在四川綿陽市鐵牛街社區(qū)成立,這里就成了向元貴的好去處。每一個“泡”在天青苑的下午,向元貴都沉浸在川劇里無法自拔,他聽到的是弦歌,是清音,是銅鑼皮鼓,是歲月天地,是家常煙火與眾生百態(tài)。興起之時,他點著頭,雙手拍打著大腿,輕聲相和。情之所至,他潸然淚下,仿佛拾起遺落在舊夢里的粉墨,栩栩如生翩然眼前……
演員眾生相 戲演人生
“嘆一口不平氣把天埋怨,憶往事不由人珠淚不干……”隨著鑼鼓齊鳴、唱詞出嗓,川劇折子戲《洪江渡》拉開帷幕。戲曲中扮演寺院老僧的殷天云,盡管已年過七旬,但唱詞高亢激越、臺步穩(wěn)健有力,與劇中扮演俏皮機靈的小沙彌劉曉玲一唱一和,在后臺張弛有度的“幫、打、唱”眾和下,盡顯川劇高腔特色。
“唱了50多年戲,舍不了,丟不下。”殷天云是三臺富順人,從5、6歲拉著父親的衣襟角趕場看戲,到11、12歲偷偷跑戲班后臺去“偷師學藝”撿戲唱,再到20歲正式登臺亮相,從戲迷到演員,他與川劇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
說起川劇表演,在老綿陽人記憶里必有鐵牛街的一席之地。從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起,鐵牛街就是綿陽人的“戲窩子”。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鐵牛街這片河灘地有了兩派唱戲班子,一邊是“正規(guī)軍”綿陽市人民劇團,一邊是在垃圾場旁邊搭起的“江湖班子”。
殷天云從20多歲就在鐵牛廣場的“江湖班子”唱戲,一唱就是半個世紀。他見證過鐵牛街川劇的人潮涌動,“那時候一場戲,有五、六百人排起‘肉輪子’看。”如今,殷天云眼看著身邊演員的流失和出走,難免心生悵惘,擔心“老面孔會越來越少。”
天青苑從2006年組建之初的9位演員,發(fā)展到鼎盛時期的40多個演員。如今,這里還聚集著20多位演職人員,他們來自成都、重慶、綿陽、遂寧等川內(nèi)各地,在這一方戲臺,扮演生旦凈末丑,演繹人間百態(tài);用昆高胡彈燈,唱盡人生百味。
臺上王侯將相 臺下柴米油鹽
任鳳瓊在后臺身穿紅色戲服,在臉上抹完油彩化完妝,又忙著捆頭了。第二場折子戲《北樓戲嬌》她主唱旦角,“閉著眼睛演,也能倒背如流!”談起唱戲,任鳳瓊的眉眼帶笑,難掩自得。自1981年高中畢業(yè)那年,任鳳瓊在村口曬壩場看戲,便一眼愛上了川劇。18歲的她不顧當中學教師的父親阻攔,執(zhí)著地跟戲班學戲,穿上戲服后就再沒脫下。
如今61歲的任鳳瓊有些悵然:“唱了一輩子戲,臺上演著帝王將相、公子小姐,臺下還在為明天的收入擔憂,為了唱戲,家也沒顧上,兒女也沒顧上。”從下午2點到4點30,演員們忙碌完三場戲的演出后,匆忙地抽個空檔吃晚飯。1個多小時后,還有一場川劇綜藝表演等著他們上場。
已過花甲之年的鼓師羅軍,在晚飯時間總要單獨再買點鹵肉、豆腐干,喝一杯二鍋頭解乏。羅軍出身梨園世家,16歲就在廣元旺蒼川劇團打鼓,期間還當過錄像放映員、貨車司機,兜兜轉(zhuǎn)轉(zhuǎn)大半生。人生下半場,他選擇回到川劇鑼鼓的熱鬧中,尋得一份快樂與安然。
“只要有人看,我們就有演出的激情。”一杯二鍋頭下肚,豁達開朗的羅軍點燃一支香煙,話匣子慢慢打開。他說,每當看到臺下坐滿了年輕觀眾,尤其是小朋友,他的心情就跟著鼓點賁張,覺得川劇后繼有人,川劇還有希望。
一代人終將老去 但總有人正年輕
天青苑川劇團自2006年成立以來,在城鄉(xiāng)演出了近7000場,觀眾達200萬人次,已經(jīng)是川西北最負盛名的民間川劇團。在天青苑川劇團團長周永秀的辦公室,一大摞獎項、證書懸掛在墻。
2012年,天青苑被中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研究院授予“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教育傳承基地”;同年,被四川省川劇研究院授矛“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川劇傳習展示基地”。周永秀回顧,她“無意插柳”接手天青苑川劇團,18年來,在時代的浪潮中步履蹣跚走到現(xiàn)在,她坦言:“酸甜苦辣皆有之。”
是什么讓她堅守到現(xiàn)在?
她說,“是執(zhí)著,是不服輸、愛折騰的性格。天青苑像我們含辛茹苦養(yǎng)大的孩子,當娘的眼看著‘娃兒’長大了,總希望他越來越好!”
然而——
老戲迷越來越少,川劇還能唱下去嗎?
……
這些問題時常縈繞著周永秀,為了走出“老觀眾、老劇目、老演員”的困境,抓住年輕人眼球,爭取更大市場,周永秀絞盡腦汁。
川劇綜藝表演正式開場,現(xiàn)場人頭攢動,有年輕情侶,也有帶著孩子來的父母,越來越多新面孔光顧天青苑,讓我們看到了答案。
詼諧的川劇小品《滾燈》引得全場笑聲不斷;行云流水的長嘴茶藝表演贏得陣陣掌聲;以唱演打形式介紹生、末、凈、旦、丑行當,讓觀眾增長戲劇常識;增設互動環(huán)節(jié),穿戲服角色扮演,讓大小觀眾過把戲癮;最后川劇“變臉、吐火”等絕技將舞臺氣氛拉向高潮……
唱、念、做、打齊全,妙語幽默連篇,川劇藝術(shù)的魅力濃縮一臺,在短短1個小時的表演里,臺下的年輕觀眾都沉浸其中,笑聲與掌聲此起彼伏。
采訪中,老報人嚴澤銑正在天青苑看戲,他認為:如今川劇行業(yè)面臨著人才斷層、新劇創(chuàng)作乏力、名角兒稀缺等困境,還需要從政策、資金上扶持,用心呵護這門藝術(shù),才能真正讓川劇在現(xiàn)代文明的洗禮和考驗下,歷久彌新、砥礪前行。
記者:李春梅 王勇 付玙 璠蒲敏
來源:人民日報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xiàn)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jīng)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