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8-19 22:18:55
每經記者 黃海 每經編輯 董興生
一個總投入超百億元的光伏項目,僅僅因一筆長期未支付的體檢費,陷入被申請破產重整的境地。
8月14日晚,棒杰股份(SZ002634,股價2.79元,市值12.82億元)披露了關于子公司被申請破產重整的提示性公告。債權人江蘇普惠健康體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普惠健康)以棒杰股份控股二級子公司揚州棒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揚州棒杰)無法清償申請人到期債務且明顯缺乏清償能力,但具有較高的重整價值和可行性為由,向揚州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人民法院申請對揚州棒杰進行破產重整。
8月15日下午,《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揚州邗江區(qū)星耀天地5棟見到了普惠健康總經理蔣軍。其對記者表示,此次對揚州棒杰申請破產重整主要因對方拖欠體檢費用且賬期較長。至于具體金額以及賬期,蔣軍拒絕透露。棒杰股份董秘劉栩通過電話向記者表示,他也不清楚揚州棒杰拖欠費用的具體金額及具體賬期。“只能等我看到法院通知書了。”劉栩說。
8月15日和16日,記者從多方了解到,受行業(yè)環(huán)境影響,揚州棒杰在今年5月前后開始縮減產能。有公司前員工表示,減產后,公司在今年5月中旬就已經“集體放假”,僅留了一部分人上班。
日前,每經記者在實探揚州棒杰,在揚州棒杰園區(qū)一期南門處看到并無等待運貨的車輛。每經記者 黃海 攝
記者實探揚州棒杰:一期部分廠房有轟鳴聲
揚州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樸席鎮(zhèn),與鎮(zhèn)江僅一江之隔。這里聚集了晶澳科技、天合光能、阿特斯等知名光伏企業(yè)的工廠,吸引著全國各地的技術工人赴揚州就業(yè)。光伏行業(yè)景氣度高時,工廠機器和運輸車輛的轟鳴聲共同組成了樸席鎮(zhèn)的背景音。
揚州棒杰的生產基地就坐落在此,與天合的工廠相鄰,與晶澳的工廠只隔了一條街。據公開信息,揚州棒杰成立于2022年12月。當月,上市公司棒杰股份發(fā)布公告,表示將與揚州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管委會簽署《高效光伏電池項目投資協議》,投資建設年產10GW高效光伏電池片項目,主要從事TOPCon電池片的研發(fā)、生產、銷售等。
自此,棒杰股份正式拉開從無縫服裝轉型光伏的序幕。然而,項目推進了一年后,光伏行業(yè)開始下行。今年上半年,多家光伏相關企業(yè)均出現巨額虧損。壓力之下,減產成為行業(yè)企業(yè)的普遍選擇。
8月15日,記者實探揚州棒杰園區(qū)。當日下午兩點左右,在揚州棒杰一期項目園區(qū)內,記者鮮有見到工作人員。隔著圍欄,隱約可以聽到部分廠房中傳來轟鳴聲,二期項目片區(qū)則一片寂靜。而今年4月,揚州棒杰還曾公開表示,二期項目正處于機電安裝階段,力爭5月設備進場,6月具備投產條件。
在揚州棒杰一期項目園區(qū)停留的兩小時內,記者觀察到,作為貨車出入口的園區(qū)南門少有車輛出入。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在旁邊的天合工廠門口,有多輛卡車臨停。記者從揚州棒杰園區(qū)內一位工作人員處了解到,目前,項目二期已經“沒有員工”。
8月16日晚間,記者輾轉從一位在職員工處了解到,目前,揚州棒杰已經基本停止生產。對此,棒杰股份董秘劉栩對記者回應稱:“基于光伏行業(yè)持續(xù)下行的情況,我們?yōu)榱藴p少虧損,產能確實收縮了不少,但沒停產。”
而針對二期項目的進度情況,劉栩回應稱,目前二期項目處于廠房代建的收尾階段,具體情況其不太了解。
揚州棒杰是棒杰股份光伏布局中最為核心的子公司。轉型之初,棒杰股份曾在光伏行業(yè)內廣泛網羅人才,并組建了一支擁有豐富行業(yè)經驗的隊伍。
公開信息顯示,揚州棒杰負責人辛國軍曾任阿特斯副總裁、電池事業(yè)部執(zhí)行總經理、阜寧及揚州基地總經理。據棒杰股份公告,辛國軍已于今年8月初離職。
據揚州棒杰門口接待室的一位工作人員回憶,辛國軍實際離開公司的時間或早于今年7月。“我7月調來這邊時,他(辛國軍)已經不在這兒了。”
對于辛國軍離職,劉栩通過電話向記者表示,其在8月2日發(fā)布公告的前一天才收到辛國軍的通知。因為辛國軍曾是公司副總經理,也是子公司的負責人,其離開業(yè)務條線的過程中有個“慢慢過渡”。
“不能說(辛國軍離職與揚州棒杰發(fā)展不及預期)有直接關聯,不及預期是全行業(yè)都不及預期。”劉栩補充稱。
揚州棒杰員工現身說法:5月中旬就已減產
王龍(化名)是晶澳揚州工廠的一名員工,在樸席鎮(zhèn)工作一年有余,作為“鄰居”,王龍對揚州棒杰的前后變化感知真切。
在王龍的記憶中,2023年時,揚州棒杰曾高調地在周邊大廠門口“挖人”。他舉例稱,一位技術類員工如果在其他工廠可以拿到8000元/月的工資,到揚州棒杰就可以拿到月薪13000元左右。至于有幾年經驗的熟練產線工人,月薪也較其他工廠高出約千元。
該消息未能得到揚州經開區(qū)以及棒杰股份的證實。不過,曾在揚州棒杰工作過的一名員工向記者表示,在出現問題之前,揚州棒杰的伙食、住宿條件的確還不錯。
劉楓(化名)在今年2月底應聘進入揚州棒杰工作,在他的印象中,揚州棒杰的轉折點始于今年5月。“4月中旬發(fā)工資的時候還比較正常,到5月的時候就開始低了(沒能足額發(fā)放)。之后我們的工作就越來越閑。‘五一’假期之后,開始不工作,在車間里打掃衛(wèi)生,到后面直接上一天休一天。”
劉楓回憶,5月,他所在的工廠產線已經慢慢減少至兩條,其中一條負責“尾單”生產,其他員工負責為另一條產線打掃衛(wèi)生。
對于劉楓講述內容中涉及揚州棒杰的產能變化,8月16日下午,劉栩向記者確認了部分事實:“光伏行業(yè)從上半年到現在其實一直在虧損,我們確實在產能收縮……我可以很負責地說,5月份之前都是很高的開工率,5月份肯定往下走了。”
據光伏行業(yè)研究機構InfoLink Consulting披露的價格數據,去年下半年至今,N型(摻磷襯底)TOPCon電池片價格持續(xù)下跌,截至今年8月14日,N型182mmTOPCon電池片均價已跌至0.29元/W,去年同期價格為0.8元/W,跌幅高達63.75%。
回顧棒杰股份光伏轉型的過程,揚州經開區(qū)在其中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截至目前,揚州棒杰的工商注冊電話仍為揚州經開區(qū)管委會的官方電話。對此,8月15日下午,揚州經開區(qū)管委會方面向記者解釋稱,可能因為揚州棒杰此前沒有實際辦公地點,因此在登記工商信息時將管委會電話代為登記。
據棒杰股份最初與揚州經開區(qū)管委會簽訂的協議,揚州棒杰的項目總投資約26億元,其中流動資金5億元,設備資金16億元。到了具體落實階段,據公開信息,揚州棒杰旗下項目總投資已增至105億元,并分兩期建設。其中,一期10GW N型TOPCon高效光伏電池片項目于2023年3月10日土建開工,于2023年9月18日完成首片TOPCon高效電池片下線。
針對投資數額的變化,8月15日下午,劉栩向記者解釋稱,主要因為項目建設過程中包括了政府代建等部分,很多資金并非由棒杰股份出資。
棒杰股份董秘回應:破產重整不見得是壞事
在子公司被申請破產重整的提示性公告中,棒杰股份稱,破產重整申請能否被法院裁定受理,以及揚州棒杰是否進入破產重整程序尚存在重大不確定性。在法院受理審查案件期間,公司將依法配合法院對揚州棒杰的重整可行性進行研究和論證。“若法院裁定揚州棒杰進入重整,公司將依法行使股東權利,配合法院及管理人的重整工作,并促使揚州棒杰依法履行債務人的法定義務,在平衡保護各方合法權益的前提下,積極與各方共同論證解決債務問題的方案,同時將積極爭取有關方面的支持,實現重整工作的順利推進。”
據棒杰股份披露,揚州棒杰金融負債敞口余額約7億元,金融負債全部由公司提供連帶責任保證,若揚州棒杰進入重整程序,將可能導致公司履行擔保義務的風險。公告顯示,2023年及2024年第一季度,揚州棒杰持續(xù)虧損。
2024年一季報顯示,截至報告期末,棒杰股份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余額僅3.4億元,尚不及揚州棒杰金融負債敞口余額的一半。
此外,棒杰股份還表示,公司直接和間接向揚州棒杰投資5.05億元、直接或間接提供資金支持金額約5億元,一旦揚州棒杰重整,將可能導致公司存在對外股權投資無法收回的風險,以及其他應收款無法收回的風險。
談及近期外界有關光伏行業(yè)產能出清的討論,劉栩直言,棒杰股份也期望行業(yè)出現產能出清。“但是這一輪光伏的資本性支出,就是所謂的過度投資,其實更多伴隨的是資本涌入和政府的共同參與,所以我們看到出清也比較難……”
據劉栩透露,目前棒杰股份已經在論證揚州棒杰破產重整的相關事項。“就算真的重整,我覺得也不見得是壞事,我們不能聞‘破’色變,重整在法律上也是個保護企業(yè)的工具,我覺得也挺好的,可以給債權人一個公平的債務危機的化解方式。我們最近也在論證這個事情。”
“我覺得,最終光伏(行業(yè))可能就像光伏業(yè)協會說的一樣,鼓勵兼并重整。我們去年9月份投產,選擇的設備都來自一些行業(yè)頭部企業(yè),所以假設進入重整,價值還是非常高的。”劉栩補充稱。
8月15日下午,《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揚州經開區(qū)管委會辦公室見到了一位相關工作人員。對于當下揚州棒杰遇到的風波,該人士表示,管委會方面也是在8月14日晚間突然得知消息,目前正積極了解相關情況,后續(xù)如有披露的需要,會通過公開方式披露相關信息。
“企業(yè)經營過程中有一些波動、重組甚至破產,都是正常的經濟行為。不管怎么說,(揚州棒杰)是落戶在開發(fā)區(qū)的,無論發(fā)展好壞我們都會繼續(xù)服務好企業(yè)。如果企業(yè)遇到了情況,我們也會和企業(yè)溝通。隨著我們工作的逐漸深入,相關情況肯定會(更)明朗。”上述工作人員稱。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