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12-27 22:04:45
針對審計查出的問題,財政部首次將地方財政問題交由駐各地監(jiān)管局牽頭督促整改,逐筆核查各地隱性債務化解數據,支持地方開展隱性債務風險化解試點。
每經記者 石雨昕 每經編輯 陳星
12月26日,《國務院關于2022年度中央預算執(zhí)行和其他財政收支審計查出問題整改情況的報告》(以下簡稱《審計整改報告》)對外發(fā)布。
關于地方政府債務管理問題的整改情況,《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針對審計查出的問題,財政部首次將地方財政問題交由駐各地監(jiān)管局牽頭督促整改,逐筆核查各地隱性債務化解數據,支持地方開展隱性債務風險化解試點。
針對違規(guī)新增隱性債務問題,46個地區(qū)已將違規(guī)舉借的196億元隱性債務錄入政府隱性債務統(tǒng)計系統(tǒng),通過廢除政府回購條款、支付拖欠工程款等償還隱性債務110.21億元,追責問責44人。
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項目審計方面,針對部分項目形成損失浪費問題,各地穩(wěn)妥處置進展緩慢或停工爛尾項目,調整項目投資方式、壓縮投資規(guī)模或引入新經營主體等,推動14個項目取得明顯進展。
《審計整改報告》顯示,“地方政府債務管理”問題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違規(guī)新增隱性債務;二是違規(guī)發(fā)行或使用專項債券資金。
針對審計查出的問題,財政部首次將地方財政問題交由駐各地監(jiān)管局牽頭督促整改,逐筆核查各地隱性債務化解數據,支持地方開展隱性債務風險化解試點;會同國家發(fā)展改革委加強專項債券項目審核,適度擴大專項債券投向領域和用作項目資本金范圍;嚴肅違規(guī)舉債等問題追責,2022年以來共印發(fā)25批問責建議函,共追責問責428人,公開曝光24起典型案例。
中央財經大學中財-安融地方財政投融資研究所執(zhí)行所長溫來成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微信采訪時表示,一方面,對地方政府債務的監(jiān)督是財政部駐各地監(jiān)管局的主要職責之一,將地方財政問題交由駐各地監(jiān)管局牽頭督促整改順理成章;另一方面,明確責任有利于更好督促駐各地監(jiān)管局完成相關整改工作。
《審計整改報告》顯示,關于“49個地區(qū)通過承諾兜底回購、國有企業(yè)墊資建設等方式,違規(guī)新增隱性債務415.16億元”的問題,財政部督促有關地區(qū)認真整改,對暫時難以通過償還等方式完成整改的隱性債務余額,要求按程序納入政府隱性債務統(tǒng)計系統(tǒng)。
截至9月底,46個地區(qū)已將違規(guī)舉借的196億元隱性債務錄入政府隱性債務統(tǒng)計系統(tǒng),通過廢除政府回購條款、調整建設內容、歸還項目貸款余額、支付拖欠工程款等償還隱性債務110.21億元,追責問責44人;另外3個地區(qū)已制定分年度償還計劃等,正在推進整改。
針對財政暫付款亟待清理問題,《審計整改報告》顯示,18個地區(qū)通過歸還原資金渠道、制定向企業(yè)追款計劃等,加大占用專項轉移支付或專項債券資金、向企業(yè)出借的財政暫付款催收力度,已歸還32.78億元。12個通過超調庫款或對外借款等維持運轉的地區(qū),加強庫款支出流量預測和大額支出等前置審核,制定銀行代墊資金還款計劃,已清算代墊資金8.89億元。
溫來成表示,債務管理過程中,調庫是進行資金調度的一種常見方式。由于債務資金下達和使用過程中存在一定的時間差,在地方各級人大批準的前提下,地方政府可以通過調庫的方式暫時墊付一部分資金,確保項目順利進行,等到債券資金到位后再將款項回流到國庫中。然而,調庫也存在一定的風險,地方政府不能擅自操作。
《審計整改報告》指出,下一步要加快推進省以下財政體制改革,進一步理順省以下政府間財政關系,增強基層公共服務保障能力。加強對各地改革方案的指導,通過改革健全縣級財力保障長效機制,有效解決縣級財力不足問題。
溫來成說,推進省以下財政體制改革,進一步理順省以下政府間財政關系,有利于減輕基層政府的財政壓力。各級政府之間的事權和財權不匹配也是地方政府債務問題核心。長遠來看,化解地方政府債務問題也依賴于財政體制的不斷完善,明確各級政府的職責和收支范圍。
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項目審計方面,國務院辦公廳已轉發(fā)國家發(fā)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規(guī)范實施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新機制的指導意見》。至9月底已完善制度28項,處理處分26人。
其中,對建設運營環(huán)節(jié)不當推責攬責問題,6個地區(qū)將屬于政府職能的項目,與社會資本方協商解除合同或修訂違規(guī)條款,改由政府直接或主導實施。6個地區(qū)11個項目的政府方實施機構與社會資本方協商一致,解除政府或國企的運營責任,1個地區(qū)已將1個項目交付社會資本方運營。
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研究中心投融資處副處長伍迪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聚焦使用者付費的新機制要求特許經營者關注項目“自身造血”能力,沒有經營性收益的項目無法采用特許經營,強調“可行性”的政策導向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未來項目建設運營環(huán)節(jié)不當推責攬責問題發(fā)生的概率。
記者注意到,6月26日的《國務院關于2022年度中央預算執(zhí)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顯示,PPP項目方面,至2022年6月底,有151個項目進展緩慢、停工甚至爛尾等,造成國有資產損失17.22億元;10個地區(qū)違規(guī)建設10個會議場館或景觀工程等,涉及計劃投資75.66億元。
此次《審計整改報告》明確,針對部分項目形成損失浪費問題,各地穩(wěn)妥處置進展緩慢或停工爛尾項目,調整項目投資方式、壓縮投資規(guī)?;蛞胄陆洜I主體等,推動14個項目取得明顯進展;5個地區(qū)調整了5個項目的用途或將建成項目公開出讓、市場化運營,1個地區(qū)的1個項目已終止建設。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211377512979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