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2-10 23:45:42
盡管疫情還將持續(xù)一段時間,但多地大面積復工已是一個必然的趨勢。隨著人員的流動性、聚集性增強,各地更要注意依法防控、精準施策,找到有效防疫、社會生產、居民生活的平衡點,避免“一刀切”。
每經評論員 李秀明
2月9日晚,浙江發(fā)布“疫情防控責任令”,指出一些地方的疫情防控工作擅自升級、層層加碼,粗暴地“一刀切”,影響居民生活和產業(yè)恢復,責令各地立即“糾偏”。浙江的“糾偏令”一出,全國的網友都成為“自來水”,紛紛轉發(fā)。可見,好些人苦“偏”久矣。
這兩天有一則讓人心酸的新聞:一輛湖北的大貨車,因多地不允許其出收費站、進服務區(qū),在高速公路上“流浪”了20天。也有地方并沒有粗暴“一刀切”,譬如明確除特殊行業(yè)外,其他企業(yè)自行決定復工時間。
是的,眼下疫情依舊嚴峻,防控疏忽不得。但是,不得疏忽,不是機械地越緊越好。過度管控“畫地為牢”,恨不能“禁足”所有人,便是矯枉過正。過度管控和疏忽怠慢本質上是一樣的,都是態(tài)度和辦法上的消極,缺失依法防控和科學作為。防疫是一場看不見硝煙的戰(zhàn)爭,過度升級管控,既加重公眾恐慌,更會增加內耗、自損戰(zhàn)力,不利于防控一盤棋的大局。
2月5日,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釋放“依法防控”的明確信號,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全面依法履行職責,堅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開展疫情防控工作。2月8日,國務院發(fā)出通知,要及時協(xié)調解決復工復產中的困難和問題,盡早恢復正常生產,為疫情防控提供充足的物資保障,為穩(wěn)定經濟社會大局提供有力支撐。國家的政策指向是明確的。因而,讓抗“疫”回到法治的軌道上運行,是眼下一些地方、特別是基層亟需重視的問題。
從經濟的角度看,過度管控會在經濟領域造成更大的“次生災害”。這不利于有序復工,不利于防控精準化精細化,也不利于生活物資的保障,影響地區(qū)經濟社會基本秩序,更會使很多企業(yè),特別是中小微企業(yè)的生存受到更大威脅。
盡管疫情還將持續(xù)一段時間,但多地大面積復工已是一個必然的趨勢。隨著人員的流動性、聚集性增強,各地更要注意依法防控、精準施策,找到有效防疫、社會生產、居民生活的平衡點,避免“一刀切”。
早上去小區(qū)門口取快遞,望見小區(qū)里的海棠已經花滿。立春過了,元宵節(jié)過了,外出和工作是很多人的迫切愿望。疫情牽絆之下,一年之計在于春的步伐不能大步流星,但在人們渴望正常工作、盼望正常生活的路上再砌墻斷路、“畫地為牢”,恐怕會事與愿違。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lián)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xiàn)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