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9-17 20:57:42
2019年預算安排對減稅降費的影響有較為充分的準備,中央預算收支平衡可以得到保障。個別地區(qū)受重點行業(yè)利潤下降、產業(yè)結構調整等因素影響,加上減稅降費幅度超過年初預期,完成收支預算存在一定困難。從目前了解的情況看,個別省份和部分市縣已實施或計劃實施預算調整。
每經記者 張鐘尹 每經編輯 陳星
9月17日,財政部公布8月財政收支情況。
1-8月累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37061億元,同比增長3.2%。其中,全國稅收收入117134億元,同比下降0.1%;非稅收入19927億元,同比增長27.3%。
大規(guī)模減稅降費背景下,應該如何應對財政收支平衡壓力?
一位接近財政部的權威專家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2019年預算安排對減稅降費的影響有較為充分的準備,中央預算收支平衡可以得到保障。個別地區(qū)受重點行業(yè)利潤下降、產業(yè)結構調整等因素影響,加上減稅降費幅度超過年初預期,完成收支預算存在一定困難。從目前了解的情況看,個別省份和部分市縣已實施或計劃實施預算調整。
圖片來源:攝圖網
數(shù)據(jù)顯示,1-8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37061億元,增長3.2%,同比回落6.2個百分點,主要受減稅降費政策效應持續(xù)顯現(xiàn)、經濟下行壓力有所加大等因素影響。
1-8月,全國稅收收入同比下降0.1%,增速同比回落了13.5個百分點,減稅效果持續(xù)顯現(xiàn)。值得關注的是,稅收收入同比下降的情況并不常見。
從主要稅種來看,國內增值稅增長4.7%,增幅同比回落8.9個百分點,主要受去年降低增值稅稅率政策翹尾和今年增值稅新增減稅效果進一步放大等影響。
企業(yè)所得稅增長3.6%,增幅同比回落9.3個百分點,主要受提高研發(fā)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比例、小微企業(yè)普惠性稅收減免,以及企業(yè)利潤同比下降等影響。
進口貨物增值稅、消費稅下降6.9%,主要受下調進口貨物增值稅稅率等影響。
個人所得稅下降30.1%,主要是去年提高基本減除費用標準、調整稅率的政策翹尾和今年增加6項專項附加扣除的減稅效應疊加釋放。
前述專家認為,減稅降費政策措施對激發(fā)市場活力、降低企業(yè)負擔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市場主體反映積極,普遍認為今年國家減稅降費力度超出預期,是最直接、最有效、最公平的惠企措施。
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53069億元,增長8.8%,增幅同比提高1.9個百分點,保持了較強的支出力度。
1-8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增幅比6.5%的全年預算增幅高2.3個百分點,支出進度為65.1%,與序時進度基本一致。
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本級支出22185億元,增長8.6%;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30884億元,增長8.8%。截至8月末,中央財政撥付轉移支付資金為預算的72.4%,比序時進度快5.7個百分點。
重點支出預算執(zhí)行較好。教育、科學技術支出分別增長9.2%、15.2%,社會保障和就業(yè)、衛(wèi)生健康支出分別增長8.5%、8.2%,節(jié)能環(huán)保支出增長13%,農林水支出增長8.6%。
在大規(guī)模減稅降費背景下,應該如何應對財政收支平衡壓力?
記者注意到,今年以來,國家多渠道籌集資金彌補減收。中央財政統(tǒng)籌采取增加特定金融機構和央企上繳利潤、加大預算穩(wěn)定調節(jié)基金調入力度、提高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調入一般公共預算比例等方式籌集財政收入。
此外,加大對地方轉移支付力度。2019年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預算安排75399億元,增長9%。預算執(zhí)行中,中央財政加快轉移支付預算下達進度,均衡性轉移支付、老少邊窮地區(qū)轉移支付都已全部下達地方,上述措施及時充實了地方財力,緩解了收支矛盾。
前述專家認為,總的來看,2019年預算安排對減稅降費的影響有較為充分的準備,中央預算收支平衡可以得到保障。個別地區(qū)受重點行業(yè)利潤下降等因素影響,加上減稅降費幅度較大,完成收支預算存在一定困難。
他指出,中央財政在加大對地方轉移支付力度基礎上,指導和督促地方開源節(jié)流,做好預算平衡。地方在此過程中,如果觸發(fā)預算調整的條件,應嚴格按照預算法等有關規(guī)定編制預算調整方案,按程序提請本級人大常委會審查批準。是否調整預算由地方根據(jù)本地情況研究確定。從目前了解情況看,個別省份和部分市縣已實施或計劃實施預算調整。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lián)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xiàn)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