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2018-03-27 14:11:20
上周,市場關注度比較高的新聞是美團與滴滴兩家“獨角獸(市場估值在10億美元以上)”企業(yè)進行的廝殺。
上周末有媒體報道稱,美團落地上海剛剛兩天,日完成訂單量就已超過25萬單,同比21日(15萬單)增長超66%,司機平均接單時長為5秒鐘;在第三日(周六),完成訂單量已突破30萬單。
在中國各大中城市,無論是打車、租車還是網約車市場,其競爭都遠未達到充分的程度。由于出租車、網約車等城市交通行業(yè)長期處于政府管控之下,市場開放度提升緩慢,一些城市的市場準入門檻仍然沒有降低,由此造成許多放松管制城市的網約車市場,在尚沒經過競爭的情況下,幾家、甚至一家企業(yè)憑著聚攏的風投資金,便已然在網約車行業(yè)形成新的市場壟斷,從而掌控了市場定價權的局面。美團打車在其進入的城市中迅速取得1/3乃至更多份額的事實,充分說明了出租車市場的空間有多大。
外賣快送行業(yè)屬于新業(yè)態(tài),政府管控較少,市場準入門檻較低,進入成本不高,因而競爭相對激烈,其他快送企業(yè)在服務質量及其價格方面都有或大或小的定義權,所以,這個市場難以出現(xiàn)像網約車市場那樣基本上由一家企業(yè)掌控定價權的現(xiàn)象。這就是說,在多家競爭格局下再加入新的競爭者,一般而言,這種競爭除了將競爭環(huán)境嚴酷化以外,已經很難再有為消費者創(chuàng)造紅利的空間。相反,任其發(fā)展這種嚴酷,倒是有可能最終損害消費者的利益。
對于消費者而言,市場主體的競爭可以為其帶來競爭紅利,從而為其節(jié)約購買產品和服務的成本。沒有競爭、或競爭不充分的市場,消費者一定是人多勢弱的群體。從網約車市場開始時的短暫競爭,到后來一家獨大的過程,正與消費者短時享有競爭紅利、而后紅利倏忽消失的過程相吻合。從這個意義上講,美團打車來得正是時候,或者說早就應該有其他市場主體參與網約車市場的競爭,為消費者帶來競爭紅利。
通過市場競爭而形成的紅利,在更大程度上是市場競爭的結果。就使消費者享有競爭紅利而言,市場競爭本身比參與市場競爭主體的任何美好動機和動聽言辭都要有效得多。也正是從消費者的角度出發(fā),市場競爭不是市場競爭主體間比拼資本規(guī)模的游戲,更不是以一家獨大壟斷市場為目的而不顧成本—收益原則、不惜魚死網破摧毀競爭對手的爭斗。
從現(xiàn)有情況看,在美團打車落地的城市,消費者正在用兜里的鈔票為網約車市場的競爭方投出選票,做出選擇。當然,市場競爭的利器就是價格,后來者也正是憑借這個利器使競爭各方不得不壓縮利潤空間,形成市場均衡價格,其結果相當于將原來市場壟斷者的利潤分享給消費者。前此網約車市場價格畸高且呈板結化趨向,就在于缺少競爭者進入。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各大城市應該為后來競爭者敞開大門。
來源:經濟觀察網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xiàn)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