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重磅原創(chuàng)

每經網首頁 > 重磅原創(chuàng) > 正文

究竟是新基金還是老妖精 這些基金捂了三年才發(fā),還能不能買?

每日經濟新聞 2017-03-21 21:29:47

自打去年8月新發(fā)基金數量超過200只、創(chuàng)下歷史記錄之后,基金發(fā)行速度就迎來了一波“小陽春”、一直居高不下。就在昨天(3月20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數了數正在發(fā)行的基金也有134只(A、B、C份額分開計算)。雖然和巔峰時期不可同日而語,但想想2011年全年才發(fā)行212只基金,那么134只的數量也是相當驚人了。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李蕾    

Graywatermark.thumb_head

每經記者 李蕾  每經編輯 肖鴻月

自打去年8月新發(fā)基金數量超過200只、創(chuàng)下歷史記錄之后,基金發(fā)行速度就迎來了一波“小陽春”、一直居高不下。就在昨天(3月20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數了數正在發(fā)行的基金也有134只(A、B、C份額分開計算)。雖然和巔峰時期不可同日而語,但想想2011年全年才發(fā)行212只基金,那么134只的數量也是相當驚人了。

不過另一個真相可能更讓人吃驚——雖然這些基金號稱正在發(fā)行的“新”基金,但里面有為數不少的基金卻是不折不扣、如假包換的“老”基金,有的甚至在2014年就拿到了批文,一只基金捂三年,直到現(xiàn)在才正式發(fā)出來,其背后的原因也是相當令人玩味。

這些基金到底能不能買?下面就來揭曉答案。

“老”基金裝嫩,最早竟有2014年的

最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接到爆料,稱近期正在發(fā)行的新基金中有幾只是2015年就拿到了批文的老基金,于是我們對發(fā)行中的基金做了一個全面的統(tǒng)計,結果顯示如下:

根據《證券投資基金法》第四十三條的規(guī)定,基金管理人應當自收到核準文件之日起6個月內進行基金募集。而正如大家所看到的,這100多只基金中,有16只都是在2016年前就拿到了批文,早就超過了這個期限。而如果以3月20日為基準,新發(fā)基金中準予注冊募集時間距離這一天超過6個月時間的也有65只,幾乎占據了半壁江山。

值得一提的是,還有幾只基金產品甚至是在2014年就得到了監(jiān)管機構的發(fā)行許可,但直到2年多乃至近3年后的今天才正式發(fā)行。其中,時間最早的是2014年7月被準予注冊的上銀慧增利,以及2014年9月的另一只貨幣基金。同樣的情況還發(fā)生在本月剛剛公布了基金合同生效公告的中銀理財90天債券型基金上,其公告里赫然寫著“本基金經2014年12月3日中國證券監(jiān)督管理委員會證監(jiān)許可【2014】1306號文準予募集注冊”。

此情此景,不由得讓人感嘆一句:遠觀以為是“小鮮肉”,近看才知道都是老司機!

不過作為一枚基金老江湖,咱更關心的還是背后的故事:雖然這些基金現(xiàn)在也發(fā)出來了,不過和當初申報時相比不論是市場行情還是整體環(huán)境是否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呢?《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決定再針對這些2016年前就準予發(fā)行的“老臘肉”做一個當時所處的點位統(tǒng)計,以權益類產品為主。

今天(3月21日)的上證綜指是多少呢?3261.61點,截然不同的位置和景象。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或許這些基金在此時才開始發(fā)行、建倉確實躲過了2015年的一波下跌,但也不得不說錯過了做波段和抄底的機會。如果趕在2015年年底發(fā)行,其實是非常好的抄底時機,去年的績優(yōu)基金大批都是如此。

此前曾有公開數據顯示,目前已經拿到批文、正在等待發(fā)行的基金還有超過400只,其中又會有多少是“舊瓶裝新酒”呢?我們還將繼續(xù)保持關注。

去庫存OR等風來?專家建議:這類基金不要買

對于基金公司為何會“報而不發(fā)”,一位華南公募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解釋,原因是多樣化的:“有時候是提前儲備著,等著合適的行情或者合適的客戶。有些是運氣不好,遇上了監(jiān)管規(guī)則調整,比如以前分級基金、保本基金比較火的時候大家就扎堆上報,報了很多,后來砸手里的情況也不少。還有一些是市場行情變了,比如去年年底債券市場情況很不好,債券基金一時半會發(fā)不出去,所以申報了的也沒有發(fā)。”

而另一家中型基金公司產品部人士則直截了當地表示,去年下半年以來不少新申報的基金都是公司儲備的“殼”,比如定制基金、打新基金等等,“批準下來了還在等客戶吧”。

上海證券基金評估研究中心負責人劉亦千也表示,不少基金之所以沒銷售,不是因為對這類基金不看好,而是銷售難度太大,市場沒跟上。

“這也很容易理解,申報儲備,發(fā)行市場好轉就發(fā)行。畢竟之前申報產品成本不高,這是規(guī)則之下基金公司的自然選擇。”

那么最近基金公司大力發(fā)行“老”產品,是否因為等到了較好的市場行情?風真的來了?經過一番探訪之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fā)現(xiàn),事實未必是這樣。

早在去年年底,監(jiān)管機構就下發(fā)文件稱,要對超期未募集產品數量占比超過60%的基金公司進行現(xiàn)場檢查,近日更是明確這類公司每個月內只能申報一只新產品了。正因如此,公募們掀起了“去庫存”的高潮,加速消化過去的存量,“老”基金們也迎來了春天。而隨著委外新規(guī)的頒布,這種情形或許要戛然而止了。

那么對于普羅大眾來說,這段時間瘋狂發(fā)行的新基金到底能不能買呢?一位第三方評價人士表示,首先這類基金都有“快速發(fā)行、提前結束、高度疑似委外”的特點,投資者就算是想買也來不及。而就算可以買入,他也建議大家“就像定制基金一樣不適合普通投資者,還是不要買了”。

該人士同時表示,如果對于基金公司來說去庫存尚有難度,那就“直接申請作廢算了,反正也發(fā)不掉,還是別強行去了”。

劉亦千也進一步指出,投資者是不是買這類基金,主要還得看這個產品是不是投資者的“菜”,和其是不是“庫存”關系并不大。“還是老生常談的話題,要參考基金的投資風格、策略、基金管理人規(guī)模、基金經理過往業(yè)績等等,綜合考慮。”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lián)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xiàn)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新發(fā)基金 公募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免费va国产高清不卡大片,笑看风云电视剧,亚洲黄色性爱在线观看,成人 在线 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