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證券報 2015-12-24 14:26:16
梳理近期的二次舉牌案例,“小步建倉”+“大舉加倉”的兩階段操作手法并不鮮見,如安邦舉牌大商股份、歐亞集團 ,寶能系掃貨萬科。
舉牌,再舉牌!
摻雜著資本利益糾葛,迎合著歲末題材寡淡,貫穿全年的舉牌主題在年底正迸發(fā)出更強的熱度。手頭充裕的資本玩家,已然不滿足于5%的常規(guī)界限,用一次又一次的舉牌展現(xiàn)著資本的意志。
熙攘喧囂固然好看,寶萬之爭不乏熱鬧,但梳理舉牌以及二次舉牌的發(fā)展軌跡,其隱藏背后的資本邏輯更值得市場各方深思。
與前期舉牌潮相比,四季度愈演愈烈的連環(huán)舉牌呈現(xiàn)出更多亮點:首先,在舉牌節(jié)奏上,二度舉牌往往一改此前的謹慎,不計成本快速掃籌;其次,在舉牌主體上,私募、險資蓋過了舉牌雙雄的風頭;再次,在標的選擇上,從此前偏愛小市值轉向有業(yè)績支撐的白馬股。
在市場人士看來,資本向來逐利而動,無論險資還是私募,一方面是為年底業(yè)績做沖刺,另一方面也為來年發(fā)力做鋪墊。“在5%股東不得反向操作等諸多限制之下,舉牌在A股已經(jīng)有著更深含義??紤]到市場化趨勢的持續(xù)加強,舉牌無疑將演化出更多玩法,買,還是再買,將成為更多資本方的戰(zhàn)略考量。”
不計成本明牌強攻
資本方在二次舉牌時,無論是出手時間,還是買入頻率,明顯比首次舉牌要爽快許多,其往往是在首次舉牌后沒過多久,即很快完成籌碼搜集,再度達到舉牌線
看慣了爬行買入、避線增持,四季度突然出現(xiàn)的強攻舉牌強力沖擊了市場對資本力量的認識,鋒芒畢露的資本玩家越來越多地出現(xiàn)在市場之中,豪擲千金、大舉掃貨。
據(jù)上證報資訊數(shù)據(jù)統(tǒng)計顯示,今年四季度以來已有十幾家上市公司被單一資本方舉牌兩次或兩次以上,其中不乏近期備受關注的萬科A、同仁堂等熱議案例。
值得注意的是,資本方在二次舉牌時,無論是出手時間,還是買入頻率,明顯比首次舉牌要爽快許多,其往往是在首次舉牌后沒過多久,即很快完成籌碼搜集,再度達到舉牌線。
以安邦對同仁堂的連環(huán)舉牌為例,12月23日,同仁堂發(fā)布最新的權益變動書,截至12月22日,安邦對同仁堂的持股比例已經(jīng)達到10%,完成第二次舉牌。此時距離安邦首次舉牌僅有10個交易日,其中還包括舉牌達到5%后必須暫停交易的兩天。
細看交易過程,可見安邦二度舉牌時的買入決心和效率明顯比首次提升了不少。安邦第一次舉牌的建倉時間可以追溯至2015年9月,公開資料顯示其在9月和11月分別買入了4.05萬股和1164.0116萬股。彼時,安邦似乎對是否舉牌仍有所顧慮,其買入行為也并未在盤面上引發(fā)波動。
不過,在首次舉牌完成之后,安邦明顯換了一副“嘴臉”,在其僅有的可操作的8個交易日中,火速買入約6857.35萬股同仁堂股份,買入成本則迅速從每股26元、27元的區(qū)間增加至33元以上。而在安邦的巨量買單助推下,同仁堂在幾個交易日明顯呈現(xiàn)出放量上揚的態(tài)勢,股價從12月初的26.45元攀升至最新的41.31元,昨日盤中甚至一度創(chuàng)下歷史新高。
在熟諳交易的市場人士看來,安邦對同仁堂舉牌前后的風格轉變明顯是順勢而為。“舉牌之前,市場并不知道同仁堂是安邦的獵物,逢低買入、小步建倉有利于降低成本,但在舉牌之后,跟風盤已經(jīng)認識到同仁堂的價值,安邦只能先下手為強,即使抬高股價也要完成建倉,否則被市場游資一炒,成本可能就不是增加20%那么簡單了。”
梳理近期的二次舉牌案例,“小步建倉”+“大舉加倉”的兩階段操作手法并不鮮見,如安邦舉牌大商股份、歐亞集團,寶能系掃貨萬科。
金融資本歲末狂歡
即將過去的四季度,險資和私募幾乎占據(jù)了“舉牌”主戰(zhàn)場,寶能、安邦、生命這樣的險資以及崔軍、思考投資這樣的私募笑傲江湖
三季度,在股市巨幅震蕩中挺身而出的“舉牌雙雄”——由單祥雙掌舵的中科招商以及劉益謙麾下的國華人壽,無疑是市場最大的亮點。然而,市場逐漸風平浪靜之后,“舉牌雙雄”卻逐漸銷聲匿跡,鮮有表現(xiàn)。與之相比,由險資和私募組成的“金融舉牌隊”卻在四季度大放異彩,上演歲末狂歡。
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在即將過去的四季度,險資和私募幾乎占據(jù)了“舉牌”主戰(zhàn)場,寶能、安邦、生命這樣的險資以及崔軍、思考投資這樣的私募笑傲江湖。
以最受關注的萬科A為例,根據(jù)最新的披露信息,截至12月15日,安邦在萬科停牌前夕再度大舉吸籌,持股比例已增至萬科總股本的6.177%。與此同時,寶能系也將持股比例增至23.523%,而此時距離寶能系第三次舉牌尚不足月。
在業(yè)內人士看來,險資面對新保險監(jiān)管體系“償二代”實施前的資產(chǎn)配置戰(zhàn)術調整,以及監(jiān)管層對保險資金投資藍籌股票監(jiān)管比例的放寬,給險資提供了巨大的施展空間,其一而再、再而三地舉牌亦在情理之中。
“既然險資能買,現(xiàn)在的價格又不高,為何不連續(xù)舉牌來加倉呢?”某險企投資人士告訴記者,按照現(xiàn)行規(guī)則,舉牌之后6個月內不得反向操作,既然前期股份已經(jīng)鎖定,那么在沒有更好標的的情況下,舉牌之后肯定要繼續(xù)加倉,直接買到自己需要的倉位。
該投資人士認為,保險公司存在“從節(jié)約資本的角度,通過調整資產(chǎn)配置戰(zhàn)術,來實現(xiàn)提升償付能力充足率”的需求,考慮其“二次舉牌”的一些投資標的股權頗為分散,如果能夠憑借著較高的持股比例提名董事進入董事會,對于提升償付能力充足率也有不小的幫助。
與險資“有錢任性”的“二次舉牌”不同,私募“二次舉牌”的訴求點則在控制權和影響力上。
在崔軍六次舉牌新華百貨之后,新華百貨12月9日披露,崔軍近日通過旗下兩家公司再度增持新華百貨2%,致使其股權比例上升至32%,取代原先的物美系成為公司第一大股東。
在完成了最大限度的買入之后,按照其一貫行事風格,崔軍顯然會重新啟動改選董事會。有熟悉崔軍的知情人士告訴記者,其一直對上市平臺頗為向往,新華百貨可能是其此輪舉牌的試水之作,一旦時機成熟,其可能對其他公司展開類似行動。
“看重組”變成“追白馬”
對比三季度“搶小票”的舉牌邏輯,四季度的“二次舉牌”明顯偏向了白馬股,資本方的選擇標準也從“看重組”變?yōu)?ldquo;買白馬”
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10月以來被“二次舉牌”的公司大多屬于商業(yè)貿易、房地產(chǎn)以及銀行板塊,按照最終控制方的屬性來看,這些公司大多是國企性質,而非“舉牌雙雄”熱衷的民營性質。
12月22日,歐亞集團、大商股份雙雙發(fā)布提示公告披露,安邦保險繼12月10日對兩公司實施同步舉牌后,又于12月18日同時二度舉牌兩公司,短短7個交易日內,安邦對兩公司的持股比例均已達到10%。
截至目前,包括歐亞集團、大商股份在內,加上農產(chǎn)品、南寧百貨、新世界,已有5家商業(yè)百貨類上市公司被險資“二次舉牌”,即持股比例達到10%及以上。此外,寶能系對合肥百貨的持股比例也已經(jīng)達到6.72%。
回溯險資去年的建倉情況,商業(yè)百貨類上市公司同樣榜上有名。對此,有業(yè)內人士分析稱,這類上市公司大多屬于資產(chǎn)富裕型,按照重置價值估算,其價格并不算高;另一方面,這些公司的整體市值并不算大且流動性較好,險資買入無論持有還是將來退出都較為容易。
上述保險投資人士則認為,盡管近期舉牌方來勢洶洶,但從買入標的來看,其并非亂投一氣,而是選取有著明顯業(yè)績支撐、行業(yè)護城河的白馬股。“或許在買入過程中,第二次舉牌時的成本已經(jīng)較高,但考慮到其潛在價值及安全邊際,我們依然覺得這筆買賣很劃算。”
如此操作手法與三季度的“舉牌雙雄”似乎截然相反。據(jù)上證報資訊統(tǒng)計,“舉牌雙雄”截至三季度末共計進駐55家上市公司,其中中科匯通26家、國華人壽29家,總計耗資313.75億元,尚不及寶能系一家對萬科的買入金額。
“無論選小票還是白馬股,舉牌方的選擇都與自身情況密不可分。中科招商旗下?lián)碛写罅康臄M上市項目,其舉牌小票對未來這些項目證券化有著極大的幫助。但對保險公司來說,其更希望追求穩(wěn)健的長期投資收益。不僅如此,對藍籌股的配置也能幫助公司更好地改善償付能力。”滬上某私募人士分析認為。
在采訪中,某市場觀察人士則向記者提供了另一種觀點,其認為在注冊制落地之后,殼資源的稀缺程度已在削弱,有著業(yè)績支撐的白馬股開始吸引資本的關注,險資連續(xù)舉牌只是向市場提示了這一點,未來對白馬股的“二次舉牌”或將成為潮流。
部分上市公司被資金舉牌一覽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xiàn)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jīng)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