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證券報 2012-09-11 11:56:15
在多種穩(wěn)增長的措施連續(xù)發(fā)力的情況下,PPI毫無企穩(wěn)跡象,確實十分反常。在這種時候,決不能只考慮政府投資、基礎設施投資和公共設施投資,而應把著力點更多地放在生產性投資方面,進而在政策、資金等方面,給實體企業(yè)、民間資本等更多的支持和引導。
8月的宏觀經濟數據,不算太出乎市場預料,而結構問題更令人擔憂。
雖然有專家表示,8月的CPI同比上漲2.0%,未能完全反映物價變動水平,真實度值得懷疑。但這已不重要。即便CPI再增加零點幾個百分點,達到2.5%左右,使其更加準確、可靠地反映價格的變動情況,也解決不了什么問題。因為,央行這一段時間以來頻繁采用逆回購的方式代替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已說明2%足以能讓央行在政策調整方面更加理智、更加謹慎。倒是PPI仍處于下降通道,且降幅始終居高不下,對此,需要有更加深入細致的分析和研究。該降的不降,不該降的卻繼續(xù)在降,這樣的矛盾格局,確實很讓人糾結,讓人擔憂,讓管理層左右為難。
原本以為,經過一段不算短時期的調整,CPI可以進入平穩(wěn)下降或相對穩(wěn)定的階段,從而為貨幣政策的下一步調整打下良好基礎。而且有分析認為,CPI若要反彈,也要看經濟企穩(wěn)回升的情況,看PPI的傳導,看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和輸入型通脹的壓力大小。但剛剛進入“1”時代,就迅速返回到“2”時代,且未能真實反映價格的變動情況,還是有些始料未及。如果不采取強有力的政策措施和行政手段,誰也無法保證,今年后幾個月,CPI不會繼續(xù)運行在逐步反彈的通道之中。如果CPI繼續(xù)出現反彈,且反彈的速度超過預期,那么,降準、降息等政策調控手段的空間將越來越小。
更為嚴峻的是,在國際大宗商品價格7、8兩個月連續(xù)上漲、國內各種穩(wěn)增長的措施連續(xù)發(fā)力的情況下,PPI卻毫無企穩(wěn)跡象,這確實十分反常。最可能的原因,就是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yè)依然處于十分艱難的境遇中。
事實也是如此,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國家統計局日前聯合發(fā)布的8月中國制造業(yè)PMI數據為49.2%,比上月下降0.9個百分點,年內首次低于榮枯線。其中,新訂單指數為48.7%,比上月繼續(xù)下降了0.3個百分點;生產指數也繼續(xù)回落,為50.9%,比上月又下降了0.9個百分點。而作為衡量經濟景氣程度的硬指標之一——8月的月發(fā)電量、日均發(fā)電量、日最大負荷、日均最大負荷等,與7月的情況相比,也均出現了環(huán)比下降。顯然,PPI跌幅的持續(xù)擴大,反映了內需疲弱的局面仍未改善,企業(yè)去庫存化之路還很艱難,那種中國經濟邁入了去庫存化尾期的判斷已不攻自破。另外,這還反映了諸多領域產能全面過剩的困境,加劇了工業(yè)品生產領域潛存的通縮隱憂,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并未減輕。
沒有訂單,就沒有生產,沒有生產,就沒有市場,沒有市場,就沒有投資,最終,PPI就只能繼續(xù)運行在下行通道。這應視為一種惡性循環(huán)。筆者并不認為PPI漲幅大就是好事,畢竟,PPI過快上漲,對經濟的穩(wěn)定、特別是價格的穩(wěn)定也是有害的。但PPI始終處于下行通道,則絕非好事。至少,它表明經濟很不景氣,實體經濟步履維艱。
近一段時間以來,中央和地方都在采取各種各樣的“穩(wěn)增長”措施。特別是9月5日、6日兩天,國家發(fā)改委一下子批復了上萬億的投資項目。而所批復的項目,全部是能夠對經濟產生快速拉動效應的政府性投資項目、基礎設施項目和公共設施項目,比4萬億投資的政府性還要強。如果這些項目得以實施,相信在不長的時間內就能起到十分明顯的效應。關鍵在于,雖然這些項目能對部分行業(yè),如水泥、鋼材、道路機構等產生積極的影響,推動實體產業(yè)和制造業(yè)的復蘇。但是,如果其他實體企業(yè)和制造業(yè)仍無法有效復蘇,其作用也是比較有限的,弄不好,會留下許多新的“后遺癥”。
更重要的是,這些新批準的政府性投資項目、基礎設施項目、公共設施項目,資金從哪里來,是一個很現實、很嚴峻、很重要的問題。在地方政府負債已經十分沉重的情況下,如果繼續(xù)依靠負債來建設和完成這些項目,將未來的錢過度地拿到今天來用,后果是不堪設想的。
這就是矛盾,也是困局。眼前的問題不能不去解決,未來的問題又不能不去考慮。理想的做法是,無論是新批準的政府性項目、基礎設施項目、公共設施項目,還是早就批準的同類項目,都必須把吸引社會資本當作最主要的手段,而不是一味地依靠政府負債。政府固然可以再增加一些負債,但這些新增的負債只能用來與吸引社會資本相配套,發(fā)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只有這樣,這些項目的負面影響才可能降到最低程度。
在進一步發(fā)揮政府投資拉動作用的同時,還必須特別關注實體企業(yè)和制造業(yè)的處境,全力幫助實體企業(yè)和制造業(yè)走出困境。當下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切切實實地減稅,而不能再光打雷、不下雨。因為,從媒體報道的情況來看,多數地方都沒有很好地落實減稅政策。在有些地方,結構性減稅變成了加稅;在有些地方,不僅不減稅,反而還因為巨大的財政壓力而想方設法突擊征稅。這樣的勢頭,必須盡快糾正,堅決剎住。如若不然,實體企業(yè)和制造業(yè)將何以為繼?
8月的經濟數據,既很矛盾,很糾結,也很現實。越是在這種時候,宏觀經濟政策的調整和把控就越該謹慎、小心,嚴格注意把握好節(jié)奏和力度,有節(jié)有制。投資拉動固然重要,但絕不是只考慮政府投資、基礎設施投資和公共設施投資,而應把著力點更多地放在生產性投資方面,進而在政策、資金等方面,給實體企業(yè)、民間資本等更多的支持和引導,力爭使實體企業(yè)快速復蘇,讓民間資本能消除顧慮,激發(fā)出熱情,主動參與到穩(wěn)定經濟增長的大潮中來。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