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1-12 01:25:13
何志成(經濟學家)
截至2011年12月30日,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報6.3009元兌1美元,與2011年初的6.6215:1相比,累計上漲了5.1%,較2010年人民幣對美元3%的升幅再創(chuàng)新高;即期匯率盤中也一度創(chuàng)下6.3070元人民幣兌1美元。
在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以中間價和即期匯率繼續(xù)維持“勻速”上升的同時,2011年國內CPI仍然是持續(xù)高位運行,人民幣的單位購買力在貶值趨勢中,以CPI衡量,一年約貶值5.5%。這就讓人有一種感覺:人民幣匯率對外升值,人民幣等額購買力在國內市場可以換取的實物越來越少,人民幣對內出現(xiàn)貶值現(xiàn)象。很多媒體將此稱為人民幣“外升內貶”現(xiàn)象。
人民幣對內貶值是偽概念?
人民幣匯率對外持續(xù)升值,并不意味著人民幣的整體國際購買力持續(xù)地升值。用經濟學解讀可以概括為兩大原因:首先,匯率是國際間進行勞動力價值比較時的價值尺度。但這有兩大前提條件,一是匯率充分市場化、自由化;二是外匯市場等同于商品貿易市場。這兩個條件對人民幣匯率來說都不存在,或者相距甚遠,但有一點不可否認,歐美日等發(fā)達國家勞動力價值相對高估,人民幣內涵的勞動力價值相對低估,作為市場要素的勞動力價格還比較低,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因此人民幣兌美歐日等發(fā)達地區(qū)貨幣匯率還將持續(xù)升值。
第二個原因是,人民幣匯率的國際比較是不充分的,流入國際市場與外國貨幣進行勞動力價值比較的那一部分貨幣量是受到“管制”的。從供求兩方的關系解釋,就是美元、歐元盤子很大,供應量很充分,而人民幣的國際流量很小,人民幣匯率容易升值。換句話說,如果人民幣資本項下可兌換,人民幣實現(xiàn)自由買賣,人民幣匯率未必能夠一路升值。因此,當人民幣匯率真的有一天實現(xiàn)上下波動之時,離人民幣自由兌換也就不遠了。
人民幣國內購買力持續(xù)貶值更是個偽概念。嚴格意義上說,應該是“單位(或曰等額)人民幣的國內購買力持續(xù)貶值”,不是中國勞動者的勞動力價值持續(xù)貶值。中國勞動者獲得的人民幣報酬在過去十幾年是持續(xù)大幅度增加的,當然不排除分配不均,但是一個勞動者相對歷史比較,收入是增加的,總的購買力也是持續(xù)增加的,中國勞動者的勞動力價值仍然處在升值趨勢中。
人民幣失去保值增值功能?
我們應該看到,中國勞動者消費的主體結構已經發(fā)生了質的變化,以前是以溫飽為主,現(xiàn)在則是以體面為主;以前只需要幾種商品就可以“滿足”人民的消費需求,現(xiàn)在可能需要幾千種、幾萬種,與人民幣相對應的商品或曰生產要素,有升有降。更重要的變化是,以前幾乎都是吃光花光,現(xiàn)在很多勞動者都有了結余,有了財富,而這些財富絕大多數(shù)都是以人民幣計價的。投資需求出現(xiàn)了,保值增值需求大幅度提升,而如何實現(xiàn)人民幣資產的保值增值,成為廣大勞動者普遍關心的大問題。因此,所謂人民幣“外升內貶”的炒作,折射出全社會對人民幣資產能否保值增值以及單位人民幣如何實現(xiàn)“保值功能”的擔憂。
人民幣是否失去了保值增值功能呢?這也是個偽命題。人民幣購買力所對應的既有消費品,也有投資品,比如股票;還要兼具消費品功能的投資品,比如房地產,它們的價格是否永遠貶值呢?肯定不是,關鍵是你在什么時候買。未來,人民幣還可以走向世界,通過貨幣兌換實現(xiàn)保值增值,更有一個什么時候,什么點位進場的問題。買的時機對,買的東西對,就能夠實現(xiàn)保值增值。
我們也必須承認,過去兩年,中國投資者普遍有這樣的焦慮:存什么都不保值,買什么都賠,什么時候進場都不是好的“買點”。比如國家一直鼓勵大家參加銀行儲蓄,即支援國家建設,自己也有利息收入。但每一個中國人都知道,在單位人民幣持續(xù)貶值的大趨勢中,負利率周期很難逆轉,一味地儲蓄實際就是給國家繳稅。很多國家在負利率時代,房地產和股票等資產價格都是漲的,但中國在2011年的資產價格卻出現(xiàn)嚴重的貶值趨勢,房價跌、股價也跌。因此人們很焦慮,尤其是有一點結余的勞動者。
投資機會往往是跌出來的
結余的人民幣怎么實現(xiàn)跨時空的勞動力價值交換是個大課題,但不等于是個偽命題,因為這個通過努力是可以做到的。投資的機會往往是跌出來的,在中國更甚。
相比勞動者的財富結余和貶值,各級政府的養(yǎng)老基金也是如此。過去幾年總量增加,但相對通脹后的購買力都是貶值的,有些專家建議可以容許一定比例的養(yǎng)老金進入股市,但更多的專家堅決反對,認為老百姓的養(yǎng)老錢絕不能進入股市——遭洗劫。
市場可能回答了這一點,證監(jiān)會主席郭樹清十幾天以前開玩笑地對相關人員說,希望社保基金拿出一點點錢進入股市。很多經濟學家立即反對,也有人說,那一點點社保基金不可能推升股市。但現(xiàn)在大家都明白了吧,郭樹清的玩笑話其實是大實話——2100點附近既是歷史大底,政策大底,股市之所以會一路低迷,就是要給社?;稹秴R金等國家隊資金砸出一個可以穩(wěn)穩(wěn)獲利的大底,甚至還要給它們完成建倉做好輿論準備。當時若社?;鹱龊昧诉M入股市的準備,且利用元旦節(jié)前的幾天完成建倉,僅僅這兩天,已經賺得盆滿缽滿了。雖然有些人說,中國不能進行長期價值投資,養(yǎng)老基金更不能。但爭論永遠是蒼白的,關鍵是抓住時機,能不能抓住A股市場的大機會。
無論是國家儲備,還是老百姓的中長期儲蓄,未來都必須尋找投資渠道和投資時機,才能實現(xiàn)保值增值。有人說,只能投資實體經濟,不能助長社會金融資源 “脫實向虛”。這種說法表面上很正確,其實也是“偽的”,當實體經濟到處都是產能過剩時,當實體經濟缺乏創(chuàng)新能力時,投資實體經濟的風險更大。
避免人民幣單位購買力貶值,這個說法本身就不科學,應該是力求實現(xiàn)人民幣中所內含的勞動力價值,在跨時空的交換過程中爭取最大限度的保值增值。對此,國家有很多事情需要去做,比如像美國那樣,不僅容許社?;稹B(yǎng)老基金參與多元化的投資,而且給予免稅;比如容許人民幣自由兌換,讓中國的勞動力價值更自由更方便地參與國際市場交換;每一個投資者也有很多事情要做,而最重要的是學會多元化或曰雞尾酒式的投資。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lián)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xiàn)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