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6-16 01:36:31
近年來,司法實踐領域出現(xiàn)了名為“刑事和解”的新生事物,也就是群眾俗稱的“花錢買刑”或“以錢買刑”。社會各界對此一直存在廣泛的爭議,在法學界與司法界也有不同觀點。目前來看,盡管“刑事和解”有其積極的一面,但必須引起高度警惕的是,在我們這個傳統(tǒng)上的“人情社會”之中,“以錢買刑”極有可能被扭曲為“富人豁免權”,那將嚴重危害司法公正。
其實,追溯“刑事和解”的來源,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一個尷尬的事實:恰恰是由于“法律白條”現(xiàn)象的普遍存在,導致受害者一方雖然贏了官司卻得不到賠償,一些基層法院才逐漸開始嘗試“刑事和解”,以激勵犯罪嫌疑人一方積極履行賠償義務,而其得到的“實惠”則是減輕處罰直至免除處罰。從其來源看,所謂的“刑事和解”,其實反映出基層法院缺乏執(zhí)行力的尷尬,某種程度上更像一個 “不得已而為之”的 “偽創(chuàng)新”,其正當性顯然還值得追問。畢竟,刑事犯罪所造成的傷害,往往不是金錢所能補償?shù)模粦摗耙毁r了之”,并且對其他獲刑者也不公平。
事實上,既然開了一道“刑事和解”的口子,自然就會有人千方百計“鉆窟窿打眼”?;蛟S,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導致這類現(xiàn)象:通過 “關系”或“背景”的撐腰,一些犯罪嫌疑人及其家屬將提出只有在“刑事和解”的前提下才肯賠償,否則就讓受害者一方落個“人財兩空”,以此威脅對方接受所謂的“刑事和解”。其實,這種不良現(xiàn)象早已出現(xiàn),一些法官或律師也在以“掮客”身份出現(xiàn)。那么,一旦“刑事和解”走向正式化,必將催生更多類似現(xiàn)象。如此一來,“刑事和解”就成了富人“以錢買刑”甚至“以錢買命”的通衢大道,乃至扭曲為一種現(xiàn)實意義上的“富人豁免權”,或將直接催生一種新型司法腐敗,會對司法公正造成長期而深遠的傷害。
可見,對于帶有“以錢買刑”嫌疑的“刑事和解”,絕不能隨便打著“創(chuàng)新”的旗號去濫用。從長遠來看,通過完善財產凍結、終生追償、國家賠償?shù)戎贫?,并切實增強各級基層法院的?zhí)行力建設,都遠比“刑事和解”更有利于司法公正。畢竟,我們不該讓那些受害者流著淚去簽署一份帶血的“城下之盟”,更不能去承受一種實質上的“富人豁免權”對社會造成永久傷害。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lián)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xiàn)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