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0-11-25 01:02:16
至于說中國政府抑制通脹不會以犧牲經濟增長和打壓股市為代價,這是事實。筆者說過,目前中國最大的蓄水池是股市,未來可能是債券。打壓股市是愚昧的,但不打壓不等于不擴容,不等于股市會一直漲。
每經評論員 葉檀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在即,有媒體報道稱,可能明年將通脹目標提高一個百分點至4%,在宏觀政策上不再強調政策的連續(xù)性、穩(wěn)定性。與此同時,《人民日報》海外版頭版一篇題為 “保持物價基本穩(wěn)定可以預期”的文章引起廣泛關注,網絡冠以“抑制通脹不會以打壓股市為代價”的標題四處流傳。
將通脹目標提高也許是全球流動性過剩情況下的被迫產物,但這實在是自殘之舉。任何一個對國民負責任的經濟體,都不會輕易提高通脹容忍度。
美國、日本是量化寬松的中堅力量,備受輿論打擊的美聯(lián)儲主席伯南克向美國民眾信誓旦旦地表示,他不會允許CPI超過2%。伯南克的潛臺詞是,他可以為禍世界,絕對不會為禍美國民眾。雖然美國的物價有所上漲,但沒有反映在CPI數(shù)據(jù)上。
日本更是如此,龐大的日元套利大軍從來沒有成為日本經濟的推手,也沒有改變日本的通縮狀態(tài),2009年日本CPI同比下降1.3%,為史上最大降幅。預計11月26日公布的日本日元消費者指數(shù)會保持在0%以下,但是由于日本10月份CPI年率下降0.6%,因此國際經合組織預測,2012年日本CPI預料為-0.5%。日本國內的共識是抗擊經濟緊縮,而不是抑制通貨膨脹。
正是因為極低的CPI,正是因為欺人的核心通脹率,美日才敢于采取量化寬松政策為禍世界。美日絕對不會也不敢公開向國民表示,我們的政策目標是提高國內通脹容忍度,請國民承擔經濟轉型與復蘇的成本。
中國提高通脹容忍度第一個前提是,除非國際社會已經形成容忍通脹的共識,美國、歐洲將CPI警戒線上升到3%,否則中國獨自提高CPI容忍度就是為國際熱錢之淵驅中國消費者之魚。
我國目前CPI的警戒線是3%,一個從未斷絕的質疑是,官方公布的CPI有意低估了實際通脹比例。有社科院的學者利用自己的計算認為,過去5年通過人為調整,CPI大約被系統(tǒng)低估7%。統(tǒng)計局官員隨后在官方網站上撰文給予反駁。學者質疑的技術手段已經被另一位學者糾錯,但統(tǒng)計局無論怎么辯解,不可否認的事實是,我國的物價水平常年與實際感受不符,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從來不曾透明。
目前的CPI是個猜謎的游戲,統(tǒng)計局沒有及時公布CPI各項構成的權數(shù)調整的情況,以及調整的依據(jù),無法重復的數(shù)據(jù)制作過程成為水晶球下的魔術,人們通過日常指標反證CPI被低估??傮w而言,我國的CPI存在系統(tǒng)性地低估,適應農耕社會的權重,無法體現(xiàn)資本時代與城市時代人們的生活壓力。用低估的CPI來證明CPI的容忍度有必要提高,不僅是不科學的問題,更是喪失公平與良知的問題。
中國提高通脹容忍度的第二個前提是,除非統(tǒng)計局能夠公開CPI樣本與調整權重的依據(jù),否則提高CPI的容納度就是羊口奪食、與虎謀皮。
有一種聲音越來越響,就是在經濟上升階段,廣義貨幣發(fā)行量就應該上升。這話說得沒錯,但“真理”過度必為謬誤,我國的廣義貨幣發(fā)行量早已經超過了經濟所必須的規(guī)模,支撐了相當于GDP兩倍的房地產市場與一度超過GDP的股票市場,可以想象,一旦國有資產、城市化過程中圈來的土地如猛虎出籠,中國的M2與CPI該有多么可怕。
有人算過,20年前中國房產沒有市場價格,現(xiàn)在中國人的房產總值差不多有80多萬億元;中國銀行業(yè)的總資產在20年前還不到10萬億元,現(xiàn)在則是90萬億元。套現(xiàn)的貨幣如果有1萬億元從房地產市場逐步退出瞄準農產品市場,將使農產品價格整體上漲15%。我國的貨幣發(fā)行機制缺乏獨立性,所謂M1與M2是依著葫蘆學畫瓢,與美國并不相同,因此M2的高低必須建立自己的標準與體系。事實上,如果中國真能一直遵循M2年均增長16%左右,輔之以經濟與貨幣資本市場的超速發(fā)展,并不會形成現(xiàn)在的局面。
多家機構的預測,明年中國新增信貸規(guī)模預計將縮減至6萬億~7萬億元人民幣,廣義貨幣供應量增速目標可能為16%。這里在緊縮,那里提出容忍通脹,如此矛盾、如此荒誕的行為不應該見之于當下。
至于說中國政府抑制通脹不會以犧牲經濟增長和打壓股市為代價,這是事實。筆者說過,目前中國最大的蓄水池是股市,未來可能是債券。打壓股市是愚昧的,但不打壓不等于不擴容,不等于股市會一直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lián)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聯(lián)系電話:021-60900099轉68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xiàn)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