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陽市新聞傳媒中心 2024-11-29 20:49:26
“沒有金剛鉆,別攬瓷器活。”這句俗話說的是一門古老的民間手藝,鋦瓷。
鋦瓷就是用像訂書釘一樣的金屬“鋦子”,來修復碎瓷器的技術。如今,隨著時代變遷,鋦瓷的手藝活并不多見。
在三臺縣潼川古城,有一間叫“鋦瓷堂”的瓷器修復工作室。在這里,時間變得緩慢悠長:一排排經(jīng)過修復的器物靜靜陳列,在光影交錯間,每一件都在訴說著歲月滄桑。
“鋦瓷堂”的主理人尹啟榮,被稱為“修補時光的手藝人”。他在鋦瓷技術上融合起金繕技藝,修復了一件件殘瓷,為這些破碎物件賦予新生。
耳濡目染
16歲隨父學鋦瓷手藝
1967年,尹啟榮出生于三臺縣潼川鎮(zhèn)廣化尹家大院。
“補壇壇補罐罐,補碗碗補盤盤……”從他記事起,尹啟榮就見爺爺、父親挑著沉甸甸的修補工具,穿梭在城鎮(zhèn)街巷、鄉(xiāng)間小道,吆喝的聲音縈繞在他耳畔。
在家族技藝熏陶下,尹啟榮便對瓷器修補技藝充滿濃厚的興趣和熱愛。
1983年,16歲初中畢業(yè)后,他為分擔家庭壓力,正式跟隨父親尹久富學習起鋦瓷手藝。
“過去的瓷碗很貴,所以用壞了舍不得扔,大家就會找手藝人來鋦碗。”尹啟榮回憶,在物質(zhì)匱乏的年代,粗糙的土陶制品如瓦罐、瓦鍋等,是許多家庭的日常用品,瓷器則顯得尤為珍貴。
“鋦瓷具有不可逆性,考驗修復者的審美和水平??椎酪獙ΨQ,不能有一點偏差……”尹啟榮說,民間修補工藝,需要尋找隱藏在器物表面的細微裂縫,精準開孔、鑲嵌、鋦釘,確保修復之處既牢固又美觀。
尤其是面對僅有數(shù)毫米厚度的瓷器時,匠人們更需要全神貫注、小心翼翼,稍有不慎便可能前功盡棄,使得原本就脆弱的瓷器徹底毀損。
在修復工作中,尹啟榮還嘗試對瓷器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給瓷碗邊的豁口,鑲嵌上一朵祥云;給破碎的水墨畫瓷碟,新添竹子圖案……
精進技藝
在破碎處創(chuàng)造美
“以前的修復技藝,主要是把打碎的瓷器拼好,用金剛鉆鉆孔,再用像訂書釘一樣的金屬鋦釘嵌住抓牢。”尹啟榮說,“現(xiàn)在,我希望在復原的同時,將破碎的瓷器變成另一件具有藝術價值的工藝品。”
在父親悉心教導下,尹啟榮掌握了祖輩傳承下來的鋦瓷技藝。
而后,他還到江西、陜西、浙江、景德鎮(zhèn)等全國各地拜訪名師,不僅與眾多古玩愛好者切磋技藝,還融匯貫通學會了金繕技藝,使其修復技術達到新高度。
尹啟榮認為,文物是要求“修舊如舊”的,要掩蓋器物的缺陷,恢復文物的原貌。但“金繕”不僅是恢復器物使用性,還在破碎中創(chuàng)造另一種美。
學成后的他,不僅能復原古老瓷器原貌,更能在裂紋走勢中,融入藝術創(chuàng)作,使修復作品兼具藝術性與創(chuàng)造性,讓古瓷器煥發(fā)新生。
堅守技藝
做一往無前的“孤勇者”
如今,瓷器、玉器等工藝品的生產(chǎn)工藝日益機械化、價格逐漸親民,導致許多原本以修補瓷器、玉器為生的手藝人紛紛轉(zhuǎn)行。近四十年來,愿意學習鋦瓷、金繕技藝的人更寥寥無幾。
尹啟榮,成為當前堅守金繕修復技藝的“孤勇者”:
2018年
尹啟榮在綿陽市涪城區(qū)注冊了“尹記陶瓷維修店”,并在川龍市場開設了第一家“尹記古玩修復工作室”;
隨后,他又在閑魚、微拍堂、域鑒等平臺開設了多家名為“尹記鋦瓷堂”的網(wǎng)店,讓越來越多的網(wǎng)友關注到這門手藝;
2021年
他在三臺縣潼川古城創(chuàng)辦了“鋦瓷堂”,繼續(xù)推廣尹氏金繕修復技藝;
2022年-2024年
2022年12月,尹記鋦瓷技藝被列入涪城區(qū)第十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2024年7月,尹氏金繕技藝被列入三臺縣第十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
從16歲入門至今,他對瓷器修復的熱愛越來越深。
尹啟榮認為,修復不僅是技藝上的挑戰(zhàn),還是情感上的交流,“我修復的不僅是物品,更是人們的惜物之心”。
人過半百,與瓷器打交道近40年的尹啟榮認為,瓷器修復與其說是一種工作,不如說這是在享受自己的熱愛。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xiàn)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jīng)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