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11-14 19:35:01
11月14日,2024智媒體50人成都會議暨每經20周年財經媒體峰會召開,探討技術如何賦能媒體融合改革。會議指出,數字化、互聯(lián)網、人工智能等技術改變了媒體生產和傳播方式,推動了新聞生產智能化。
每經記者 黃名揚 每經編輯 唐元
“新聞是媒體的生命線,但技術是媒體的未來。”在2024智媒體50人成都會議暨每經20周年財經媒體峰會上,每日經濟新聞董事長、總編輯劉學東表示。
眼下圍繞“新質生產力”,智能網聯(lián)新能源汽車、新興氫能、新材料、人工智能等行業(yè)正快速發(fā)展。在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黨委書記、中國記協(xié)新媒體專委會專家組組長、《新聞傳播學刊》副主編曾祥敏看來,科技的飛速發(fā)展也對媒體行業(yè)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數字化、互聯(lián)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出現,不僅改變了媒體的生產和傳播方式,也改變了人們獲取和消費信息的方式。在這個新質生產力迸發(fā)的時代,技術將如何賦能媒體融合改革、助力新型主流媒體的打造?
11月14日,眾多來自高校新聞傳播學院和機構、智媒體生態(tài)圈頭部企業(yè)和機構、媒體(集團)和平臺的代表共聚成都,一同探討新技術、新平臺、新思維如何促進傳媒行業(yè)的創(chuàng)新與變革。
“在技術爆炸和新詞迭出的時代,一部分人心態(tài)焦慮,害怕會被技術取代;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技術可以用來武裝自己,賦能行業(yè)創(chuàng)新融合。”而在重慶日報報業(yè)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編輯周秋含看來,當技術大潮來臨,最重要的是以積極的心態(tài)接受變化、擁抱技術。
如何高效地利用技術賦能媒體變革?在重慶,一個新的智能體已開始嘗試為新聞生產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賦予新質生產力。
據周秋含介紹,相較于以往通過熱線獲取新聞線索、通過經驗撰寫報道、通過人工審核稿件的傳統(tǒng)新聞采編方式,如今已可以利用技術在互聯(lián)網上快速獲取有益線索,通過大數據分析類似優(yōu)秀的報道案例,最后疊加人工與智能的綜合判斷,提升內容風險把控能力。
江西報業(yè)傳媒集團副總經理劉勇則指出,面對日新月異的技術革新、眼花繚亂的技術類型,還應思考一個問題:哪些技術真正是我們需要的?在他看來,以需求為導向是重點。
在他看來,傳統(tǒng)媒體目前最大的瓶頸是渠道。以此為靶點,江西從2016年開始已利用“贛鄱云”技術,實現了“全省一張網”覆蓋,成功打通省市縣三級融媒并取得積極效果。
位居國內財經傳媒第一方陣的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每經”),也以需求為導向走出了一條技術賦能財經媒體轉型的變革之路。據劉學東介紹,2019年每經已率先啟動“AI戰(zhàn)略”,2020年正式開啟技術轉型元年。
目前,每經AI快訊現已實現5000+A股上市公司信息秒速覆蓋,日均發(fā)稿量達千篇。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全面加速每經生產模式智能化后,人的價值也被更大程度地釋放了:“普通的稿件由機器完成后記者做什么?做原創(chuàng)、做深度,這才是財經媒體的靈魂。”劉學東表示。
同樣圍繞“需求”二字,2021年每經開啟視頻元年。在推進新聞可視化、AI視頻化過程中,媒資需求不斷上升,又進一步驅動了其在2023年開啟媒資庫建設年,全面構建每經智能視頻生態(tài)。
傳媒行業(yè),早已不止傳統(tǒng)媒體。
2022年,商業(yè)平臺已納入到全媒體傳播體系。曾祥敏認為與傳統(tǒng)媒體相比,在如何利用技術的問題上,商業(yè)平臺具有天然的用戶思維優(yōu)勢,“因為平臺從誕生到運營,所用的技術都建立在與用戶的連接上,考慮的是如何讓用戶來使用我的產品。”
現場,騰訊新聞副總編輯龍兵華分享了來自商業(yè)平臺的獨特視角。他指出,商業(yè)平臺能更好地接觸和應用技術,而最近幾年對媒體行業(yè)來說影響最大的技術主要就是兩個,一是個性化推薦技術,第二就是大模型。
龍兵華表示在具體的探索中,個性化推薦技術已成為商業(yè)平臺的標配,該技術可以幫助讀者,在海量且質量參差不齊的內容中,有效地獲得優(yōu)質內容;大模型技術則已融入騰訊新聞的各個場景,幫助讀者由一條新聞或視頻,快速獲取延展內容。
在通用型人工智能對傳媒行業(yè)產生深遠影響的背景下,澎湃新聞也緊抓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風口,正式成立了“派生萬物”技術公司。
當天,澎湃新聞CTO、派生萬物智能技術有限公司CEO兼CTO孫揮也指出,一個利用技術賦能品牌的產品商業(yè)化能否成功,不僅是要滿足新聞生產的內部需求,也應該基于外部需求、得到市場的認可。
“目前AI大家充滿興趣,但真正在自己身邊怎么落地?能不能有效快速地幫每一個企業(yè)解決實際問題、在高頻場景上落地產品,這才是最關鍵的問題。”孫揮說。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lián)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