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jīng)濟新聞 2024-09-13 23:19:54
每日經(jīng)濟新聞·天府文創(chuàng)云走進成都橙意互動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試圖還原他們?yōu)樯鐓^(qū)小店打“補丁”的故事。
每經(jīng)記者 石普寧 每經(jīng)編輯 唐元
一家商鋪,如果沒有招牌,“得行”不?
對于社區(qū)小店來說,答案有可能是“得行”。生活在這里的居民,會知道這是一家五金店,一間裁縫鋪,一個社區(qū)食堂。
顧客認的可能不是招牌,而是老師傅的手藝,還有鄰里的那份親切和信任。
最近,一家自稱不是在“搞耍”的文創(chuàng)企業(yè),在成立11周年之際,就干了這樣一件事:向自己所在街道的小店,發(fā)起“小店幫扶”微更新,1條街道6家小店2個團隊,開啟一次小切口的互助行動。
他們說,自己的生活被街道上最小單元的小店支持著,這一次,也跟著它們慢了下來,去聽聽它們的聲音,原來也不只是自己需要它們。
每日經(jīng)濟新聞·天府文創(chuàng)云于是走進了這家企業(yè)——成都橙意互動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橙意機構”),試圖還原他們?yōu)樯鐓^(qū)小店打“補丁”的故事。
在橙意機構品牌企劃負責人布卡看來,“小店幫扶”實質上是鄰里之間的互幫互助,以及發(fā)現(xiàn)附近的“真實”和“具體”。
“我們希望體現(xiàn)的是‘親手改變附近’和‘握住生活的細節(jié)’,也就是倡導大家多出去走走看看,用微小的能量,力所能及地幫助周圍和附近。而這也是橙意機構在倡導的創(chuàng)作理念。”
一條主干道兩側,分布著截然不同的風景。
街的一邊,是橙意機構所在的國際城市設計產(chǎn)業(yè)中心。這是一個城市更新項目,由機關辦公樓改造而來,入駐的是數(shù)字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相關企業(yè),樓下也以咖啡店為主的新業(yè)態(tài)居多。
街的另一邊,是典型的老城區(qū)畫像。生活在此處的多是街坊鄰居。沒有高樓大廈,鮮有車水馬流。當微風吹過時,走在街上的人能聽到樹葉窸窣作響的聲音。
人員的流動,讓本來無甚交集的兩個區(qū)域有了聯(lián)系。每當中午“覓食”之際,布卡和小伙伴們往往都會涌入街的另一邊,他們將其稱為“生活的入口”。
“我們發(fā)現(xiàn),我們的生活被街道上最小單元的小店支持著,”布卡告訴記者,“同時,也不只是我們需要它們。幫助可以是相互的。”
于是,借著橙意機構11周年“得行”的大主題,自稱“改”溜子的一幫人,開始了他們的“打補丁大作戰(zhàn)”。
這無疑是一次陌生的接觸。雖說不至于是“火星撞地球”,但面對完全不同的語境,如何互相理解便成為了首要之急。
比如,當團隊提到“設計”時,店主的典型反應之一是“你們不會是要把我們的墻給敲了吧?”
在一些店主看來,設計是很“重”的一件事,自然也就包含裝修的環(huán)節(jié)。
在此背景下,溝通便顯得尤為重要。在正式改造之前,雙方要經(jīng)過多番“龍門陣”,才能達到店主方理解來意,改造方理解需求的目標。
在此期間,一處被鐵籠“關上”的兩三盆花卉,讓布卡及團隊的印象尤為深刻。
乍一看,這種方式很不經(jīng)濟。鐵籠是專門花幾大百元定制的,里面卻只有兩三盆蔫頭耷腦的花卉。再疊加金屬材質的冷色調,儼然傳達出一副“生人勿進”的感覺。
后來團隊才了解到,物主之所以采取這樣的做法,多少是無奈之舉——一方面又想養(yǎng)好植物,“用四川話說,愛‘好’的心都有”;一方面卻又擔心外擺的植物有被搬走的風險。
因此,出于實際需求考慮,團隊最后選擇對鐵籠本身做文章,將冷色調的銀黑色鐵欄刷成了柔黃色。
對此,團隊的注解是:“美好的事物值得更柔軟的保護,我們希望這里從此可以變成一處路過的風景。”
類似的改造方案,在改造之中比比皆是,往往都是通過一個小小的創(chuàng)意點,讓店鋪或街道的某處更有“故事”,從而在無形中建立起溝通的渠道。
比如,在為一家本來沒有店招的餃子店設計招牌時,團隊選擇用店主孫輩的手寫字作為文字,“把家的溫暖,包在開心餃子里。”
一家電動車修理店前,一位外賣小哥正在等待維修的電瓶車。
這里不僅是一家修理店,還有開鎖、水電維修、疏通管道等業(yè)務。而作為一家夫妻店,老板娘同時還在店里擺放了一臺縫紉機做裁縫生意。
這或許解釋了社區(qū)小店存在的必要性。相對于來來去去的互聯(lián)網(wǎng),社區(qū)小店更多是在為縫縫補補的生活服務。
與此同時,團隊在改造這家店鋪時,幾乎沒有作任何調整,主要就是將店招更新了一遍,并且為店主換了一塊掛鑰匙的木板。
就像橙意機構官方公眾號中的推文寫道的那樣,“老板比我們更懂‘改’‘造’”。
“拿招牌來說,此前的是十幾年前別人順手做的,沒有記憶度也不完整。店主的手藝聞名附近,因此我們將他本人作為招牌人物,定制了一個全新招牌。”
布卡告訴記者,“后續(xù)我們還會將店主之前用的巨物鑰匙招牌搬回來。目前招牌正在社區(qū)展覽,店主用了很多年,還是挺有感情的。”
事實上,在工具包中,團隊便提出了改造“三有”原則:有效、有用、有溫度,“我們希望完成的,是去精致化但又真實的表達。”
一個可供對比的現(xiàn)象是,在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出現(xiàn)了很多頗為“上鏡”的小店、街道乃至社區(qū)。在流量的簇擁下,它們也較易成為“網(wǎng)紅”打卡地。
在布卡看來,這是一個有關“迎合”的問題。“是不是現(xiàn)在市場流行這么做,我們就需要去往這個方向‘靠’?”
她以此次微更新為例談到,作為一個非標選題,團隊在提案時并沒有去過多思考項目本身的意義和價值,“我們希望的是突出,或者說放大生活中美好的東西。加上剛好我們可能有這個能力,于是便有了這個過程。”
因此,正如生活自有邏輯一般,整個過程也是自然而然的。
像是團隊在為一家沒有招牌的裁縫店做改造時,“e人”老板娘就在一旁唱歌或跳舞,完全不受干擾。而改造過后的裁縫鋪顏色也是明亮的,門頭上還特意畫上了花朵,“把小店的這塊新補丁繡成一朵花。”
對于團隊的每位成員而言,這也是一個找到真實又具體的“附近”的過程。而在此中,人與人之間的聯(lián)系也得以建立。
“對于創(chuàng)意行業(yè)而言,美是基本的素養(yǎng)。街道的美不只是顯性的,更是人性的,而這需要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完成。”布卡說。
而在憧憬詩與遠方之時,附近一直都在。
正如《確定在附近——卡卡角角觀察指南》結尾引用的英國作家毛姆所言,“一個人能觀察落葉、鮮花,從細微處欣賞一切,生活就不能把他怎么樣。”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jīng)記者 石普寧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jīng)濟新聞》報社聯(lián)系。
未經(jīng)《每日經(jīng)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xiàn)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jīng)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