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新視界 2024-06-21 09:40:39
2024年6月20日,是艾蕪誕辰120周年。
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艾蕪首創(chuàng)了“流浪小說”的書寫,開拓了新文學創(chuàng)作“邊地文學”題材領域的先河,他像是一位以筆為劍、以紙為馬的行者,用一生的流浪與書寫,為我們揭示了一個個被時代邊緣化但又充滿生命力的故事。他的作品,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社會百態(tài),也如一盞燈,照亮了人性深處的幽微之處。在艾蕪的筆下,生活的苦難與美好、時代的變遷與人性的光輝熔煉一爐。人們在他的作品里流浪、遠行,讀懂“文學是人生的反映,也是對未來的憧憬”。
6月14日,成都市新都區(qū)舉行了“艾蕪和他的朋友們”青年學術研討成果分享會。6月19日,《賡續(xù)南行精神 承傳百年文脈一一紀念艾蕪120周年誕辰》主題活動在成都市新都區(qū)艾蕪故居舉辦,以此紀念文學巨匠艾蕪先生誕辰120周年。
作為享譽現(xiàn)當代文壇的“流浪文豪”,艾蕪1904年6月20日出生于四川省新繁縣清流鄉(xiāng)(今成都市新都區(qū)清流鎮(zhèn))一座竹林流水環(huán)抱的農舍。彼時的巴蜀大地,正處于“死水微瀾”的狀態(tài),一邊是舊時代瀕臨終結時的寂靜,一邊是新探索的風起云涌。
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種種破與立,如同青春歲月的陽光,照亮了這位川西農家少年的心智。艾蕪本名湯道耕,本是一個頗能體現(xiàn)古人耕讀傳家理想的名字,而五四一代新青年所呼喚的“人要愛大我,也要愛小我”的主張,深深影響了他,他給自己取名為“愛吾”,之后又慢慢衍變?yōu)?ldquo;艾蕪”,成為伴他一生的筆名。
成都市新都區(qū)艾蕪故居 圖據(jù)成都市新都區(qū)清流鎮(zhèn)人民政府
艾蕪的生命中始終不滅的是對遠方的追求。他曾在1925年、1961年、1981年,啟動過三次南行。20世紀20年代的那次南行,由于受蔡元培“勞工神圣”理念的影響,時間長達六年。其間,他在昆明做過雜役,在緬甸克欽山中當過馬店伙計,在東南亞異國山野與下層勞動者包括趕馬人、抬滑竿者、鴉片私販以至偷馬賊等朝夕相處……種種經歷,堪稱一部20世紀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艾蕪將這段時期描述為“墨水瓶掛在脖子上”的寫作生涯。無論環(huán)境如何惡劣,一路上艾蕪始終帶著書、紙和筆,以及一只用細麻繩吊著的墨水瓶,在小客店的油燈下、野外山坡上,寫下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遠方、現(xiàn)實與勞苦大眾,深深刺痛了他,卻也深深啟發(fā)了他,最終形成的那部《南行記》,在有意與無意之間,開拓了新文學創(chuàng)作“邊地文學”題材領域的先河,被認為是中國新文學史上流浪文學的開拓者之一。
魯迅稱贊艾蕪是“最優(yōu)秀的青年作家之一”,巴金推崇他為“中國最杰出的作家之一”,王蒙則高度肯定他在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地位“是經得住時間的考驗的”。
以腳步丈量大地、感知苦難,艾蕪對現(xiàn)實主義文學進行深化。青年時期的他,為了尋求更廣闊的生活體驗,毅然離家出走,踏上了南行的旅程。從四川到云南,再輾轉至緬甸、馬來西亞等地,這段長達數(shù)年的漂泊生涯,不僅錘煉了他的意志,更為他日后的文學創(chuàng)作積累了豐富的素材與深刻的人生感悟。短篇小說集《南行記》這部作品不僅是他流浪生涯的見證,也是他對人性、社會、自然三者關系深刻洞察的結晶?!赌闲杏洝分械拿恳粋€故事,都像是作者在漫長旅途中撿拾的珍珠,雖小卻閃爍著獨特的光芒。其中,《山峽中》通過講述一群被社會邊緣化的流浪漢的生活,展現(xiàn)了人性中的善與惡、愛與恨的復雜交織;《人生哲學的一課》則通過一個青年在旅途中的遭遇,反映了個人成長過程中的迷茫與覺醒。艾蕪的另一部重要作品《豐饒的原野》,同樣以其深刻的現(xiàn)實主義風格,揭示了舊中國農村社會的矛盾與變革,細膩刻畫了農民在新舊交替時期的思想變化,展現(xiàn)了他對社會進步的熱切期待和對農民命運的深切關懷。
《艾蕪全集》
艾蕪的作品,是邊地風情的抒情長歌,里面不僅有對遠方的追尋,更有對故土的深深眷戀。他的文字總是帶著一種異域的風情與鄉(xiāng)土的氣息,這得益于他親身經歷的邊疆生活。那一路的行走,他見證了底層人民的艱辛與堅韌,也體味到了大自然的壯美殘酷?!镀措s記》以其細膩入微的文筆,通過回憶,讓讀者得以窺見西南邊疆那片遙遠而又神秘的土地。《春天》《落花時節(jié)》《童年的故事》《我的幼年時代》等作品,構成了他“故鄉(xiāng)”系列的深情篇章。這些作品中,艾蕪用筆觸細膩地勾勒出“天府之國”的一草一木,以及那些在記憶中永不褪色的人和事。與南行系列的異域風情相比,故鄉(xiāng)系列更多了一份柔和與溫暖,展現(xiàn)了艾蕪內心深處對故土的深沉情感。這些文字,是艾蕪對過往生活的細膩回味,也是對生命源頭的深情致敬,每一行都浸透著他對故鄉(xiāng)的無盡思念與美好愿景。
透過作品,人們看見,艾蕪的人生軌跡與文學創(chuàng)作緊密相連,構成了一個關于流浪、探索與成長的詩篇。他的故事,始于四川新都的一片翠竹之中,卻最終在文學的長河中泛起了層層漣漪。
“人應像一條河一樣,流著,流著,不住地向前流著;像河一樣,歌著,唱著,歡樂著,勇敢地走在這條坎坷不平、充滿荊棘的路上。”這是艾蕪的座右銘,也是他一生的寫照。
當我們追溯艾蕪的人生清流,觀察這位“流浪文豪”的文學和人生,我們看到的是一位作家強烈的現(xiàn)實主義觀照,看到的是一個把文學作品寫在大地上的浪漫背影。
敢于走出“舒適區(qū)”,在與現(xiàn)實的風云際會中,深刻地體驗生活、見證時代。比起許多困守書齋、苦心經營的作家,艾蕪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行動派”,他有著強烈的深入現(xiàn)實、觀察現(xiàn)實的愿望。艾蕪的南行,從實際體驗來說,無疑是一次見證苦難、見證危機的“苦游”,但從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發(fā)展的角度看,走在這樣一條少有人走過的路上,艾蕪的南行又無疑是一次動人心魄的青春壯游。風雨的敲打、烈日的炙烤,最終錘煉出《南行記》的恒久意義。艾蕪也用自己的行動,向后來的作家們詮釋著好的文學作品是靠腳走出來的。
艾蕪同名作品改編話劇《南行記》演出現(xiàn)場 圖據(jù)封面新聞
南行路上,風光無限,但艾蕪始終保持著對人的關注。世上從來不缺好故事,只是缺少發(fā)現(xiàn)好故事的腳步與眼光。艾蕪在南行途中,與三教九流都能打成一片,并且通過作家的敏感,從這些人的經歷與故事中,看出個體的喜樂悲歡,更看出了時代的波譎云詭。當所有這些個人的故事被書寫時,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的,就是那樣一個時代里,整個勞動群體的命運。“我熱愛勞動人民,可以說,是在南行中扎下根子的。憎恨帝國主義、資產階級以及封建地主的統(tǒng)治,也可以說是在南行中開始的。我始終以為南行是我的大學,接受了許多社會教育和人生哲學,我寫《南行記》第一篇的時候,所以標題就是《人生哲學的一課》。”這是艾蕪自己對寫作《南行記》的剖白,也在訴說著他畢生對于有血有肉的文學追求。
斯人遠去,但似乎又不曾遠去。艾蕪的文字、艾蕪的精神,就如同他故鄉(xiāng)的名字一樣,早已化為汩汩清流,長長久久地流淌在文學的天地間。
撰文/ 成博 邊鈺 編輯/萬秋霞 郭書瓊 責編/謝夢 審核/姜明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xiàn)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