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新視界 2024-06-06 13:58:24
2024世界環(huán)境日如約而至,今年的主題為“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穆穆群山寂寂大地,萬物生長,何以為美?
作為全球36個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qū)之一,在四川,萬類霜天競自由是為美。
自古被譽“天下山水之觀在蜀”,千年以來,文人墨客在此寄情山水,留下的詩句講述,同樣為美。
萬物之美、文化之美,本就相互成就。它們在這片土地上有著更為具象的呈現(xiàn)。
且將畫面定格。
朝陽初升時,順著三江匯流處而下,長江鱘們緩緩游向清澈最深處。或許千百年前,它們激蕩而起的水花,啟發(fā)了某位江邊詩人,最終成為四川一河一詩的一抹星光。
視線上岸,四川寶興的大山里,一只大熊貓懶洋洋地從夢中醒來,打個滾,再熟練將竹子咬開,嚼得脆脆響。作為大熊貓的故鄉(xiāng),熊貓文化正成為四川的新名片,向世界講述著保護與發(fā)展的新故事。
而在城市里,正以“天府藍”下又見雪山,開啟都市繁忙的一天。同樣的景致,也是杜甫先生筆下的“窗含西嶺千秋雪”。
——生命如此豐富多嬌。我們在人與自然的平衡中,不斷有著對于自身、對于世界的凝視和思考。在讓藍天永駐、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的努力中,更有著以高品質(zhì)生態(tài)環(huán)境支撐高質(zhì)量發(fā)展,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xiàn)代化的內(nèi)在邏輯。
山河之間,一川風月,若問蜀間何處尋青綠——
見山、見水、見生活。
見山,獨木已成林,青山相向開。
作為全國三大林區(qū)、五大牧區(qū)之一,四川山地廣布。垂直落差超過7000米的地形,是生物多樣性的天然寶庫。
這樣的原生環(huán)境中,青山本不語,萬物述不朽。
那是千年蜀道滿眼綠,擁有2萬株古柏的翠云廊,一枝一葉總關情。
——這些活了很久很久的樹,就像活了很久很久的人,天然帶著歷經(jīng)滄桑的歲月故事。
它們會講述什么呢?講述在蜀道翠云廊,流傳著歷朝歷代的保護制度,以及當?shù)匕傩盏氖来刈o。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就是從明代開始,州官在交接任時,要相互清點古柏數(shù)量,把古柏保護情況作為政績來考核。
這一特殊的“離任審計”,被傳承至今。
翠云廊景區(qū) 攝影/新華社記者 劉坤
若是將視野放大,青山蔥郁,無聲充盈著的還有泱泱5000年中華文明中,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的智慧。
那是“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哲學思想,是“勸君莫打三春鳥,兒在巢中望母歸”的人文理念,還是“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的樸素自然觀。
曾經(jīng),古蜀先民將對大自然的崇敬,凝聚成了那棵3.96米高的三星堆青銅神樹。時間往后,相傳東坡先生的母親程夫人曾定下“不殘鳥雀”的家規(guī),于是有了每年暮春時節(jié),小鳥桐花鳳成群飛來的多彩。到如今,群山之間,人與自然的平衡依然在時間長河中脈脈流淌。
獨木成林,不止山間,還在人心。
當下,大熊貓受威脅程度等級已從瀕危降為易危,四川正與甘肅、陜西一起,攜手建設大熊貓國家公園,保護好這片全球最大的大熊貓棲息地。
同時,在與大熊貓有關的藝術創(chuàng)作中,熊貓文化早已成為四川最亮眼的“名片”之一。
在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上,吉祥物是名為“蓉寶”的大熊貓卡通形象;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優(yōu)秀影視作品評選活動,名為“金熊貓獎”;眼下正在進行的成都世園會,會徽也以熊貓輪廓為基礎。
除了大型活動,還有《熊貓花花》《熊貓香香》《熊貓萌蘭》等一大批熱銷的文學作品;有舞劇《大熊貓》詮釋“國寶”的文化內(nèi)涵;還有我國首部熊貓主題駐場音樂劇《熊貓》,講述關于愛、成長與和諧共生……
當然,人們在珍視、保護之余,更有理性。
大熊貓國家公園核心區(qū),雅安市寶興縣磽磧藏族鄉(xiāng),這里被稱為偶遇大熊貓最多的“熊貓村”。對于越來越常見的偶遇,當?shù)厝四芸偨Y為:“我們和熊貓、和很多動物都是鄰居。和鄰居互相尊重就行,沒必要太親密。”
大熊貓國家公園里的大熊貓 攝影/C視覺 王超
見水,大江日夜流,綠水逶迤去。
若是將視線從群山轉(zhuǎn)移到大江,自然又是另一番景致。
地質(zhì)時代,匯聚在古蜀巨湖中的江水沖破巫山的桎梏,驚濤滾滾奪峽而出,浩浩湯湯、橫無際涯。至此,成就了天府之國的“天下糧倉”,也匯聚出四川“千河之省”的縱橫交錯。
作為中華民族兩大母親河干流都流經(jīng)的省份之一,四川的地表水資源占長江水系的1/4,貢獻了黃河干流枯水期40%、豐水期26%的水量。
大江日夜流,賦予這一方水土在維護國家生態(tài)安全中的重大責任,也孕育出一川風月的山水靈氣、激流浩蕩。
“千河之省”,一步一景。從“千里雪山開,沱江春水來”,到“蜀國春與秋,岷江朝夕流”,再到“嘉陵江上萬重山,何事臨江一破顏”……在四川,每一條河都有屬于它自己的詩句。
作家阿來在64歲生日時,再一次從若爾蓋,也就是他進入文學殿堂的起點出發(fā),一路上溯到黃河源頭。眼下,他正在創(chuàng)作的作品就聚焦黃河上游。在他看來,自己是跟自然發(fā)生越來越深的融合,就會產(chǎn)生越來越深的敬畏,激發(fā)出越來越深厚熱愛的書寫者。
文以詠志,綠水逶迤。2023年,四川全省國省考斷面水質(zhì)優(yōu)良率達到100%、躍居全國第1位,長江、黃河干流水質(zhì)連續(xù)多年穩(wěn)定在Ⅱ類及以上。
換句話說,身處長江上游,四川正源源不斷地輸出滔滔清水,奔向下游的山川江河。
一江清水向東流,也有溯游而上歸鄉(xiāng)的“游子”。
今年4月,“長江鱘天然水域產(chǎn)卵場改造與自然繁殖試驗”成果在四川省宜賓市江安縣通過專家鑒定,填補了長江鱘野外種群重建關鍵一環(huán)。
宜賓三江口水生態(tài)環(huán)境得到改善 攝影/C視覺 羅順
胸懷“國之大者”,更憐草木青青。
長江“游子”歸來,背后是隨著十年禁漁啟動,長江水生生物保護的新階段。有著一代漁民的轉(zhuǎn)身上岸,千萬企業(yè)的轉(zhuǎn)型升級,無數(shù)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付出……
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長江禁漁3年多來,四川累計在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監(jiān)測到魚類205種,占歷史曾分布魚類總數(shù)的84%,長江鱘、胭脂魚、巖原鯉等保護魚類出現(xiàn)頻率大幅提升。
大江大河有大魚,這些正在歸來的魚兒們,正游進屬于它們的新故事。
見生活,人在自然中,一川風月明。
事實上,所有對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篇章的謀劃,最后都會直指一處——更美麗的家園、更幸福的生活。
這是以生態(tài)為特質(zhì)的未來之路。綠色與生活、與文化,在此正碰撞出更多更具有持續(xù)性、更可觸可感的“火花”。
山河之間,激蕩的江河奔騰,獨特的地貌構造與自然景觀,豐富的人文地理資源……都是創(chuàng)作者眼中大自然給予的恩賜。在“繁榮生態(tài)文學、弘揚生態(tài)文化、講好美麗中國四川故事”座談會上,知名作家蔣藍坦言,當置身一片土地,發(fā)現(xiàn)個人的創(chuàng)造性和自然之美相結合,那就是最美的風景。
在成都,一年里能看見雪山的天數(shù),具象化了一座城市空氣質(zhì)量的變化。逐年增加的“雪山指數(shù)”背后,是四川將大氣污染防治作為成都平原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的一號工程,更是人們對于生態(tài)保護最直觀的感知。
成都遙望雪山朝霞 攝影/C視覺 周琦
另一方面,在厚植綠色本底中,同樣也拉開了生態(tài)文學創(chuàng)作的大幕。
從2018年到2023年,被讀者稱為“熊貓作家”的蔣林,以7部關于大熊貓的作品勾連起大熊貓80余年的保護史。2023年5月出版的《熊貓花花》更是掀起閱讀狂潮,被譯為多國語言。
見山、見水、見生活。于是,我們見到了積蘊深沉的文化厚度、城市鄉(xiāng)村復得返自然的生態(tài)維度,更有四川文脈傳承的歷史溫度。
以黃河流域為例。截至目前,黃河流域四川段共有不可移動文物195處、省級歷史文化名城1座,世界級非遺名錄項目3項、四級非遺名錄400余項、四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500余人,各級各類非遺基地(工坊)30家。
黃河流長,文脈綿延。2023年,阿壩州黃河流域共接待游客1594.60萬人次,實現(xiàn)旅游綜合收入136.19億元。
而正在舉辦的成都世界園藝博覽會,在關于守護與平衡的闡釋中,正將園林帶進城市,讓自然融入生活。
毫無疑問,綠水青山,不僅滋養(yǎng)浸潤天府億萬斯年,而且成為了助力天府跨越式發(fā)展最深沉、最長久的力量之一。
天府四川,山河之間,彌漫著生活味兒的是人間煙火,流淌著熱鬧勁兒的是煙火人間。從當下延展至未來,自是只見青綠在蜀間。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xiàn)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jīng)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