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10-03 18:54:27
每經編輯 畢陸名
北京時間10月3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2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瑞典皇家科學院決定將202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皮埃爾·阿戈斯蒂尼(Pierre Agostini)、費倫茨·克勞斯(Ferenc Krausz)和安妮·盧利爾(Anne L’Huillier),以表彰“為研究物質中的電子動力學而產生阿秒光脈沖的實驗方法”。值得一提的是,安妮·盧利爾成為第五位女性物理學獎得主。
圖片來源:諾貝爾官網
據諾貝爾獎(The Nobel Prize)官網此前公布的數(shù)據,1901年至2022年間,諾貝爾物理學獎共頒發(fā)116次,共221人獲得該獎項;共有4名女性獲得過該獎項。
此前最年輕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是物理學家勞倫斯·布拉格(William Lawrence Bragg)。1915年,與父親一起獲得諾貝爾獎時,他年僅25歲。此前最年長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是美國物理學家阿瑟·阿什金(Arthur Ashkin),他2018年獲得諾貝爾獎時已經96歲了。美國物理學家約翰·巴?。↗ohn Bardeen)是唯一一位曾兩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人,分別是在1956年和1972年。
百余年來,在諾獎“星光熠熠”的成績單上,物理學獎是華人拿獎最多的獎項。6位華人獲獎科學家:包括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朱棣文、崔琦和高琨。
翻開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獎史,如同打開了人類探索未知之旅。在122年的歷史長河中,預測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發(fā)明半導體成像器件、發(fā)現(xiàn)太陽系外行星……一項項突破性研究,改變了人類的生活和未來。
Pierre Agostini、Ferenc Krausz和Anne L’Huillier是三位在阿秒物理學領域做出杰出貢獻的物理學家,他們共同獲得了202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阿秒物理學是一門研究原子內部電子運動的新興學科,它利用極短的阿秒光脈沖(1阿秒=10^-18^秒)來觀測和控制電子的行為,從而揭示化學反應和物質性質的微觀機制。
Pierre Agostini是法國物理學家,目前是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教授。他在1968年獲得了法國艾克斯-馬賽大學的博士學位,之后在法國原子能委員會從事研究工作,期間曾在南加州大學、荷蘭FOM和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等地擔任訪問職位。他在2003年被任命為德國馬普量子光學研究所的所長,2004年成為慕尼黑大學的實驗物理學教授。他是強場激光與原子相互作用的領軍人物,他和他的團隊首次產生并測量了阿秒光脈沖,并用它們捕捉原子內部電子運動,開創(chuàng)了阿秒物理學的先河。
Ferenc Krausz是匈牙利-奧地利物理學家,也是馬普量子光學研究所的所長和慕尼黑大學的教授。他在1986年獲得了法國艾克斯-馬賽大學的博士學位,之后在維也納工業(yè)大學取得了教授資格,并在那里開始了他的教學生涯。他在1990年代為阿秒物理學奠定了基礎,通過一系列創(chuàng)新?將飛秒激光技術發(fā)展到極限,產生了只有一個或兩個波周期的強激光脈沖。這些脈沖可以通過高次諧波發(fā)生產生極紫外阿秒光脈沖,從而實現(xiàn)對電子運動的實時觀測和控制。
Anne L’Huillier是法國-瑞典物理學家,目前是瑞典隆德大學的原子物理學教授。她領導了一個阿秒物理學小組,研究電子在實時下的運動,用于理解原子層面上的化學反應。她在2003年和她的小組創(chuàng)造了世界紀錄,產生了170阿秒的最短激光脈沖。她曾經是諾貝爾物理學獎評委會的成員,并于2004年成為瑞典皇家科學院的院士。她還獲得了許多其他榮譽和獎項,如2003年的Julius Springer獎、2011年的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洛雷爾獎、2013年的Carl-Zeiss研究獎、2021年美國光學協(xié)會Max Born獎等。
這三位物理學家的研究成果為我們揭開了物質的最基本結構和動力學,為理解和控制自然界的現(xiàn)象提供了新的視角和工具。他們的貢獻不僅推動了物理學的發(fā)展,也為化學、生物、醫(yī)學等領域帶來了新的可能性和應用。
202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被授予法國科學家阿蘭·阿斯佩、美國科學家約翰·克勞澤和奧地利科學家安東·蔡林格,以表彰他們在“糾纏光子實驗、驗證違反貝爾不等式和開創(chuàng)量子信息科學”方面所作出的貢獻。
20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被授予三名科學家。其中,日裔美籍科學家真鍋淑郎和德國科學家克勞斯哈塞爾曼因“建立地球氣候的物理模型、量化其可變性并可靠地預測全球變暖”的相關研究獲獎,意大利科學家喬治帕里西因“發(fā)現(xiàn)了從原子到行星尺度的物理系統(tǒng)中無序和波動的相互作用”獲獎。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發(fā)給了三位獲獎者,因為“他們發(fā)現(xiàn)了宇宙中最奇異的現(xiàn)象之一——黑洞”。英國科學家羅杰彭羅斯因證明黑洞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直接結果而獲獎;德國科學家賴因哈德根策爾和美國科學家安德烈婭蓋茲因在銀河系中央發(fā)現(xiàn)超大質量天體而獲獎。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被頒發(fā)給兩個領域的科學家。其中,加拿大裔美國科學家詹姆斯皮布爾斯的獲獎理由是他在物理宇宙學領域的理論性發(fā)現(xiàn);而瑞士科學家米歇爾馬約爾與瑞士科學家迪迪埃奎洛茲則因“發(fā)現(xiàn)了圍繞其他類太陽恒星運行的系外行星”獲獎。
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被授予美國科學家阿瑟阿什金、法國科學家熱拉爾穆魯及加拿大科學家唐娜斯特里克蘭,以表彰其在激光物理學領域取得的突破性貢獻。
2017年,美國物理學家雷納韋斯、巴里巴瑞斯和吉普索恩因引力波探測研究獲獎。
2016年,英國科學家大衛(wèi)索利斯、鄧肯霍爾丹和邁克爾科斯特利茨,因在理論上發(fā)現(xiàn)了物質的拓撲相變和拓撲相而榮獲該獎項。
2015年,日本科學家梶田隆章和加拿大科學家亞瑟麥克唐納共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兩人因發(fā)現(xiàn)中微子振蕩,證明中微子有質量而獲獎。
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是日本科學家赤崎勇、日裔美國科學家中村修二及日本科學家天野浩。他們開發(fā)了藍色發(fā)光二極管(LED),使節(jié)電的高亮度照明器材成為可能,極大改變了人們的生活。
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被授予比利時理論物理學者弗朗索瓦恩格勒和英國理論物理學家彼得希格斯,兩人因預測被稱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而獲獎。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瑞典皇家科學院、公開資料
封面圖片來源:諾貝爾官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lián)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xiàn)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