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10-06 14:48:22
每經編輯 畢陸名
據央視新聞6日消息,10月5日下午,江西九江市武寧縣羅坪鎮(zhèn)關山村渡溪一工地挖出三枚疑似恐龍蛋化石,一枚化石露出大半,外殼有部分損破脫落,另兩枚部分露出,保存完好,三枚蛋邊還有數個印模,但現場未發(fā)現脫落的蛋化石。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5月,內蒙古發(fā)現約1.25億年前恐龍化石。根據對骨骼形態(tài)的研究,初步判定為禽龍類恐龍化石。
據央視新聞6日消息,10月5日下午,江西九江市武寧縣羅坪鎮(zhèn)關山村渡溪一工地挖出三枚疑似恐龍蛋化石,一枚化石露出大半,外殼有部分損破脫落,另兩枚部分露出,保存完好,三枚蛋邊還有數個印模,但現場未發(fā)現脫落的蛋化石。目前,三枚化石已交由武寧縣博物館收藏保存和進行進一步研究、考證。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10月6日,總臺記者聯系上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中國地質大學的多位專家。經多位化石專家研究,初步判斷在江西武寧發(fā)現的恐龍蛋化石埋藏年代為晚白堊世,距今約7000萬年。蛋體完整且呈橢圓形狀,蛋殼保存清楚且非常厚實,初步判斷可能為石筍蛋,但其年代以及具體分類還需進一步的野外工作及薄片鑒定才能最終證實。根據目前的研究和發(fā)現,可知江西的中生代紅層分布范圍非常廣泛,在不少地方形成了丹霞地貌,這些紅層反映了當時我國華南地區(qū)干旱炎熱的氣候狀況。
專家介紹:在此前研究中,江西南部的贛州信豐盆地以及于都、萍鄉(xiāng)等地的中生代紅層都曾發(fā)現恐龍蛋化石,但在江西北部一直沒有發(fā)現恐龍化石的蹤跡。此次研究填補了江西北部沒有恐龍化石的空白,對于研究晚白堊世贛北地區(qū)的古氣候以及恐龍分布狀態(tài)和棲息方式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據新華社5月15日消息,記者從內蒙古自治區(qū)巴彥淖爾自然博物館獲悉,該館工作人員最近在烏拉特后旗楚魯廟地區(qū)進行日常巡查時發(fā)現一處保存較為完整的恐龍化石,根據對骨骼形態(tài)的研究,初步判定為禽龍類恐龍化石。
烏拉特后旗位于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西北部,享有“恐龍故鄉(xiāng)”的美譽。博物館負責人介紹,此次發(fā)現的化石屬于距今約1.25億年前的早白堊世時期產生的禽龍類恐龍化石。從發(fā)現的骨骼化石來看,恐龍個體較大,接近成年。
據新華社3月27日消息,山東省諸城市恐龍文化研究中心工作人員在春季野外化石勘察過程中,在諸城市的主要化石遺跡區(qū)新發(fā)現一處較為完整的水波紋遺跡化石和一些大型恐龍足跡化石。
據介紹,該化石遺跡區(qū)地質地貌發(fā)育及保存比較完整,經過對周圍巖層沉積和遺跡化石點周圍地層巖層特征對比分析,初步斷定為早白堊世地質地層。
諸城市恐龍文化研究中心科研科普科科長陳樹清說,初步確認,這次新發(fā)現的恐龍足跡化石點既有蜥腳類恐龍足跡化石,也有獸腳類恐龍足跡化石。前期在距離此處十公里外的化石點,也發(fā)現了這兩類恐龍足跡化石,證明中生代時期曾有大量蜥腳類恐龍和獸腳類恐龍在這里生活。
據陳樹清介紹,此次新發(fā)現的水波紋遺跡化石點,在當時是一個濱淺湖,這證明中生代時期諸城地區(qū)植被茂密,非常適合恐龍生存。當時氣候干旱,湖水非常淺,風吹過后,便在湖邊留下了水波紋印痕。
據了解,諸城處于膠萊盆地南部的斷陷盆地,形成于中生代白堊紀,構造變形復雜,地質地層發(fā)育齊全,盆地凹陷長期連續(xù)沉積,為形成恐龍化石創(chuàng)造了條件。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諸城先后發(fā)現了庫溝、掘村、玉皇、臧家莊、侯家屯等30多個恐龍化石埋藏點,埋藏區(qū)域近千平方公里。諸城因恐龍化石資源蘊藏豐富,有“中國龍城”之稱。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央視新聞、新華社
封面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