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8-17 22:31:36
◎雖然啤酒整體銷量有所微降,但華潤啤酒的次高檔及以上啤酒的銷量增速不斷提升。2022年上半年,次高檔及以上啤酒的銷量為11.42億升,較去年同期上漲10.0%。
◎2022年上半年華潤啤酒整體平均銷售價格較去年同期增長了約7.7%。公司表示這是為了抵消原材料及包裝物料成本持續(xù)上漲的壓力。
每經記者 可楊 實習生 雷晴嵐 每經編輯 魏官紅
8月17日,華潤啤酒(HK00291,股價56港元,總市值1816.74億)公布2022年中期業(yè)績報告。
2022年上半年,華潤啤酒實現營收210.13億元,同比增長7.0%;公司股東應占溢利為38.02億元,同比下降11.4%。
今年上半年公司整體啤酒銷量與去年同期持平。此外,得益于近年來高端化布局不斷加速,華潤啤酒次高檔及以上啤酒銷量較去年同期增長約10.0%,其中“喜力”品牌產品上半年的銷量錄得雙位數增長。
2022年上半年,華潤啤酒綜合營業(yè)額210.13億元,同比增長7.0%;公司股東應占溢利為38.02億元,同比下降11.4%。
2021年1月,華潤啤酒曾訂立了一份搬遷補償協(xié)議,出讓其擁有的一塊土地,華潤啤酒就出讓其擁有的地塊收取初始補償收益約17.55億元,對應稅后收益約人民幣13.16億元。若剔除上述收益,華潤啤酒2022年上半年的未計利息及稅項前盈利及股東應占溢利分別較去年同期約增加24.1%及27.8%。
華潤啤酒在半年報中表示,2022年上半年,國內疫情反復,對啤酒銷售帶來了嚴峻考驗。自5月起,除局部地區(qū)持續(xù)受疫情反復影響外,中國內地大部分地區(qū)疫情已有所緩和,整體啤酒市場亦開始逐漸恢復正常。縱然2022年上半年疫情對啤酒銷量帶來較大的沖擊,但集團2022年上半年整體啤酒銷量表現“較整體行業(yè)水平更好”。
具體到啤酒產銷量方面,截至2022年6月底,華潤啤酒在中國內地營運65家啤酒廠,年產能約183億升,較2021年的182億升略有上漲。2022年上半年,華潤啤酒整體啤酒銷量為62.95億升,較去年同期輕微下降0.7%。
雖然整體銷量有所微降,但華潤啤酒的次高檔及以上啤酒的銷量增速不斷提升。2022年上半年,次高檔及以上啤酒的銷量為11.42億升,較去年同期上漲10.0%。其中,“喜力”品牌產品在2022年上半年銷量取得雙位數增長。
此外,2022年上半年華潤啤酒整體平均銷售價格較去年同期增長了約7.7%。華潤啤酒表示這是為了抵消原材料及包裝物料成本持續(xù)上漲的壓力。
由于整體平均銷售價格上漲等因素影響,華潤啤酒2022年上半年整體毛利為88.78億元,較去年同期上漲約6.9%。
或為應對啤酒行業(yè)銷量整體下行壓力,近年來華潤啤酒多元化、高端化進展持續(xù)加速。
整體行業(yè)層面,前瞻產業(yè)研究院數據顯示,2015年-2020年以來,中國啤酒銷量整體呈現下滑趨勢,由2015年的4772.7萬千升下滑至2020年的4269.4萬千升。不過,國家統(tǒng)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中國啤酒產量累計達到3562.4萬千升,累計增長5.6%,實現止跌回升。
在此背景下,華潤啤酒先是自2017年開始,圍繞“質量增長、轉型升級、創(chuàng)新發(fā)展”三大管理主題,試圖實施組織再造和產能優(yōu)化。一方面,華潤啤酒開始在全國各地大規(guī)模關廠,2017年至2021年五年間,華潤啤酒總共關閉了38家工廠。同時,華潤開始調整高端化布局,調整產品結構。從半年報看,效果顯著。
高端品牌方面,除勇闖天涯superX、喜力、雪花純生和雪花馬爾斯綠啤酒等銷量持續(xù)上漲外,華潤啤酒在2022年上半年還推出了新產品,包括高端產品“黑獅果啤”(#703櫻桃緋)及碳酸飲料“雪花小啤汽”蜜桃味和菠蘿百香果乳酸菌味的兩款新口味,進一步豐富集團產品組合及支持其高端化發(fā)展。
記者注意到,淘寶雪花官方旗艦店顯示,“黑獅果啤”新口味月銷量為300+,而碳酸飲料“雪花小啤汽”蜜桃味和菠蘿百香果乳酸菌味月銷量均不足100。
在新產品研發(fā)方面,華潤啤酒稱,計劃于2022年下半年推出“雪花全麥純生”等產品,同時積極研究拓展小酒館業(yè)務,以開拓啤酒產品新營銷渠道。
此外,在白酒業(yè)務方面,華潤啤酒將持續(xù)拓展去年10月收購了40%股權的山東景芝白酒有限公司相關銷售業(yè)務,以達成啤酒和非啤酒業(yè)務共同發(fā)展的“雙賦能”模式。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資料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