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8-12 18:04:58
◎在提問環(huán)節(jié),有提問者對“速凍急?!北磉_了關切。中芯國際聯合首席執(zhí)行官趙海軍表示,“速凍急?!彼袕S商都會面臨,可能每家面臨的比例不一樣。大屏顯示驅動、指紋識別等產品,原來終端廠商今年預計的目標比較高,但后來發(fā)現近幾個月銷售量較少,而庫存持續(xù)提高。因此,后續(xù)銷售主要是消耗庫存,那么廠商對芯片產品的需求可能只有一半或者三分之一。
每經記者 朱成祥 每經編輯 張海妮
8月12日早間,中芯國際(SH688981,股價42.71元,市值3374.94億元)召開2022年二季度業(yè)績說明會。
中芯國際聯合首席執(zhí)行官趙海軍表示,2022年上半年,集成電路產業(yè)鏈進入被雙重周期疊加影響的階段:第一是全球經濟總量放緩的宏觀周期,在疫情和局部沖突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全球經濟增長面臨較大壓力,消費動力不足;第二是半導體市場本身下行的行業(yè)周期。在過去幾個季度的加速消費后,以及制造環(huán)節(jié)產能擴張達到一定程度后,行業(yè)整體供需逐漸平衡,部分環(huán)節(jié)進入了去庫存階段。
目前,雙重周期交互,給市場帶來了一些恐慌情緒和不確定性,部分產業(yè)鏈環(huán)節(jié)甚至出現“速凍急停”的極端反應。
對于半導體下行周期的結束,趙海軍的回答是,目前看,這一輪周期調整至少要持續(xù)到明年上半年,什么時候結束?要看接下來宏觀經濟的走勢,消費端需求的恢復節(jié)奏,以及行業(yè)去庫存的情況。但可以肯定的是,集成電路行業(yè)需求增長和全球區(qū)域化趨勢不變,雖短期有調整,但本土代工制造長期邏輯不變,“我們對于公司的中長期成長依然充滿信心”。
趙海軍認為,此輪周期中,不同應用領域出現了結構性分化的趨勢,智能手機仍然在消化庫存,消費電子需求疲軟,而汽車電子、綠色能源、工業(yè)控制等領域的需求依然保持穩(wěn)健增長。
相應地,中芯國際從去年開始提前布局,加強與客戶,尤其是與終端整機公司的溝通,充分了解市場實際需求,提前戰(zhàn)略性調整產能,削減大屏LCD Driver、指紋識別、低端CIS等市場逐步飽和的產能,避免無序競爭,增加模擬和數?;旌项愄厣に嚠a品,如電源管理,高端MCU、OLED Driver、WIFI 6等差異化平臺的產能,動態(tài)契合快速變化的市場,滿足終端不同應用的場景需求。
中芯國際管理層評論稱:“今年二季度,公司銷售收入突破19億美元,環(huán)比增長3.3%,出貨量以及平均銷售單價均有小幅增長。產能利用率為97.1%,毛利率為39.4%。由于疫情對于人員流動的管控,部分工廠歲修并沒有在二季度進行,使疫情對于產出的整體影響低于預期,因而當季收入和毛利率都略超指引。
2022年三季度,中芯國際預計銷售收入環(huán)比持平到增長2%,毛利率在38%到40%之間。
2022年上半年,中芯國際資本開支共計25億美元,增加了折合8英寸5.3萬片每月的產能,進度符合預期,新廠項目亦按計劃推進。
在提問環(huán)節(jié),有提問者對“速凍急停”表達了關切。趙海軍表示,“速凍急停”所有廠商都會面臨,可能每家面臨的比例不一樣。大屏顯示驅動、指紋識別等產品,原來終端廠商今年預計的目標比較高,但后來發(fā)現近幾個月銷售量較少,而庫存持續(xù)提高。因此,后續(xù)銷售主要是消耗庫存,那么廠商對芯片產品的需求可能只有一半或者三分之一。
中間設計廠商可能自身庫存也比較高,傳遞到代工廠商這邊,就是要求不要再“下線”。趙海軍稱:“這就是我所說的‘速凍急停’??赡軓S商昨天還要求一個月1萬片,第二天可能就會跟你講能不能現在都停下。”
那么,為何芯片行業(yè)進入下行周期呢?趙海軍表示,整個行業(yè)的供過于求并不明顯,很多節(jié)點和領域里面的產能并沒有增加,供應鏈成長得很慢,比方說設備供應商交貨不快,所以產能建不起來,或者產能沒有增加太多。因此,行業(yè)供過于求并不特別嚴重。
既然供過于求不嚴重,那么問題出在哪里呢?趙海軍認為,前幾個季度大家拼命買,現在不像之前那樣買得那么多,中間商的庫存變多。
面臨下行周期,中芯國際又有何舉措呢?
趙海軍表示,公司依據堅實的客戶群基礎及業(yè)務領域的多樣化特點,對客戶體系進行優(yōu)化:一方面加強與頭部客戶和增量市場中最有希望成為頭部的客戶合作,提升客戶黏性;另一方面繼續(xù)為全球客戶服務。在行業(yè)周期的波動中,不同地區(qū)的需求因為種種原因,下探的時點未必同步,下探的幅度也不盡相同,中芯國際依托自身及客戶的全球化布局,根據不同地區(qū)不同客戶的需求進行靈活調配,以應對逆風周期帶來的不確定性。
中芯國際認為,下半年細分領域結構性緊缺的情況仍將繼續(xù),其將加快調整步伐,各個廠區(qū)互相調配,把更多產能投放到相應短缺的平臺上去,供過于求的產品少做一點,需求好的、有技術創(chuàng)新的、價錢好的產品多做一點。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401116818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