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7-10 08:03:48
每經編輯 畢陸名
據央視新聞10日消息,當地時間7月9日,盧甘斯克武裝力量稱,俄軍和盧甘斯克武裝力量正在向頓涅茨克地區(qū)的謝韋爾斯克、索列達爾以及巴赫穆特三座城市推進。烏軍同一天稱,烏軍當天在多個方向擊退了俄軍的進攻。值得一提的是,根據英國國防部當地時間7月9日發(fā)布的消息,又將有多達1萬名烏克蘭軍事人員在英國接受為期數月的軍事訓練,而接受此次訓練的第一批烏軍人員現已抵達英國。
此外,德新社9日援引德國工商大會主席彼得·阿德里安的話報道,在最糟糕的情況下,“如果‘北溪-1’7月21日結束維護,卻不再有天然氣流經這一管道,那會是一場災難”。
據央視新聞10日消息,據俄新社報道,當地時間9日,盧甘斯克武裝力量內政部門負責人稱,俄軍以及盧甘斯克武裝力量正在向頓涅茨克地區(qū)的謝韋爾斯克、索列達爾以及巴赫穆特三個城市推進。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同一天,俄羅斯國防部發(fā)布通報稱,俄軍打擊了烏軍彈藥庫和軍事裝備燃料庫,并擊落了烏克蘭空軍2架蘇-25戰(zhàn)機。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據烏克蘭國家通訊社報道,烏克蘭武裝部隊總參謀部9日稱,烏軍當天在哈爾科夫方向、頓涅茨克地區(qū)的斯拉維揚斯克方向以及謝韋爾斯克方向擊退了俄軍的進攻。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烏克蘭24頻道報道稱,當地時間9日,烏克蘭南部城市尼古拉耶夫遭到俄軍導彈襲擊,襲擊未造成人員傷亡。
據央視新聞10日消息,自俄烏沖突爆發(fā)以來,包括美國和英國在內的一些西方國家持續(xù)“拱火”,不僅向烏克蘭提供武器裝備,還對烏軍進行軍事培訓。
根據英國國防部當地時間7月9日發(fā)布的消息,又將有多達1萬名烏克蘭軍事人員在英國接受為期數月的軍事訓練,而接受此次訓練的第一批烏軍人員現已抵達英國。
從英國《衛(wèi)報》9日公布的畫面可以看到,英國國防大臣本·華萊士近日在英國的一處軍營里接見了前來接受本次訓練的首批烏軍士兵,他表示,此輪軍事培訓是“英國支持烏軍的下一階段計劃”。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英國國防部表示,約1050名英國軍事人員正在執(zhí)行此次培訓項目,培訓項目在位于英國西北部、西南部和東南部的英軍基地開展,主要針對毫無戰(zhàn)斗經驗的烏軍士兵,英方也將為受訓的烏軍提供制服和裝備。
英國國防部稱,從2015年至2022年,英國已訓練了2.2萬名烏軍人員,而自俄烏沖突以來,英國已向烏克蘭提供了價值約23億英鎊的軍事支持。
英國國防大臣本·華萊士:“我們將訓練1萬名烏克蘭軍事人員。自2015年以來,我們已經訓練了超過2萬名烏克蘭軍事人員。”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除了英國,根據英國媒體日前報道,從上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美國政府就開始在位于堪薩斯州的萊文沃思堡陸軍基地培訓烏克蘭軍官。過去數十年里,該基地已經為烏克蘭培訓了數十名高級將領。
今年5月,美軍第七陸軍訓練司令部司令約瑟夫·希爾伯特向媒體證實,過去7年美國投入約1.26億美元,在德國等地陸續(xù)培訓了超過2萬名烏軍士兵。自2015年以來,烏軍還同美軍一道,在德國參加了十多次演習。
據央視新聞10日報道,俄羅斯向歐洲輸氣的主要管道“北溪-1”定于7月11日開始年度維護,屆時管道輸氣將暫停。德國經濟界擔憂,如果年度維護結束后“北溪-1”依然關閉,德國天然氣供應可能出現“崩潰”,德國經濟或將面臨嚴重衰退風險。
德新社9日援引德國工商大會主席彼得·阿德里安的話報道,在最糟糕的情況下,“如果‘北溪-1’7月21日結束維護,卻不再有天然氣流經這一管道,那會是一場災難”。
阿德里安說,盡管德國政府試圖建設浮動式液化天然氣接收站,但需要一定的準備時間,趕不及在今年冬季啟用。“那意味著我們會有能源問題。”
“北溪-1”輸氣量較6月早些時候已減少60%。眼下正是德國儲氣過冬的重要時段,德國政府計劃11月前把天然氣庫存提升至儲氣能力的90%,而現在僅為62.6%。
圖片來源:新華社
阿德里安說,天然氣緊缺的情況下,家庭用氣會優(yōu)先得到保障,而沒有天然氣,許多德國企業(yè)只能被迫關門,包括一些生產過程中使用天然氣的食品生產商。
他預期,如果“北溪-1”長期斷供,德國可能面臨嚴重經濟衰退風險,到今年冬季,國內生產總值(GDP)可能縮水10%甚至更多。作為對比,2009年因遭遇國際金融危機,德國GDP下降了5.7%;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響,德國經濟萎縮了4.6%。
據路透社報道,德國已經劃撥150億歐元用于從俄羅斯以外地區(qū)購買天然氣。不過,德國副總理兼經濟和氣候保護部長羅伯特·哈貝克警告,如果天然氣價格進一步上漲,這些錢可能不夠用。
德國最大的俄羅斯天然氣進口商尤尼珀公司本周向德國政府“求救”。受供應紊亂和天然氣價格上漲影響,這家企業(yè)今年可能損失100億歐元。
德國總理奧拉夫·朔爾茨9日說:“能源安全是我們眼下最關注的問題。今后幾周、幾個月、幾年會一直如此。”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央視新聞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