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4-11 22:35:53
每經評論員 李玉雯
近期全國疫情防控形勢嚴峻,部分受疫情影響的群體能否延緩房貸還款?相關話題一度沖上熱搜。目前,多家銀行發(fā)聲,推出相關紓困解難舉措。比如,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yè)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交通銀行五大國有商業(yè)銀行已經明確表示:對受疫情影響的個人住房貸款客戶,可提供包括延后還款時間、延長貸款期限、調整賬單計劃等在內的服務支持。
非常時期當行非常之舉,疫情之下兼顧穩(wěn)經濟與保民生,銀行應更加積極有為。
本輪疫情暴發(fā)之初,大部分銀行的紓困措施主要集中于對企業(yè)的支持方面。實際上,也應及時公布在個貸方面的幫扶支持。早在2020年,監(jiān)管便出臺了相關政策,要求金融機構對因感染新冠住院治療或隔離人員、疫情防控需要隔離觀察人員、參加疫情防控工作人員以及受疫情影響暫時失去收入來源的人群,在信貸政策上予以適當傾斜,靈活調整住房按揭、信用卡等個人信貸還款安排,合理延后還款期限。這意味著“因疫情推遲還房貸”已然有著制度層面的支撐與可行性。
誠然,按時還房貸的契約精神必須遵守,但在遭遇疫情這種“不可抗力”時,銀行靈活地變通制度,通過設置合理的延期還款空間等方式,為民眾紓困解難,是共克時艱的善意之舉。
銀行層面,住房按揭是傳統(tǒng)優(yōu)質的資產項目,受疫情影響延緩還款進度的畢竟是少數;個人層面,房貸背后關系到的是個人的信用與家庭的穩(wěn)定。房貸晚還并不是不還,延期也不等于減免。如此來看,銀行幫助暫處于困境中的貸款人解決燃眉之急,對于雙方又何嘗不是一種共贏?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銀行的經營情況不同,紓困措施的操作空間與尺度也不能一概而論。在不影響自身經營穩(wěn)定的前提下,銀行可以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地調整具體細則,比如推遲還貸的認定標準、延期時間、還款安排等,對于受疫情影響推遲還貸盡量實現“三不”,即不算違約、不計罰息、不列入征信記錄。
目前來看,各家銀行政策實施過程中仍有可完善之處,比如有些銀行的政策出臺及落實有滯后性,部分涉疫地區(qū)并未覆蓋;有些要求貸款人提供各種證明文件和資料,手續(xù)較為繁瑣;有些政策宣傳力度不夠,很多貸款人甚至不知道銀行已經推出相關政策。而這些都需要銀行在服務的細節(jié)上更加落實到位。
相關資料顯示,目前我國的個體工商戶超過1億戶,靈活就業(yè)人員已達2億人,從職業(yè)特點來看,這兩類群體的收入更加容易受到疫情影響。在當前疫情反復的大環(huán)境下,因疫情推遲還房貸的政策應當結合實際操作不斷細化完善,相關的風險管控也應當成為銀行業(yè)的“必修課”。
需要注意的是,因疫情推遲還房貸,銀行在盡量為受困人群提供高效便捷服務的同時,也要更為嚴格地審核相關業(yè)務,防止部分弄虛作假的人鉆空子,確保疫情下的應急之策真正落實到“為疫所困”的群體身上。
對此,筆者認為,一方面,銀行要加深與客戶的溝通,及時了解客戶訴求,同時積極利用銀行體系外的信息,比如稅務、平臺借貸等大數據,更加準確地進行甄別;另一方面,銀行可聯合相關司法機構,對于偽造信息的人員加大懲戒力度,進一步警示弄虛作假鉆政策漏洞的行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