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10-24 22:59:50
每經編輯 畢陸名
原材料漲價,幾乎是疫情后期的常態(tài)。“雙節(jié)”假期后,沉寂許久的天然橡膠突然走強,而天然橡膠的上漲也帶動輪胎企業(yè)漲價潮,引發(fā)市場關注。
值得一提的是,在期貨市場,橡膠是個寂靜許久的品種,以至于在國慶后出現“10天漲幅超一年”。截至國內期市10月23日下午收盤,天然橡膠主力合約(天然橡膠2101)周漲幅約10%,周內最高觸及15060元/噸,創(chuàng)下了2017年9月下旬以來的新高。
現貨方面,萬得數據顯示,10月23日國內天然橡膠市場價約為14030元/噸,近兩周累計漲幅約20%。天然橡膠的持續(xù)漲價,引發(fā)下游輪胎企業(yè)掀起漲價潮。截至10月22日,奧萊斯輪胎、萬力輪胎、風神輪胎等企業(yè)已先后宣布在10、11月份開啟產品價格上調,上調幅度在2%至4%不等。據證券時報報道,有輪胎企業(yè)工作人員對記者表示:“現在訂單忙不過來,滿負荷運轉,一些小額訂單已經不接了。”
業(yè)內人士表示,“拉尼娜”現象等天氣因素的擾動使全年全乳膠減產已成為行業(yè)共識。需求方面,國內外乘用車和重卡市場正快速復蘇,國內輪胎出口反彈,有望持續(xù)支撐天然橡膠價格。
據證券時報報道,作為沉寂已久的橡膠價格,近期的漲勢確實引人關注,甚至10天漲幅已超過去全年。以助于作為專業(yè)機構的國信期貨也對橡膠的近期上漲發(fā)出疑問,“一把拉上兩年高位,橡膠這回來真的?”
以橡膠期貨主力合約為例,國慶之后其價格從12580元/噸低位,截至10月23日收盤一路上漲至最新的14840元/噸,在近三天盤中多次突破15000元/噸高位,短短11個交易日(10月9日至10月23日)漲幅達到18%。
2400元、18%的漲幅雖然并不算特別大,但也是該品種近年來的年度浮動區(qū)間。根據行業(yè)媒體生意社的統(tǒng)計,2019年天然橡膠價格全年在10260元/噸和12300元/噸之間浮動,全年漲幅僅12%,全年最大振幅也不足20%。
而國際天然橡膠價格更是已經持續(xù)了10年的震蕩下跌模式,期貨價格從2011年最高點43500元/噸,下跌至2016年9350元/噸。2017年2月快速反彈至23310元/噸,之后在2017年下半年只今年上半年,一直維持在12000元/噸上下震蕩。2020年受新冠疫情的影響,3月份天然橡膠期貨價格再次跌至9300元/噸,從今年4月份之后,天然橡膠價格已經逐步回升,在國慶后價格連續(xù)突破13000元/噸、14000元/噸高位,目前天然橡膠期貨價格已創(chuàng)近三年來新高。
長期的價格低迷,使得第一大橡膠種植國和出口國——泰國,在2018年已經提出未來五年逐年減少橡膠種植面積。我國橡膠主產地海南的橡膠種植人士也對記者表示:“割膠特別辛苦,早上2點就要起床,行業(yè)長期的低迷,以至于膠工還不如打零工賺的多。”對于這波上漲,該種植人士也表示:“橡膠持續(xù)多年下行,本來大家對橡膠的穩(wěn)步回升就有一個合理的期盼,不然大家還有什么理由繼續(xù)堅守這個產業(yè)。”
而且該種植人士還介紹了他們最近對東南亞橡膠主產國的調研情況,“最近對當地橡膠大企業(yè)的調研,包括走進當地生產基地、加工基地發(fā)現,生產情況確實大不如預期,整體生產利用率不高,甚至有沒開工的工廠。”不過他也表示“小團隊調研,不一定全面。”但在他看來,在行業(yè)常年低迷,加之今年多重因素影響下,整個行業(yè)生產積極性已經跌至相當的低點。
雖然上漲的預期在近幾年一直存在,但2018年以來天然橡膠卻也多次沖高失敗。對于本次快速上漲,在也內人士看來,天氣因素導致的供應端減少,行業(yè)終端需求利多,以及低倉單下的市場炒作等多重因素多用,導致了近期天然橡膠價格的上漲。
據上海證券報報道,隨著天然橡膠價格飆升,10月以來,奧萊斯輪胎、萬力輪胎、風神輪胎等企業(yè)已先后宣布在10、11月份開啟產品價格上調,上調幅度在2%至10%不等。例如,萬力輪胎10月14日發(fā)出漲價通知函,決定從10月20日起開票價上調2%-3%,并不排除第二波漲價的可能。漲價原因為:天然橡膠、炭黑等原輔材料價格上漲,輪胎制造成本增加。
還有企業(yè)價格上調幅度達10%。
橡膠價格飆漲也引發(fā)了投資者在互動平臺上扎堆提問。不過,從上市公司的表態(tài)來看,這次膠價的大幅上漲或許影響有限。
主營橡膠零配件的海達股份表示,公司原材料橡膠以合成橡膠EPDM為主,天然橡膠用量占比很小。天然橡膠價格上漲對公司影響有限。
生產橡膠V帶、輸送帶的三力士稱,橡膠期貨的上漲影響有多方面,但基本上無較大影響。公司未進行原材料套期保值操作。
生產建筑隔震橡膠支座的震安科技表示,對于原材料橡膠價格波動對產品成本影響,公司將綜合市場情況、項目情況等做出是否調價的決策。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證券時報、上海證券報
(每經App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或者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lián)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