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5-10 12:41:29
每經編輯 畢陸名
2020年,見證歷史的一年!
繼WTI原油期貨價格一夜暴“負”,芝商所開始為天然氣期貨合約價格和期權合約行權價格為負值做準備之后,“負電價”也來了。據第一財經日報報道,自今年3月實施封鎖政策以來,法國、德國、比利時等歐洲國家均出現(xiàn)了負電價。據當?shù)孛襟w報道,在德國,僅今年第一季度已有128小時處于負電價狀態(tài)。EPEXSpot SE交易所數(shù)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歐洲(期貨)平均電價同比下降了約23%。
據期貨日報報道,當?shù)貢r間5月7日,芝商所(CME Group)發(fā)布公告稱,旗下紐約商品交易所有限公司(NYMEX)正采取措施,允許部分天然氣期貨合約價格和期權合約行權價格為負值,自5月17日開始生效(5月18日為交易日)。在準備就緒的前提下,如果市場條件允許,交易所將在生效日或之后為這部分天然氣合約的負價提供支持。此外,部分精煉能源產品的期貨合約也將被允許進行負價格交易,生效日同樣是5月17日。這些引入負價格機制的合約將在5月11日的新版本中供客戶測試。據公告顯示,涉及的天然氣期貨品種包括LNG Japan/Korea Marker(Platts)Futures、Gulf Coast LNG Export Futures、Dutch TTF Natural Gas Daily Futures等,精煉能源產品的期貨品種包括噴氣燃料、超低硫柴油、固定稅公路柴油期貨等。但全球天然氣交易價格基準、亨利港天然氣期貨(代碼NG)未在其中。
有了此前“負油價”的經歷后,不少銀行都針對芝商所此次允許天然氣期貨與期權價格行權價格為負值的措辭提前作出相應行動。據了解,民生銀行4月27日上午9:00起暫停賬戶能源原油全部產品的開倉交易,4月28日上午9:00起暫停賬戶能源天然氣的開倉交易,所有賬戶能源的平倉交易按正常業(yè)務時間交易。工行自4月28日上午9:00起,暫停賬戶原油、賬戶天然氣、賬戶銅和賬戶大豆全部產品的開倉交易,持倉客戶的平倉交易和已經預設的轉期,以及連續(xù)產品份額調整均不受影響。浦發(fā)銀行從4月28日8時起,暫停賬戶銅、賬戶大豆產品的開倉交易(市價、掛單開倉交易均無法成交),合約到期后無法展期?,F(xiàn)有持倉客戶的平倉交易不受影響。建行4月29日9時起,暫停賬戶銅與賬戶大豆品種月度合約的開倉交易,持倉客戶的平倉、即時換倉及預設的自動轉期交易不受影響。
事實上,受市場波動影響,芝商所近期頻頻發(fā)布結算價調整公告,允許為多個產品的期貨與期權合約行權價格為負值。
據第一財經日報報道,自今年3月實施封鎖政策以來,法國、德國、比利時等歐洲國家均出現(xiàn)了負電價。據當?shù)孛襟w報道,在德國,僅今年第一季度已有128小時處于負電價狀態(tài)。EPEXSpot SE交易所數(shù)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歐洲(期貨)平均電價同比下降了約23%。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能源經濟與能源政策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主任林伯強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疫情期間歐洲之所以出現(xiàn)負電價,是因為電力需求下降,而供給停不下來,電力又缺少儲存的空間,所以導致了此現(xiàn)象。同時,林伯強解釋,此前歐洲出現(xiàn)負電價的現(xiàn)象并不少見。歐洲多國利用可再生能源發(fā)電,其邊際成本較低,在這種情況下,可再生能源發(fā)電與負電價或長期共存。
據國際能源署(IEA)發(fā)布的《全球能源回顧2020:新冠肺炎危機對全球能源需求和碳排放影響》報告,今年第一季度,防控措施導致歐洲電力需求下降了20%,法國下降了至少15%,德國下降了近10%。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助理教授吳微向記者進一步解釋稱,供需失衡背后,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歐洲電力市場采取即時平衡的政策,且采用競價上網的機制。他介紹,電力的供應與消費是即時平衡的。在沒有大規(guī)模儲能裝置的情況下,用戶每消耗一單位電力,發(fā)電廠必須同時發(fā)出等量的電。同時,電力需求又在時刻發(fā)生著變化。正常情況下,高峰時段的負荷需求是低谷時段的數(shù)倍。而電力系統(tǒng)的電源裝機又需要按照滿足高峰負荷的需求而準備,這就導致在用電低谷時會有大量的電源處于閑置狀態(tài)。此前,部分過剩的電力能夠通過歐洲大電網消化,但是目前歐洲整體電力需求較低。
在電力市場的運行機制方面,歐洲普遍采取的是競價上網的機制,即不同的電源之間相互競爭,報價最低的電源會優(yōu)先進行交易。在用電低谷時,由于電力市場的供給遠遠高于需求,就有可能出現(xiàn)極低的交易價格,甚至是負電價。
吳微補充道,歐洲各國普遍建立了較為完善的電力金融市場。對于大型的發(fā)電企業(yè),往往會在電力遠期或期貨市場提前鎖定賣出價格,電價波動的風險其實已經轉移給金融市場的其它參與方,當出現(xiàn)負電價時,發(fā)電企業(yè)仍然能夠以較高的價格賣出電力。
清華海峽研究院智慧能源中心主任廖宇對記者表示,當電力供大于求時,解決辦法主要有兩個:停止發(fā)電、采取負電價,前者往往會帶來更多的損失。從成本收益的角度來看,電力發(fā)電的綜合成本包含邊際成本與運營成本兩部分。施行負電價,雖然邊際成本為負,卻減少了運營成本的損失。如果從綜合成本來看,電力供應商損失并不會太大。“目前歐洲多國出現(xiàn)負電價,其實是短期離散的表現(xiàn),中長期來看,不必過于擔心。”他說。
2007年,德國日內市場首次引入負電價,后于2008年在日前市場引入負電價。目前,加入EPEX的四個國家(法國、德國、奧地利、瑞士),以及比利時和荷蘭在其電力市場規(guī)則中允許出現(xiàn)負電價,歐洲其他電力市場不允許批發(fā)電價跌至零以下。
那么,歐洲消費者真的能從中獲益嗎?
廖宇認為,對于電力供應商、電力公司和消費者而言,影響均不會太大,電力期貨市場的投機客的利益最有可能受損。從中長期角度來看,電力價格仍將為正,電力供應商和電力公司仍會有可觀的利潤。
他向記者解釋,在德國,用戶一般與售電商簽訂售電服務協(xié)議,協(xié)議期限通常是一年,給用戶的電價在協(xié)議期限內是固定的。售電商代表用戶到市場上參與電力買賣交易,在批發(fā)電價基礎上加上輸配電價、稅費,與用戶電價并不發(fā)生聯(lián)動,因此個人用戶難享批發(fā)市場負電價。
在廖宇看來,在以市場主導的歐洲電力市場中,需要警惕的不是負電價,而是正電價。如果電價一旦暴漲,消費者便會買不起電,或者買到的價值與價格不相符。市場價格還會被人為操縱,出現(xiàn)徇私舞弊等現(xiàn)象,擾亂電力市場。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期貨日報、第一財經日報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lián)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xiàn)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