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11-13 19:53:57
“‘地平線歐洲’是一個更為雄心勃勃、甚至是全球最大的科技發(fā)展項目?!迸撂乩锟?奈斯指出,“與許多人的觀點相反,歐洲不但沒有淡出國際科技舞臺,而且還將進一步為未來科技投資?!?/p>
每經記者 楊棄非 每經編輯 楊歡
帕特里克•奈斯(Patrick Nijs)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今年4月,“地平線歐洲”計劃的總體綱要由歐盟各參與方簽署。作為繼“地平線2020”之后歐洲又一份宏大的科研項目,“地平線歐洲”將于2021年至2027年間對相關科研人員給予超過1000億歐元的資助。在幾乎同一時間于布魯塞爾召開的第四次中歐創(chuàng)新合作對話上,“地平線歐洲”連同中歐科技合作的下一步合作方向成為討論焦點。
“與‘地平線2020’770億的資助總額相比,‘地平線歐洲’是一個更為雄心勃勃、甚至是全球最大的科技發(fā)展項目。”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比利時前駐華大使、終身榮譽大使、歐盟中國聯(lián)合創(chuàng)新中心(EUCJIC)聯(lián)合發(fā)起人帕特里克•奈斯(Patrick Nijs)指出,“與許多人的觀點相反,歐洲不但沒有淡出國際科技舞臺,而且還將進一步為未來科技投資。”
作為推動中歐創(chuàng)新交流、增進科技合作的國際組織,EUCJIC正借此機遇尋找更多合作可能。近期,奈斯年內第二次到訪成都,他將于11月14日參加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歐盟中國聯(lián)合創(chuàng)新中心、太和智庫及保合安全聯(lián)合主辦的2019“一帶一路”商協(xié)會對話與合作年會。在這些代表各類公司的商協(xié)會背后,蘊藏著可能引爆下一個科技熱點的商業(yè)機遇。
“高層的機制已經建立了,比如歐委會以及‘地平線歐洲’項目,體系十分龐雜、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內容。但在機制背后,需要確保更多個體能夠了解具體信息并參與其中。”奈斯說,“商會所扮演的角色是‘地基’,它們代表著巨大的‘資源池,’我們也希望在這兩天的時間內找到進入‘資源池’的方法,將更多人帶入中歐合作的網絡當中。”
科技合作既要關注“塔尖”,又要筑牢“地基”
兩年前,EUCJIC由48位歐洲議會議員(歐洲議會歐中友好小組)、前比利時駐華大使等歐盟政治家、企業(yè)家、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機構在布魯塞爾設立。自設立之初,EUCJIC的民間性質已然十分明顯。以一種自下而上的方式,補充歐洲科技發(fā)展框架建制有余、底層設置不足的現(xiàn)狀,是伴隨EUCJIC誕生而產生的職能。
兩年時間內,歐洲內部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在英國脫歐陰云的籠罩下,歐洲國家開始攜手尋找應對策略,這最突出地體現(xiàn)在德法兩國加速靠近。希臘擺脫了近十年的紓困計劃,新一輪發(fā)展即將展開。而作為老牌科技輸出地,在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浪潮之下,歐洲似乎失去了過去的優(yōu)勢,質疑聲此起彼伏,更需要歐洲共同面對。
歐洲是否愈加以“一體化”的姿態(tài)與其他國家往來?奈斯對此表示懷疑。在應邀參加剛過去的第二屆中國進口博覽會時,他注意到,“確實有許多很棒的展臺,法國、意大利國家館都占據(jù)了很大的面積,但這仍然是不夠的。”
如何在合作中增進互信,是不同國家間交往面對的基本問題。
對于中歐雙方,各項機制的建立已在增強互信的基礎——在去年4月召開的第21次中歐領導人會晤上,雙方商定將在2020年達成高水平中歐投資協(xié)定,今年6月達成的中歐地理標志協(xié)定被認為是一個樂觀信號。而在科技層面,中歐創(chuàng)新合作對話、以及聚焦于5G等具體領域的討論,被奈斯認為是“向好的變化正在發(fā)生”。
“但這還不夠。”奈斯說,“合作必須要確保它能夠真正深入到下層,對于那些作為社會根基的人民來說,他們應該意識到這些合作正在發(fā)生,并且能夠參與其中。”
在奈斯眼中,創(chuàng)新不僅僅局限于科技領域的合作,也并不是僅僅意味著AI、物聯(lián)網或者5G。更重要的是,每一個參與合作的具體的人可以互相信任,并且能夠創(chuàng)造一種產生互信的環(huán)境。“例如歐盟中國聯(lián)合創(chuàng)新中心所合作的中國歐盟電影節(jié),盡管它跟科技無關,但是它能夠幫助中歐雙方建立文化溝通的橋梁。我們可以創(chuàng)造一個共同體,而相互信任,充分溝通正是共同體的基礎。
基于商會的合作則是另一個具體的案例。“商會正是構成合作的基礎。在關注金字塔塔尖的同時,我們也需要筑牢地基,因為這是整個經濟金字塔得以依賴的基礎。”奈斯說。
打造綠色“一帶一路”,開啟新一輪合作
奈斯回憶起1997年剛到中國時,中歐合作尚處于起步階段。與當時相比,歐洲企業(yè)進入中國更加容易,而且?guī)缀鯖]有哪個大型歐洲企業(yè)沒有中國戰(zhàn)略。新的話題成為討論的重點,比如如何保護知識產權、如何進行科技成果轉化,建立信任機制成為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而期望從人的角度來推進科技合作的奈斯,如何在中國找到更合適的人,以匹配“地平線歐洲”的新需求?
“環(huán)境、清潔科技、可持續(xù)城鎮(zhèn)化、農業(yè)、食品、海產,這些是在中國快速發(fā)展的產業(yè),也是我希望尋找的構成合作基礎的人。”奈斯說,“我們尚未參與5G或者AI領域,也許將來我們會在這些領域找到合適的合作對象,甚至捕捉到獨角獸,但到目前為止,來自綠色產業(yè)的合作方表現(xiàn)出了更大的來自中國的優(yōu)勢。”
值得注意的是,在“地平線歐洲”的5大重點專項中,包括了氣候變化適應,癌癥,健康海洋、沿海及內陸水域,氣候中立與智慧城市,土壤健康和食品等領域,不少與奈斯的關注點相契合。
在奈斯看來,這還可以成為中歐雙方合作的總體方向。
“在對歐合作上,‘一帶一路’實際上正在向更大的意義上、向提升亞歐兩個大洲的連接度上進行調整。”奈斯說,“我希望的是,通過中歐兩方的合作,‘一帶一路’可以向一種更為綠色的方向發(fā)展,比如減少碳排放、減少垃圾、減少大氣污染,中歐兩方可以在共同的愿景下進行融合,打造綠色‘一帶一路’。”
尋找答案的奈斯將腳步邁向成都。這個最靠近歐洲的“國家中心城市”,地理位置的優(yōu)勢使其扮演起中歐合作的中心城市。
“每次到成都,我都為其發(fā)展的活力和動力而深受感觸。”奈斯說,“盡管成都并非所謂的‘一線城市’,但它的方向從來都是‘一線’。我1997年第一次來的時候,它就已經是一座冉冉升起的城市,現(xiàn)在,它已經成為了中國西部的一個極核。成都的優(yōu)勢就是勇奪第一的勁頭。”
他同樣驚艷于成都在中歐合作中所做的努力。“成都不僅與意大利、法國、德國等國家建立起了非常緊密的雙邊合作關系,甚至也和不少中東歐國家有了深入合作,這是一種非常有地方特色的做法。”奈斯特別提到中歐班列(成都),這條鐵路讓成都成為中歐之間物流的重要樞紐。
就在11月12日,成都迎來了又一個來自歐洲的伙伴——希臘確定將新的總領館設在成都。面對不斷增加的領館、國別產業(yè)園,成都要如何發(fā)揮優(yōu)勢?“我認為成都政府需要協(xié)調這些平臺和載體,讓他們更好地發(fā)揮作用。”奈斯說,“我們常常會遇到過猶不及的情況,成都需要想辦法,讓每一個平臺都發(fā)揮出更大的效果。”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lián)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xiàn)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