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9-18 20:17:18
每經記者 涂穎浩 每經編輯 易啟江
現(xiàn)在,有很多家庭面臨著這樣的窘境:年輕人在外謀生無力照顧年邁的父母,而父母中一方重度失能,生活不能自理,甚至癱瘓在床,只能由同樣年邁的老伴兒照料。
人都有老的一天,可出現(xiàn)上面這樣的情況怎么辦?慶幸的是,有的地方,每人每年只需要繳費30元,家里如有一個重度失能人員,每年就至少可以享受到14400元的上門護理服務。
失能老人在定點服務機構接受24小時照護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擴大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讓老年人擁有幸福的晚年。”2019年3月,政府工作報告首提長期護理保險(以下簡稱“長護險”),并有望成為社保“第六險”,為失能老人體面養(yǎng)老提供保障。
2016年6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的指導意見》。三年來,試點地區(qū)探索出了什么經驗,失能老人受到了怎樣的護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深入長護險一線展開調查。
“老了,做不動了。”家在嘉興市的張奶奶今年80歲了,看起來精神還算不錯的她,聊到中風的老伴兒金靜成,話語中透著無能為力。
金爺爺一個人不能動彈,張奶奶在家照顧了他11年。因為放心不下他,張奶奶不能出門,只能等兒子下班送些菜來,一忙活就是一整天。直到今年2月,金爺爺開始享受長護險,定點服務機構的護理人員一周三次上門護理。張奶奶對這種上門護理模式非常認可,她說,服務6個月以來,老伴兒的精神狀態(tài)明顯好了,喊她的聲音都變洪亮了。
“由于傳統(tǒng)養(yǎng)老觀念的影響,在當?shù)?,如果子女把老人送到養(yǎng)老機構,是要被街坊鄰居在背后說的。即便是居家接受他人上門護理,很多老百姓開始也并不能接受。”一位當?shù)氐拈L護險執(zhí)行人員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目前居家護理是大頭,比例占到約71.9%。”嘉興市醫(yī)保局副局長王保國介紹,“我們的長護險為失能人員提供的是實實在在的護理項目,而不是貨幣救助。”
參保老人金靜成今年83歲了,因腦梗導致失能,平時由妻子張奶奶盡心照顧。今年2月,福壽康(定點服務機構)派來了護理員雷芙榮。因金爺爺認知能力較差,且長期臥床導致肌肉萎縮,護理員根據(jù)護理計劃和實際情況,主要對老人進行肌肉練習、關節(jié)活動度練習、生活自理能力訓練,延緩其失能狀態(tài)。
張奶奶說她也希望孩子能時常來探望,無奈孩子生活壓力也大,還有小輩要照顧,平時工作忙,來得少也能理解,現(xiàn)在有護理員每次上門服務,能跟他們溝通交流,還能一起說說笑話,讓兩個老人的日常生活也增添了許多樂趣。
金爺爺年輕時對跳舞情有獨鐘,一跳就跳了25年,自從腦梗后就只能天天躺在床上,人也動不了、精神都沒有了。張奶奶說,還好有護理員上門服務,告訴她要讓老人在輪椅上多坐坐,多鍛煉。服務6個月以來,老伴的精神狀態(tài)明顯好了。自己一下子輕松了不少,就把額度全部用在了上門護理上。
按照嘉興市當?shù)氐拈L護險政策,居家護理的最高支付月限額為1500元,長護險基金支付比例是80%,意味著月最高支付基金是1200元(其中機構上門護理600元、近親屬護理300元、護理耗材300元,失能人員的家庭可以按需選擇)。
如果選擇養(yǎng)老托養(yǎng)機構護理,金爺爺能享受到的補貼額度更高,可是,老兩口要都住到養(yǎng)老機構去,作為單職工家庭的張奶奶,靠自己的退休工資還有缺口。費用還是其次,對更多的老年人而言,不選擇機構護理,還是出于居家養(yǎng)老的傳統(tǒng)觀念。
作為長護險定點服務機構,親親家園老年頤養(yǎng)中心目前住著100多位老人,一年前,90多歲高齡的祝奶奶正式入住,成了該中心30多位享受到長護險的老人之一。
祝奶奶腿因摔傷不能站立,甚至不能坐起,由于長期臥床,加上輕度老年癡呆癥,三個子女輪流照顧期間,不是老人家哭就是子女們哭的情景時常出現(xiàn),子女們年紀也漸漸大了,老母親的照護問題成了一個大事。
記者一行前去探望時,護理員小顧正在給祝奶奶洗臉,每做好一項護理,小顧會在一張護理服務計劃執(zhí)行記錄表上做好記錄,按照規(guī)定的護理計劃,護理員需要完成20余個護理項目,包括協(xié)助進食/喝水、翻身扣背排痰、排泄、床上使用便器等。
嘉興市長護險實施待遇差別化管理,長護險的支付還有兩種選擇,一類是24小時入住醫(yī)療機構的,最高月支付限額2400元,基金最高支付比例70%即最高支付1680元,另一類是養(yǎng)老/殘疾人托養(yǎng)機構,最高月支付限額為3000元,基金最高支付比例70%即最高支付2100元,祝奶奶享受的就是這一類待遇。她的女兒告訴記者,母親在養(yǎng)老機構的所有費用開支,除了長護險基金支付的部分,其余的用母親自己的養(yǎng)老金基本上可以補足了。
“之前在家里換了七八位阿姨,別的養(yǎng)老機構也去看過很多,卻始終沒有找到合意的,初次來這里就感覺到房間整潔沒有異味,考慮到這里還是提供定點機構的服務,最后才定了下來。”祝奶奶的女兒說,現(xiàn)在如果老人打電話想見子女了,我們就能趕過來看看,母親被照護得很好,自己也很放心。
嘉興市主動作為,積極參與到長護險的實踐當中,且在全市地域同步推開。據(jù)統(tǒng)計,嘉興市截止到2019年8月末,像金爺爺、祝奶奶這樣評定為重度失能老人的有11118位,已簽約享受待遇的目前有9505位。自2017年12月開始探索長護險制度以來,嘉興市參保人員約有400萬人,參保比例占戶籍人口的98%以上。
嘉興市長期護理保險籌資標準暫定為120元/人/年。其中:
職工基本醫(yī)療保險參保人員:個人繳納30元/人/年,職工基本醫(yī)療保險統(tǒng)籌基金籌集90元/人/年(職工基本醫(yī)療保險統(tǒng)籌基金支付能力低于12個月的,各級財政按60元/人/年補充長期護理保險基金);
城鄉(xiāng)居民基本醫(yī)療保險參保人員:個人繳納30元/人/年,各級財政補助90元/人/年。享受待遇的起止時間與基本醫(yī)療保險一致。
“老百姓也會自己算一筆賬,個人繳費只要30元,如果家里有一個重度失能的人員,每年至少可以享受到14400元的護理服務。”王保國表示:我們始終立足“城鄉(xiāng)一體化、保障全覆蓋、服務無差別”的理念和思路,積極推動長期護理保險政策制度體系和經辦管理服務體系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為重度失能人員發(fā)揮了較好的保障作用,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好評;從制度特點來說,相對于其他試點地區(qū),是全國首家“地域、人員全覆蓋”一步到位的長護險試驗田。”
即便失能老人選擇養(yǎng)老托管機構能獲得更高的待遇,但更多的老人和家屬眼下還是選擇了居家護理。一方面,老一輩人落葉歸根的概念難以改變;另一方面,目前養(yǎng)老機構條件差、數(shù)量少,老人去養(yǎng)老院的可選項也不多。
“這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也不是一年、兩年能夠見效的。”王保國說,“通過政策引導、行業(yè)規(guī)范,逐培育這個市場,培育更專業(yè)、更規(guī)范,或者說護理素質更高的人才。”他強調,堅持以勞務的形式兌現(xiàn),是從制度層面的一個長遠考慮。
“現(xiàn)在無論是機構養(yǎng)老,還是居家養(yǎng)老,都是老人照顧老人,70歲的照顧80歲的,或者60歲照顧70~90歲的。難以想象的是,上一輩人還有多個子女可以輪流照顧,等到我們這一輩人臥病在床,獨生子女更多情況是在異地,或者在國外該怎么辦?”當?shù)氐囊晃皇苋藛T家屬對記者表達了這樣的憂慮。
從當?shù)氐拈L護險制度設計來看,一方面是對勞務支付的占比有強制性的規(guī)定,比如對于居家養(yǎng)老,機構上門護理的支出必須占到總支付水平的約一半;另一方面,機構護理的待遇水平也更高,在目前“居家為主”,尊重個人選擇的同時,在政策上導向機構。
根據(jù)嘉興市長護險待遇結算經辦規(guī)定,長期24小時連續(xù)護理的,長護險基金支付比例是70%,這意味著,以定點醫(yī)療機構限額2400元/月、定點養(yǎng)老機構和殘疾人托養(yǎng)機構限額3000元/月標準計算,長護險基金分別支付1680元和2100元。對選擇定點醫(yī)療機構的失能人士而言,還能享受醫(yī)保的床位費40元/天待遇,導向機構的效應明顯。
上饒市醫(yī)療保險局長期護理保險辦公室主任蔣勇也指出,從現(xiàn)金支付到選擇機構護理,是一個慢慢轉變的過程。他介紹稱,“從上饒市長護險的數(shù)據(jù)顯示,原來純領現(xiàn)金補貼的比例由95%-96%已經下降到70%左右,這部分轉移人群全部選擇了居家上門護理服務,把居家上門護理服務的機構慢慢培育起來,也讓居家護理的人能夠在家里面享受到優(yōu)質護理服務。未來,隨著居家護理服務質量的逐步提高,將完成更多轉變。”
“長護險的制度方向很明確,就是與生活護理密切相關的項目,”王保國說,“接下來,我們在籌劃與護理關聯(lián)項目的結構性調整。比如肢體訓練、語言康復等康復服務,增加一些比較簡單的、與家庭醫(yī)生結合起來的項目,比如上門送藥、皮下注射等。”在其看來,長護險的初衷就是要著力解決失能人員長期護理保障問題,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和人文關懷水平。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lián)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xiàn)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