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7-01 22:54:41
每經記者 李卓 每經實習記者 劉洋 每經編輯 曾健輝
圖片來源:CFP圖
科技將如何賦能重塑零售模式?智慧供應鏈又將如何全面提升社會效率?6月27日,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科技賦能:預見零售未來——2018‘未來商業(yè)’系列首場沙龍”在北京如期舉行,與會大佬就此展開了一場重量級的智慧碰撞。
沙龍匯聚了科技、零售、資本、供應鏈、投融資和政府等多個領域的60多位行業(yè)大咖和行業(yè)資深人士共話“未來商業(yè)”?,F場階段性盤點了2018年零售變革新趨勢、新變化和新戰(zhàn)況,并聚焦零售科技、效率革命、技術與資本等幾大維度,探索了未來零售的無限可能。
“融合”“零售的智能化與數據化”“技術與零售結合得越來越緊密”“線上線下融合以及科技和創(chuàng)新成為兩重驅動力”。
談及2018年零售業(yè)的新變化,商湯科技創(chuàng)新業(yè)務總經理孫楊、創(chuàng)新奇智COO兼創(chuàng)新工場人工智能工程院聯合創(chuàng)始人王晶、繽果盒子創(chuàng)新研發(fā)中心副總裁王良旗和LOOK創(chuàng)始人兼CEO嚴明在沙龍上談到上述觀點。
不僅是剛剛過去的“618”年中大促,讓線上線下的加速融合成為最大看點。轟轟烈烈的零售變革在2018也有了更多新變化:社交電商的新玩法、無人零售等技術創(chuàng)新推動的新業(yè)態(tài)和新模式層出不窮。
為業(yè)內說共識的是,數字化技術橫掃一切,重塑著實體經濟的生態(tài)與格局。而在多種革命性技術中,人工智能的表現最為亮眼,尤其在無人零售的落地。而繼人臉識別之后,AI視覺技術替代方案正在成為科技賦能未來零售的下一站。
“不僅僅是人臉識別,AI視覺技術包含了人體的動作識別、行為識別,包括我們的場景識別。他是整個一套的計算機視覺方案。”在沙龍首場圓桌環(huán)節(jié),談及AI賦能,孫楊表示。作為AI獨角獸公司,商湯科技在近1年內已完成三輪融資,目前估值超45億美元。孫楊進一步指出,借助AI視覺技術,不僅可以更精確地描繪消費者用戶畫像,也有望實現對消費行為的分析和市場容量的預測,同時,有助于提高多家門店的運營效率。
AI賦能零售業(yè)同樣是創(chuàng)新奇智目前的主打業(yè)務。前身為創(chuàng)新工場人工智能工程院的創(chuàng)新奇智,今年3月獨立并成立子公司,“我們主要做的是全套解決方案,我們把當下叫做OMO或線上線下融合的階段。”王晶認為,AI已經到了數字化和智能化的階段。在無人店之外,AI視覺技術還有很多可實現的場景。
作為無人便利店的代表,王良旗則表示,目前,無人值守實際上更多是從技術角度去提高運營效率。他同時從實際經營角度認為,無人便利店兩方面的問題尚待解決:第一,用戶的自主購物是用圖像識別的方式來做;第二,關于人體行為的檢測。繽果盒子也一直在跟進該技術,關注如何讓該技術從實驗室中走出、實現商業(yè)化。
對此,王晶表示,不管是成本上還是實際運營起來,視覺是一個相對來說不錯的替代方案。她舉例,不管是無人還是技術結賬,比如,你可以端一盤面包放在那兒立刻自動識別,你就可以結賬,店員可以更多地跟客戶介紹商品,就是做服務的業(yè)務,而更少的牽扯到結賬或者排隊。并且,從技術的角度,視覺在一定程度上精準度逐漸提高,快速識別能力,物品建模,包括你拿了哪個商品,放了哪個商品,如果和人臉識別結合在一起都是會越來越成熟的。
科技爆炸的時代,AI、云計算、大數據和物聯網等一項項顛覆性技術橫空出世,不僅重塑著人類的思維結構,改變著衣食住行等一切生活場景,也驅動著原有零售生態(tài)和格局的解構與重構。
“加速融合”“賦能”“無人零售”“不僅是線上技術化、數據化,線上也會加線下化的趨勢”。沙龍現場,預測2018年零售變革新趨勢,嘉賓們再次作出上述表述。
“未來的零售一定是更智能、更智慧,未來的供應鏈一定是更聯結。”上海巨昂投資有限公司聯合創(chuàng)始人劉銳認為,鏈接的點應該直接從兩端——上游最頂端和下游用戶端,將人和物之間的鏈接,物和人之間的鏈接打通成一個圈。因此,“未來的零售也好,供應鏈也好,會連接更緊密,而且更智能、更智慧、更加便捷。”劉銳強調,“不管今天市場占有率如何,公司更多關心的是技術對零售行業(yè)的改造”,并將持續(xù)在技術領域上不斷投入。
在智能、智慧之外,柔性化和定制化亦是未來零售發(fā)展的趨勢。星瀚資本投資總監(jiān)趙豪認為,從零售角度看,未來或將出現兩種類型——一是小眾品牌;其二是高性價比的品牌。每個人都有各自特殊的需求,未來供應鏈則會滿足這一需求。
不過,王晶也指出,未來零售核心點不在于技術的炫酷程度,而是對于用戶而言,是不是滿足了需求、拿到了實惠,從而實現真正的科技賦能,即“技術服務于用戶,降低成本、滿足需求”。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